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返回 陈燕珠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94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大乘菩萨一切为了众生,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淡的心境中,胜过一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对解脱的圣者是不动于心的。

人在生命之流中,都不得不面对利(labha)、衰(alab-ha)、称(pasamsa)、讥(ninda)、毁(ayasa)、誉(yasa)、乐(sukha,)、苦(dukkha)。这四对顺逆之法,充满了这个世界。

乐观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绝对的美好。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完全是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真实主义者来说,既不是绝对的美好,也不是完全的痛苦。从现实出发,这个世界充满了美丽的玫瑰和尖尖的毛刺。这个是非颠倒的世间,并非到处都是玫瑰,也不都是荆棘。玫瑰花柔软美丽芳香,但是使其得以生长的茎,却布满了毛刺。因为玫瑰,人们就不多管毛刺,也没有因为毛刺而轻视玫瑰。聪明的人,不会陶醉于玫瑰花的美丽,而是如实地认识它。明白了荆棘的本性,他将正确对待它,从而谨慎小心,不受其伤害。

利(labha)衰(alabha)

商人总有得有失,获得利益则心情舒畅,这些正当或不正当的利益给予一般人追求的快乐,如果没有这些快乐的时刻,生命将会失去生存的价值。这样的幸福,虽是物质方面的,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和长寿。

问题是,一个人能微笑地接受盈利而不能接受损失。有些人因难以承受亏损而导致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在生活的抗争中,每个人都有曲折的起伏,每个人都应准备吃亏,表现道德勇气,保持心态平衡,这样,就会减少失望。

东西被偷时,伤心并不能使人找回失去的东西,这时,不妨换个角度这么想:有人因此而获得利益,希望他幸福快乐。或者不妨安慰自己:还好,只是一点点损失。再观照缘起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称为我或我所有的,世间一切都在生灭变化,有生就有灭,东西终会损坏。一个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遭遇损失,就必须以舍离的心态面对它,把损失看成是修习高尚品德的殊胜因缘。

誉(yasa)毁(ayasa)

一般人喜迎颂扬,讨厌中伤。称颂使人欢心喜悦,中伤使人灰心沮丧。

大多数人做好事,都带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很少有人行善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很少有人是彻底的利他主义者。

我们无需追求名声,应该得到的,自然会到来。就像蜜蜂被鲜花吸引而酿蜜,但是花朵从未邀请蜜蜂。

名誉、荣誉和辉煌,虽然十分令人羡慕,却是一些空洞的名词,也终将归于坟墓,消失在虚空之中。就像建造一座壮观的大楼需要几年的时间、一个人也需要几年、乃至一生的时间,树立自己的名声,但得来不易的名声,往往毁于一旦。毁谤既不动听,也不令人开心,我们为之气恼,尤其在传说与事实不符、完全被误解时,我们心灵所受的创伤会更大。

你或许可以过着觉者的生活,但是,你将无法不受批评、打击和侮辱。在佛陀时代,佛陀是最闻名的、而受到的诬蔑又是最多的宗教导师,人们的心因世间名闻利养的侵蚀而嫉妒佛陀。这个世界确有许多无法无天之徒,佛陀就像大象在战场上能禁得住如蝗之箭忍受辱骂,“就像战象在沙场上,要忍受弓箭的伤害,我也一样要忍受毁谤,因为多数人是邪恶的。”①[①《法句经》第320偈。]“假如有人诋毁我,我不会因此沮丧或烦恼,因为这么做,只会带来伤害。假如有人赞扬我,我也不会因此感到欢喜感动或得意,因为这是造成正确判断的障碍。”②[②《长阿含经》。]

佛陀受到的刻薄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人身的攻击,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人常常不被人知,即使被人所知,也往往是误知。佛陀的一些反对者谣言说:①有一个女人经常在佛陀的寺院过夜;②佛陀和弟子谋害了那个女人,尸体埋在花丛垃圾堆里;③佛陀抢走母亲的儿子,使妻子失去丈夫;④佛法阻碍国家进步发展;⑤佛陀的堂弟深藏忌妒,从山上用石块试图加害佛陀。清净无染的佛陀也有如此这般的坎坷命运,那么凡夫俗子的你,又该怎样呢?

