[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的微妙道理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6

念佛的微妙道理 

莲池

  心本来是没有念的,有念起来就乖离了心的理体。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习惯于妄想,不容易遣除,现在佛怜悯我们,教我们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无上微妙法门。

  众生学佛,有无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路。而念佛法又有多门,现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无量修行法门;因为持名就是持这心,心包括千千万万修行法门,如四谛、六度,以至八万四千恒河沙数一切法门,没有不摄收在内的。

  又因为佛有无量德性、无量功能,现在只用四字名号,足以概括这一切。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的全体是一心,也包含着众德,如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 盘百千万的名称,都是这名所摄,包括在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数种:一、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半默持,就是微动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说的金刚持;还有计数持和不计数持。在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断的忆念,叫做事持,不断体究,叫做理持。

  什么是忆念呢?听到佛的名号,就经常想念,用心称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只这念,没有第二念,也不为贪嗔烦恼等念头所杂乱。如《成就光明定意经》所说,“在环境寂寞中是心,在众多烦恼中是心,甚至在称誉讥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心。”这样,在事上是做到了,在理上还没有透彻,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为还没有见道,所以叫做事心。

  什么是体究呢?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两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二、寂照难思“不可思议”。若说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体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说没有,可是能念的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若说也有也没有,可是有念无念都不见,若说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有和无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没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这情况是言语说不清,思想搞不通的,没有办法来形容,只是一心罢了。到这里能所的情况消失了,有无的见解没有了,唯有清净本然之体,那又有什么能杂乱它呢?能见到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从事得到显现,所以事和理是交互为用,不可偏废的。然而着于事相,能念念相继,功夫是不会白费的。相反的,执理而还没有明心,又不重视实行,这就会受到落空的祸患。

摘自《清凉桥》2007年第4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发菩提心之义利(张化蒙)
下一篇:真言宗(明旸)
 感情、欲望、意志(明真)
 古树,千年平安(唐燕生)
 常怀欢喜心(常静)
 无言大智(常静)
 生平—瓣香(林清玄)
 明发菩提心(道绰)
 反佛者皈佛的心路历程(妙昌)
 在新的环境如何学佛
 让佛法的光芒照亮众生心灵(叶青)
 真谛的译经事业(肖太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二十一课 圆满菩萨道[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栏目:黄威南居士]
 佛教对民俗病态的疗法[栏目:星云法师]
 楼未完工,拆者已至[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2011观音法会开示(五)百业经公案选讲•孩童发心 得佛授记[栏目:达真堪布]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0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七、花落花开自有时[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