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7-067人生的目的与责任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8
人生的目的与责任—一          海涛  辑
 
1.我们责怪、批评别人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受苦。但是如果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就不应该伤害别人及制造不和谐,这些都会干扰到我们的安乐:我们想要的竟与我们对他人所做的相反!
 
2.如果你遭人批评与责备,就拿它作为修行吧,它是觉悟之道,这种针对「我」的抱怨责难,是累世业力的显现。要修忍辱波罗蜜,尽可能用转念来平息怒气和对他人的恶意:那是菩提心的敌人。
 
3.当然,会有爱批评的人存在,如果他们不是佛,如果他们是出于贪着和瞋恨而批评,那他们实在是造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重恶业,将使他们多劫投生地狱道。这就好象他们来到人道只是为了购物,像去超市购物一般,而买下了地狱道。
 
4.忍辱——不要对任何危害你、对你不好、伤害你的人执持任何怨恨。只要放手并修持安忍。因为对他们生气既不能帮助你、也不能帮助他人,只会使你堕入恶趣。
 
5.身为佛法的修学者,就要设法帮助众生解决问题。应该把自己所受的戒跟日常生活相结合。疲累时,要忆念:那是修行的心要!
 
6.看看那些没有遇到佛法,不知道有来生的人,他们的心犹如黑夜,被无明所覆盖,一辈子只追求此世的安乐,因为完全颠倒,无从辨别善恶,所以他们看成获得安乐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恶业,昼夜每分每秒所作所为都是不善业,都是在跳入三恶道的深坑。他们何等可怜。
 
7.自己行善,而看到有众生过着那样恐怖或痛苦的日子,不帮助他们,自己怎么可能休息?帮助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护他们不受苦、改变他们的态度、然后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样,他们就能从这一辈子获得安乐,一直到成佛。用这个让众生脱离颠倒的方法来利益他们,才是真正对症所下的药!
 
8.每年有许多人直奔恶趣,但因为你提供佛道次第的教授,能够帮助许多人避免堕落苦趣。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保护,是最好的方法。
 
人生的目的与责任—二          海涛  辑
 
1.身为佛弟子,要创造弘法利生的助缘。如果有众生遇到困难,就依个人的能力去帮他解决。五方佛誓言中包括饶益众生戒,即使你只告诉他路怎么走,或者他生病,而你给他药吃。这都能成为宝生佛誓言的无畏施。
 
2.一旦你开始为其它众生过活,就会享有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你为别人而闭关、修行、学习,为别人而办公、烹饪。当你扭转心态,做每件事情都是为了别人,要平息他们的苦难,使他们获得幸福时,内心便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3.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它众生。
 
4.要成为仁慈的人,而且能够服务众生。如同密勒日巴对那些照顾和承事行者的人说的:「修行人在石头上禅修,功德主供养食物,是一起成佛的吉祥安排。」这意指尽未来世你会满所有的愿,它们会轻易实现,无论你需要什么,包含所有的成就,人们将很容易提供任何东西给你,正如你现在为修行人所做的。
 
5.佛陀的一切事业当中,圣语最为殊胜。即使自己还没有证得佛果,还是要付出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最好引导、至上方便。等到证得佛果位,我们的事业不会告一个段落,不会躺在床上休息,因为成佛唯一的目的在于利他,而利他最好的方法是说法。因此应该体会到,值遇无误的正法是多大的善缘。
 
6.只要是佛法的活动,只要它是为了弘法而办的,即使动机染上了世间法,还是有不可思议的利益——此世、来生、解脱、佛果的利益。
 
7.涉及到弘扬利他教法的,确定是有意义的。我曾经向那旺‧塔杰格西请教,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的动机而自现本尊,算不算善业。格西拉回答说:「算。因为对象具威神力,即使是那样自现本尊,还是能够净除恶业。」
 
8.萨迦法王在雪梨说法时,有人问他什么是最好的利他方式。法王回答说:「指出正道。」我觉得很有意义,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的。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7-066学佛的次第
下一篇:07-068上师是三宝的本源
 07-083正见与修行
 07-028生活中的禅修
 07-055菩萨圆满禅定波罗蜜
 07-102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07-098出家功德殊胜行
 07-062生活就是修行
 07-027入悲智之门
 07-064贴近佛法的生活
 07-072修行叮咛语
 07-132菩萨十大愿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八三)[栏目:杂阿含经]
 从少做起——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目录 引言[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爱的荒漠最是悲哀[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栏目:文珠法师]
 斋天祈福与学佛[栏目:传喜法师]
 正念是什么?正知是什么?[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栏目:李向平教授]
 The Seven Jewels[栏目:Buddhism for Children]
 礼貌[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贤顿和尚)[栏目:法华经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