你爬山爬得愈高,就愈显得突出,在别人看来就显得渺小,你的背影更暴露无遗,而你的正面却不被人所见。这个吹毛求疵的世界,展露了你的缺点,掩覆了你优良的品质。扬谷机吹走了糠皮,保留了稻谷。相反地,过滤器留下的是粗糙的沉淀,流走了甜蜜的果汁。富有修养的人,知道什么是精华而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没有修养的人,保留糟粕、拒绝精华。

人们无需浪费时间纠正不实之言,除非环境逼迫你澄清事实。当你的敌人看到你受到伤害时,这正是他所期待的,他会得到一种满足。

要制止虚假的非难以及流言蜚语的传播,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中,对恶劣的传说、不实的非难、无遮之口、鄙视的评头论足,我们应当如同狮子不因响声而颤抖,应当如同微风不粘网孔,应当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应当如同犀牛独来独往,应当如同飞镖一样让它反弹回去,应当如同看家之狗无论如何吠叫、商旅之队仍是一往向前。莲花没有被污水染污,它们美好了这个世界,我们要像莲花一样,过着无染无过的生活,不要管那些可能洒在我们身上的污泥浊水。我们应该想到是污泥而不是玫瑰可能会向我们飞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有失望之感。我们应当修习无著,我们独个生来,独自死去,在此世间,无著就是幸福。平稳(tadi)既不贪执于理想之物,也不憎恶可恶之物,从不执着一物,从不执着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阿罗汉寂静不受忧恼,不即不离,不喜不忧。

不要理睬无遮之口的恶毒之箭,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行化众生。伟人们从不计较名誉和中伤,而当他们受到批评和诬蔑时,他们不躁不恼,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名声而服务,也从来不管别人承不承认他们的服务。历史上许多伟人往往受到毁谤、侮辱、毒害、绞刑或枪杀。

称(pasamsa)讥(ninda)

受到赞美时,人们通常心花怒放。受到责怪时,往往愁眉不展。

智者受到称赞和批评时,既不得意也不沮丧,如同坚石稳固不变,不被风所摇动。有修养的人,既不依附阿谀奉承,也不希望别人拍马迎合。值得赞美之事,他们毫无忌妒地尽情赞美。对应该批评的,不是以蔑视的态度,而是以悲悯之心加以批评,期望改造它们。

愚昧邪恶的人,专门喜欢寻找他人的不足缺点。世上最好的人,身上也有邪恶之处,最坏的人,身上也有善德。当受到打击、辱骂和诽谤时,有人默默地忍受,此人虽未得般涅槃,已在涅槃之中。没有一位宗教导师像佛陀那样受到如此高度的称赞,以及如此尖锐的批评、辱骂和责难,这就是伟人的命运。正如战场上的战象,忍受着四面八方射来的利箭,忍耐一些,这些辱骂会自然终止。

受侮辱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你奉献得愈多、愈伟大,你愈有可能受到侮辱和怠慢。受到侮辱,我们获得了修习忍辱行的大好机缘。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太太经常骂他。有一天苏格拉底不高兴,人们问他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当太太骂我时,我得到实践忍辱的机缘。今天,我失去这一机会,就是我不高兴的原因。”

乐(sukha)苦(dukkha)

人们能够接受快乐,惟以忍受痛苦。

对一般人来说,最大而且仅有的快乐就是物欲的享受。希求、忆想、获取这些物质享受,的确能够给予人们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只是一种幻影,它们是无常变化的。

感官欲望的贪求得到满足后,马上会希求另一种类型的快乐,人的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财富的占有不能提供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来自心内,真正的幸福不能以财富、权力、荣誉和征服来衡量。所有物欲的享受只是暂时的,而死去所带走的,是我们所给予的。我们用世间的财富广行善业,却使人们永远怀念我们。

