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养心(王汉梁)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38

养心 

王汉梁

  现代人已经不大知道什么叫“养心”了。相反,生活却日趋复杂,竟争越益激烈,节奏则步步加快,于是心理失衡、精神出偏差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忧郁症啦,焦虑症啦,狂躁症啦,精神分裂症啦……名目繁多,不一而足。与此相对应,便有了所谓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等等。但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并不知道这些时髦名称,他们只讲究“养心”,并把它看得跟“养身”一样重要。

   人的肉身需要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等营养,还要经常运动,才能身强体壮,健步如飞;人的心灵也需要有精神食粮来滋补,也要不断修炼,才能心安理得,快乐安祥。

   养身是物质性的,注意饮食,勤于锻练,还比较容易把握;养心是精神性的,看不见摸不着,若不懂得调摄、疏导、修养,在错综复杂的人事纠纷、顾此失彼的重重矛盾中,便很容易把委屈、无奈、失落、伤感、惆怅、焦躁等消极情绪积聚在心里,直到越积越多,再也承受不了时,便心理崩溃了。于是,各种各样的精神性疾病都来了。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所谓“哭吧”,就是提供一个让人进去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场所,有的地方甚至让人进去戴上拳击手套对着装满沙子的靶袋拼命痛打,一直打到筋疲力尽为止。提供这种服务的目的就是让人在痛哭流涕与挥拳猛击中发泄自己心中积压的委屈与不快,等到揩干净眼泪鼻涕、脱掉拳击手套掉头而去时,心里会觉得一下子变得非常轻松。他们比一声不响把什么都闷在心里独自忍受的人聪明一些。至少,他们还知道要发泄,并找到了虽然不雅但却实惠的发泄管道。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中国传统的文化人哪有用这样恶形恶状的办法“养心”的?比起来,他们高明多了。他们知道“心”不能让它闲着,无所用心反而不好。失去了目标,没有兴奋点,就会信马由缰,想入非非。那么怎么拴住心猿意马,让它安定下来呢。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所著的《聪训斋语》,开卷第一篇即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让心专注在读书上,犹如“堪舆家平日用磁石之养针。”“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针被磁石牢牢吸引着,就不乱动了。何况读书是一件开卷有益的事情,可以拓心胸,益智慧,长见识,陶冶情操。人的许多烦恼往往因为“想不开”。一个心胸开阔、有智慧、见识不凡、情趣不俗的人往往非常“想得开”。这样,烦恼就大大减少,心绪就比较清静。这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不要等到消极情绪积聚到无法承受时才去想办法发泄,而是消除其形成的基础与条件,化解于无形。 

  此外,还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的文人墨客无不对老庄哲学、佛道玄理沉浸颇深。他们觉得世俗纷争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镜花水月,所以他们往往退隐自适,逍遥度日,在清寂简静中谈玄冥思,参禅悟道,对人生万象作全方位的深层探索。这样,他们的心思当然就不会被一些琐事俗务牵挂纠缠。烦恼大多来自于得失毁誉。境界提高后,这一切就微不足道了。他们的心常在云端漂来浮去,对于常人斤斤计较的事情兴趣甚微。

   到了这一境界,他们便会对“心”更加关注,探究“心”中的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发现,原来所谓的“心”是由一个个念头组成的。“心”中时时刻刻翻腾着无数念头,此起彼伏,有生有灭,瞬息万变。一般人总是被心中的念头牵着走,善于养心者则知道化被动为主动,做念头的主人。逐步做到控制自己的念头,不让它们肆意妄为,泛滥成灾,进而驯服它们,让它们乖乖地听从调遣。久而久之,渐渐练得纯熟,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了。这时候,心里不但烦恼少,很清静,而且还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变得越来越有功夫了。

摘自《觉群》季刊总第22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圣严)
下一篇:哲学家和佛陀
 心理的病态(星云法师)
 禅定止观之功德(智炬)
 分享(庞玉梅)
 夏日话清凉
 管理中的禅(吴甘霖)
 拜读《印光法师文钞》有感(慧如)
 明心见性与功德修养(陈音如)
 奉献
 心中的做人之道(查德元)
 禅修的目的(堪忍尊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21.问曰:若一切法如是者,即是虚空,何以复以虚空为喻?[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金刚经说什么 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十七届:学习仪轨(道智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佛学入门简要 中级课题 (三十三) 佛教青年的精神[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行禅指南(上)[栏目:一行禅师]
 观心--万缘放下[栏目:南怀瑾居士]
 07-039菩萨善护其心[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自观活心[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心法]
 如何是正法眼[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