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新续高僧传序(杨度)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23

新续高僧传序 

杨度 

    衡阳喻子昧庵,因北京法源寺道阶法师之聘编辑《新续高僧传》。据明季沙门如惺所撰《明高僧传》推而广之。始于北宋,终于前清,凡六十六卷。自名之曰四集。而以梁沙门慧皎之《高僧传》十六卷为初集,唐释道宣之《续高僧传》四十卷为二集,宋释赞宁之《宋高僧传》三十卷为三集。今所编辑续一二三,故云四集。喻子编辑既已,徵序于虎禅师。且告之曰:取今《高僧传》四集,合前三集观之,中国数千年佛教人物,尽在是矣!求佛法者,当观于此。
  虎禅师曰:唯唯否否。今所传者,名曰高僧。佛所说法,因僧而传。佛法与僧,同为三宝。今传高僧,即传佛法。欲求佛法,须识高僧。欲识高僧,有其三义,请略言之:
  因能说法,故曰高僧。因能学佛,故曰高僧。所说之法,即学佛之法,所学之佛即说法之佛。说法度人,学佛度已。以学佛为说法,即以度己为度人;以说法为学佛,即以度人为度己。知一切皆由识生,而力求转识之智;知一切皆由缘起,而力求无缘之慈。戒行圆明,教理通达,如此高僧,是第一义。
  然而高僧云者,义不止此。此何以故?若以说法而名高僧,则法与不法邪正殊观。法见未除,斯法执以起。若以学佛而名高僧,则佛与非佛圣凡异视。佛见未除,斯我执以起。二见二执,皆为心障。斯障不净,何云高僧?是故,高僧云者,必知无法可说,亦无说法之人,始为高僧。且知无佛可学,亦无学佛之人,始为高僧。此何以故?所说之法与能说之人、所学之佛与能学之人,皆以一心幻成二相。自心差别,不自外来。善恶相对而成,迷悟相因而至。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必须能所尽消,斯为心境不二。二生于一,一归于空。既了性空,便知相幻。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一念不生,万缘俱寂。必如此者,方为高僧。是第二义。
  然而高僧云者,义不止此。此何以故?一切万法起于因缘,成于对待。本来无法,因非法而有法;本来无佛,因非佛而有佛。去妄所以显真,妄去亦无真可显。明空所以破有,有破亦无空可明。故高僧者,又必能于无法可说而为说法。所说者即无可学之法。无佛可学,而为学佛。所学者即无可学之佛。其说法也,因病付药,随机应缘。遇相则说无相,遇性则说汇性。遇无相则说有相,遇无性则说有性。性相不二,自在通融.谓为有法也得,谓为无法也得,谓为有佛也得,谓为无佛也得,谓为非法非佛也得,谓为即法即佛也得。虽有八万四千法门而实无一语言文字。—法都无而万法尽有,万法尽有而—法都无。实相无相,实性无性。即动即静,即事即理。虚空粉碎之中,随意建立庄严世界。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为高僧之说法,其学佛也,明心见性,当下承担。我与如来,无二无别。即心是佛,不待他求。佛与非佛,遍立假名,心与非心,现前实相。三世十方,无非一念。三世止于当时。则一切时间何时非佛; 十方止于当地。则—切空间何处非佛。时时在祗树园中,处处皆灵山会上。树影山光,触目皆成佛色;风鸣鸟啭,遇耳尽是佛声。如此六根悉成正觉,一切世法何非佛法?—切魔事何非佛事?万象如如,无欠无缺。无生可度,无佛可成。心、佛、众生、一二无差别。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极乐净土,只在娑婆。学佛之人,心不拒事,事不留心。缘来起幻,缘去还空。任性随缘,了无择别。逍遥自在,游戏神通,无去无来,绝无挂碍。是为高僧之学佛。如此说法,如此学佛,谓之高僧,是第三义。
  了此三义,则能透过三关,洞穿末后。—:切众生,齐成佛道,有何分别可曰高僧?更知僧与佛、法三位一体。一三三一,尽是假名。本无所谓高僧,而为此《高僧传》;虽为此《高僧传》而无所谓高僧。以我所观,如是如是。
  虎禅师说已,喻子曰:唯唯。四集既尔,一、二、三集皆然。因请述之以为《高僧传论》,以为《高僧传赞》。

摘自《杨度集》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微笑使者弥勒佛(泽道)
下一篇:莲花与佛教(蒋秉植)
 精神的试析(明真)
 佛教文化与现代世界(李向平)
 “定成正觉”愿(黄念祖)
 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印顺法师)
 善事都是为自己做(正道)
 我见不除 修行无益(本幻)
 因果教育是佛法的基础课(柳亚军)
 八苦不苦(灵悟)
 浅谈“心灵环保”(悟竟)
 不经意的转变(郭会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由外而内的皈依[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栏目:慈舟法师]
 不被六根蒙蔽 5[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相应47经 若奴索尼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遇师...喜极而泪,其何因?[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I 915经是刀师氏诘问于佛:“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栏目:界定法师]
 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栏目:蔡惠明居士]
 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 05.安忍品[栏目:第二卷]
 依止一位上师的标准是什么?是在上师面前接受四皈依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略述(觉智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