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史话 华夏第一尼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54
华夏第一尼——中国佛教史话之十五
  
方之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到三国魏嘉平年间(249—253)印度僧人昙柯迦罗来华传戒,中国才开始有正式受比丘戒的男僧①。但中国何时开始有受比丘尼戒的女僧呢?历来治佛教史的学者很少谈到这个问题。据梁代宝唱著《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间(313—316)开始有妇女出家,到东晋升平元年(357)才正式有受比丘尼戒的女僧,这就是净检,她是华夏第一尼。下面是她的身世和出家受戒的经过: 净检,俗名仲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父名仲诞,曾任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净检少好学,有才华,但早寡居,家境贫寒,常以教授贵游子女琴书为业。她乐意听闻佛法,无处求教。后来遇到深达佛理的僧人法始。始住洛阳城西一寺中,净检常去听法,并向法始借阅佛经,逐渐对佛法有所悟解。
   有一天,净检对法始说:经中既云比丘比丘尼,她愿出家,希望得度。法始答复说:“西域有男女二众,此土其法未具”②。净检又问:“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③?法始说:据外国法师讲,比丘尼戒有五百条,这就与比丘戒不同。法始这样说了之后,还答应为她向外国法师请教。当时有罽宾沙门智山在中国,法始就男女戒法问题询问智山,山说:比丘戒与比丘尼戒大同小异,“不得其法,必不得受。尼有十戒得从大僧(男)受,但无和上尼(比丘尼),无所依止”④。这意思就是说:比丘尼戒法尚未传译过来,无法传授,但妇女初出家的沙弥尼十戒,可从大僧(男)受,但应有和上尼(比丘尼)为依止师,现在没有。净检听法始转述了这些情况之后,由于出家心切,顾不了这许多,便落发,从智山受了沙弥尼十戒。当时同她一起受沙弥尼戒的还有另外二十四名妇女。她们在洛阳城西建起一座“竹林寺”。没有和上尼为依止师,她们就推举净检为首领,过着宁静的宗教生活,共同学习佛法。
   东晋咸康年间(335—342),有沙门释僧建从月支国获得《僧祗尼羯磨》(传授比丘尼戒的仪轨)和《比丘尼戒本》,译成汉文之后,于东晋升平元年(357)二月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于洛阳城中设戒坛,准备传授比丘尼戒。这件事,却遭到中国僧人释道场的反对。因为他认为依照《戒经》规定,所设戒坛不合法。于是昙摩羯多就利用一只木船作戒坛,浮于泗水之上,传授比丘尼戒。当时受戒的除净检之外,还有三名妇女。宝唱说净检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的比丘尼。东晋升平末年(361)净检逝世⑤,世寿七十岁。
   净检是一位学德兼优的比丘尼。当她还是沙弥尼的时候,就在竹林寺“蓄徒养众,清雅有则,说法教化,如风靡草”⑥。受具足戒之后,她又“善修戒行,志学不休”⑦。由此可见净检不仅能说法度人,还能领众修道,是尼界中难得的德高望重的长老尼。

  注释:
   ①在昙柯迦罗传戒之前,中国僧人均未受戒,只是剃去须发以区别于俗人。严格说,这不能被称为正式僧人。
   ②(3)④⑥⑦《比丘尼传》卷一。
   ⑤净检逝世,颇具神奇色彩。宝唱说当时空中出现天女散花。净检与同道握别后,走上一条彩虹似的大路离开了人世。这虽是神话,但它反映净检道德高尚,修有成就。


{返回 中国佛教史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南方佛教
下一篇:中国佛教史话 帛法祖兄弟的不幸遭遇
 中国佛教史话 中国佛牙的由来
 中国佛教史话 首译《华严》的佛驮跋陀罗
 中国佛教史话 陈代的佛教概况
 中国佛教史话 《俱舍论》与俱舍师
 中国佛教史话 关于中国比丘尼二部僧受戒的问题
 中国佛教史话 《成实论》与成实师
 中国佛教史话 西晋时代的译人和译经
 中国佛教史话 玄学化的僧人支道林
 中国佛教史话 东晋时代的北方佛教
 中国佛教史话 清高淡雅的释慧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旁生道苦[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剑客与盗贼[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修行人一切要整洁 A Cultivator Must Be Tidy All Around[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07-027入悲智之门[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佛祖,成佛作祖[栏目:印隆法师杂谈]
 Bringing the Teachings Alive[栏目:Others]
 佛子眼中的512大地震[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为什么梦到已故的人[栏目:净空法师]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焉[栏目:法界法师]
 修净土法门什么最为要紧?[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