不欠他人之债是另一种快乐,负债的人总是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而且还要对他们的借债人表示感恩戴德。一身无债虽然穷一点,却是一种解脱,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品德高尚的人,关心的只是没有过失的生活,不在乎外界的认可与否。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以物欲享受为快乐,而从烦恼痛苦中获得清净涅槃的解脱之乐是一切快乐之最。

生病时,要安慰自己,还好没有患上更严重的大病。一切聚合终究离散,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是我们修习舍离的最好机缘。有时,不得不与我们厌恶的、不快的人物相会,这也许是在承受我们过去或现在之业的果报,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设法克服困难。

即使是佛陀,他已去除一切烦恼而圆满觉悟,仍然不得不忍受因疾病或事故而引起的身体之苦:①佛陀经常头疼;②被提婆达多以石头砸伤;③被迫忍受饥饿,只好以喂马的饲料为食;④由于无法无天的弟子们,他被迫居住森林达三个月之久;⑤睡在树叶铺的地上,面对刺骨的寒风,他以圆满的平等心入睡。佛陀在痛苦和快乐之中,精神总是保持镇静平衡。

般陀伽罗夫失去了她的父母、丈夫、兄弟和两个孩子,因而失去理智。迦沙乔达弥抱着死去的独子,一路寻找救死之药,来到佛前,佛陀告诉她:“能给我一些芥茉籽吗?它必须来自死亡没有出现之地”,她找不到,她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有生就有死。

当一位母亲被问到,她为何不因悲惨失去独子而痛苦时,她回答:“没有叫来,他来了。没有告诉一声,他走了。他怎样来的,也怎样走了,为何要为他痛苦呢?痛哭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果实从树上掉下一样,或清涩、或成熟、或熟透,同样地,我们在幼年、或青年、或老年死去。太阳在东方升起,独自沉没于西方。鲜花在早晨盛开,在傍晚凋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必须以圆融平等的无碍心面对它。

总之,无论任何东西洒向大地,香甜或肮脏,大地对一切都无动于衷,我们要永远保持心灵的镇静和平衡,对一切善恶不要有憎恶和喜好。当与世间之法相会之时,阿罗汉的心从未起动。在利衰、誉毁、称讥、乐苦中,愿我们永保平衡镇静之心。赞叹只是赞叹而已,诋毁也只是诋毁而已,不要因它而起伏,要安住原地。通常,当我们情绪好的时候,心情也好,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心情同样变得不好,这是不平均、不平等的修行。如果我们经常觉知我们的情绪,觉知我们正执着于它们,这就表示有进步了。执着是痛苦的原因。

放下的方法是不要执着任何事物,就是取而不着。就好像这只手电筒,我们想:“这是什么东西”,我们将它拣了起来,“哦,是手电筒”,然后,我们将它放下,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取,取而不着。“想要”的意念生起了,但不要执着于它,知而放下,看了并且放下。不要愚痴地执着事物,但以智慧来“取”它们。

在世上,人们为了报酬而努力。世人工作是想要得到这个或那个,想要一些利益,但是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只是为了工作,不要超出这个要求,如果你做事只是为了回报,就会产生痛苦。就像你希求内心安详,因此你坐禅,坐着并试着使它安详,结果你将受苦。为了到达涅槃而修行,那么你就不能到达涅槃。“希求安祥”是自然的心理现象,但这不是真正的正确,修行必须没有任何希求之心,要以无所求、无所得之心来做事。

世间以因果来了解事物,但佛陀的教导是要超越因果、超越生死、超越苦乐。

任何人修行并亲自见到法、证悟真理,就看到了佛。


{返回 陈燕珠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善念带来乐果
下一篇:佛法要义 结语
 佛法要义 佛法以有情为中心
 佛法要义 切莫误解佛教
 佛法要义 重视人间的佛教
 善念带来乐果
 佛法要义 附后:解脱的圣者八风不动
 佛法要义 人类有三特胜可以学佛
 佛法要义 自序
 佛法要义 佛陀
 佛法要义 三法印
 佛法要义 结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燃戒疤(即顶香)[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三课 生死[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七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