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的教学方法(竺摩)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76

佛陀的教学方法 

竺摩 

  佛陀一生的教育原则,可有两种一是契理,二是契机。

  契理是所说的教法,以不背真理为原则,真理是怎样的,就说它是怎样,不必用数学的方式来加减乘除,若用加减乘除,那就是自己的意见,不是真理的真面目了。

  如佛陀最初和弟子们说的真理,是在苦集灭道的四谛。苦是世间的果,集是世间的因。灭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欲想知苦断集,必须慕灭修道。这是一种真理的定律,不可加以加减乘除的,过去十方诸佛如此说法,现在释迦佛陀也是如此说法,始终不违背这一正理,而不妨作种种不同技巧的推演和综合,或竖说、横说、或演绎说,或归纳说,以达成他设化度生的目的。

  在契机方面说,佛陀每次说法,都是应众生的机感,而作不同的说法。你是什么根机,何种程度,即对你说什么法,适合你的程度,这叫做对机施教,应病与药。

  如中国的孔子,他教学生,亦有运用这种方法。在《论语》中说,一天仲由问他:“听到一件应作的事,我马上去做好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怎好不加考虑就去做呢?”但同时冉有也拿这个同样的问题问他,他答说“你听到了,马上 就去做”。另一学生公西华在旁听了,奇而问之:“老师!同是一个问题,为何你的答法不同呢?”孔子说:“冉有胆小,故我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刚强好勇,故我叫他先与父兄考虑,以示慎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态度。

  佛陀的对机说法也是如此,同是一种真理,而随对方的根性所好,可做各种不同的说法。如佛陀在世时,见到有的人欢喜求人天福报的,就向他们赞美五戒、十善的功德,使他们修习五戒、十善的福因,得到将来富贵齐全的福果或上生天宫,受胜妙乐。

  有些人智慧比较利的,见到人天福乐虽好,终归无常败坏,不能长久,于是欢喜出世的超脱,佛陀就对他们说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使他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或从十二因缘的还灭观,灭除无明烦恼的罪源,了却生老病死的痛苦,得到解脱,体验到不灭的生命真理。

  有些大智慧的人,知道学佛不在自利自度,还要利人度人,于是佛陀就对他们广赞六度的法门,叫他们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使自他共沐佛化,共得法益,共趋离苦得乐的境界。

摘自《晋城佛教》2007年第1期


{返回 佛教与教育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僧众教育的我见(宽昌)
下一篇:当前佛教办学现存的几种流弊(开通)
 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善昭的禅教育思想(闫孟祥)
 台湾佛教教育
 佛光山文教事业考察报告(觉多)
 僧众教育的我见(宽昌)
 向下扎根,往上结果--中小学在万佛圣城三十年的经验(释近梵)
 现代佛教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从“藏要”谈到“大藏经选要”(王联章)..
 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互助发展之困境及其因应之道——以台湾地区为例(释圣玄..
 对廿一世纪僧教育的一些想法(圣凯法师)
 佛教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悟之探索(慧开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跟佛菩萨学为人处世之道(邹相)[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梦中梦因果问答 20 我的女儿做什么恶业才患重病,入院了好几个月?...[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240.问曰:若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复是常,云何得离常颠倒?[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