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兴宗耶律宗真与重熙佛教
中国社会科学院 黄心川
内容提要:辽宁朝阳是我国北方佛教的发源地之一。1988年,有关部门在朝阳北塔天宫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其题记的文字资料所揭示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辽代重熙十二年(1043)和十三年(1044)。本文考察了这一时间段的佛教情况,指出重熙十三年左右,是兴宗朝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朝阳北塔的题记出现在这一时期,绝不是偶然的,它应是兴宗朝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活动高峰时期的一个必然结果。朝阳天宫发现的题记,表明了当时朝阳供佛舍利之风非常流行,特别是兴宗重熙年间的佛事很多,由是说明朝阳的佛教高潮,当在兴宗执政的重熙年间,它也是整个契丹王朝兴佛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黄心川,192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
辽宁朝阳,古称龙城、黄龙、营州、霸州等,是我国北方辽西历史文化名城,亦是我国北方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公元345年,前燕国王慕容鱿曾于国都龙城东面龙山上创建了东北地区第一座拂教寺庙——龙翔佛寺。北魏冯太后笃信佛法,弘扬释教,在燕都龙城和龙宫殿旧址上建造了思燕佛图,为先祖祈祷冥福。隋文帝于仁寿二年(602)正月二十三日颁舍利于天下五十三州,营州即为其中之一。进入唐朝,佛教已在营州普及,居住在这里的契丹、库莫奚、秣鞫、突厥、高句丽有不少是佛教徒。辽代,霸州佛教的发展至高潮,全州境内有塔寺林立。辽代统治者信奉佛教,重修梵幢寺塔,安葬佛舍利。金元两朝沿袭辽风,佛教依然香火鼎旺。明清时代朝阳佛教渐渐衰落,藏传佛教成为这一地区最主要的宗教。1988年,朝阳市重修北塔,在塔上天宫发现一批重要文物,2007年,笔者前往当地考察,见到这批精美的藏晶。北塔博物馆把这些流传千年的佛教文物保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对于开展佛教文化的研究,发挥佛教文化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北塔的文物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谜,至今对这批文物的来历还不是十分清楚,笔者不揣孤陋,试做一些尝试。
一
朝阳北塔的1600多件文物是在1988年11月14日发现的,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学者研究指出,这批文物是当时辽代皇家用来供奉佛的祭品,不仅等级很高,也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精晶。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故知道的人不多,大家知道的更多的是在1986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各种佛教文物与佛指骨舍利。
朝阳北塔虽然发现文物众多,但是有文字的资料不多。根据有关介绍,发现有题记的资料,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四条:
(1)天宫题记砖、石称:“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再葬”;
(2)地宫石经幢上题写:“大契丹国重熙十三年岁次甲申四月壬辰朔八日己亥午时再葬讫”;
(3)地宫一块题记砖上刻写:“霸州邑众诸官,同共齐心结缘,弟三度重修。所有宝安法师,奉随文帝敕葬舍利”;
(4)鎏金银舍利塔内藏题记铜板、银经卷,写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并摧碎小佛顶陀罗尼各一本”。
由此可见,上面的文字资料所揭示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辽代重熙十二年(1043)和十三年(1044)。辽代一共206年,重熙年间(1032—1055)是辽代中期,也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统治时期。这就为我们研究这批文物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思路,我们不妨试从兴宗与重熙年间开始人手。
先说辽兴宗耶律宗真。关于兴宗的资料在《辽史》中有他的“本纪”,此外,像《契丹国志》、《辽史拾遗》和《文献通考》与《续文献通考》里面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与兴宗有关的重熙年间的情况,也在上述的一些史料中出现过,可以说,关于兴宗与重熙年间的情况,宋以后的大型史书中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
根据史料,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兴宗的情况如下:兴宗(103l—1055年在位),名耶律宗真,讳宗真,字夷不堇,小字只骨,辽代第七代国王,圣宗耶律隆绪长子。辽朝先祖原为契丹,属于北魏拓跋氏后裔,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唐末时期嵋起。辽朝建基者太祖耶律阿保机(916—926年在位)和太宗耶律德光(927—947年在位)是有文治武功之人,但是后来的世宗、义宗、穆宗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到了圣宗耶律隆绪,在国内进行改革,实行科举,重视人才,辽代开始有了大的变化。圣宗善于用兵,他和母亲萧太后联手,逼迫北宋订立澶渊之盟,从此奠定了百余年的宋辽分治的格局。圣宗创下的基业,给他的儿子兴宗奠定了基础。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去世,兴宗登基,改元景福。翌年(1032),再改元重熙。
兴宗的生母是钦哀皇后萧氏,但是他从小由嫡母齐天皇后抚养大。圣宗去世之前,曾有遗命,指定齐天皇后为正室,萧氏为太妃。兴宗登基,尊母亲为太后,治国大权由太后掌管。重熙元年,太后逼齐天皇后自缢。太后逼死了齐天皇后,而且还杀戮功臣,重用其兄弟委先参与朝政,引起满朝的不满。重熙三年,在朝臣的帮助下,兴宗夺回了权力,并将太后送往父亲的坟旁居住,不久又接回京城,但是仍将母亲相隔于十里之外。
后人评价:“兴宗即位年十有六矣,不能先尊母后而尊其母,以致临朝专政,贼杀不辜。又不能以礼几谏,使齐天死于弑逆,有亏王者之孝,惜哉。若夫大行在殡,饮酒博鞠,迭见简书,及其谒遗像而哀恸,受宋吊而衰絰,所为若出二人。何为其然欤?至于感富弼之言而申南宋之好,许谅柞之盟而罢西夏之兵,边鄙不耸,政治内修,亲策进士,大修条制,下至士庶,得陈便宜,则求治之志切矣。于时左右大臣,曾不闻一贤之进,一事之谏,欲庶几古帝王之风,其可得乎?虽然,圣宗而下,可谓贤君矣。”这段评价,基本符合事实。前面是说兴宗对生母与养母的关系,由于权利的争夺,兴宗没有能够做到既孝生母,又孝养母,并使养母含恨自缢,因此被后人诟说。后面是说兴宗在位做的几件大事:一是他在重熙年间,曾经给宋主写信,送去自己的画像,同时又索要宋主的画像,要求与宋朝和好,但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先行而逝,留下了终身遗憾。二是重熙十三年四月,“党项等部叛附夏国,命军西征。十月元昊上表谢罪,亲率党项三部来,诏许以自新而遣之”。铸成了“许谅祚之盟”的错误。总之,虽然兴宗“求治之志切”,但与他的祖辈相比,他的确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前辈的福荫之下,守成而已。在政治方面,他也只是做了一些小小的改革,如“重熙十三年,复王子班郎君及诸宫杂役,从契丹行宫都部署”,“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定置官”以及重新规划行政区等等。
兴宗在政治军事上没有什么大贡献,但是他在文化上的贡献超过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史载兴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咸通音律,声气、歌辞、舞节,征诸太常、仪风、教坊不可得”。兴宗的诗作得很好,曾经于重熙五年,以诗“试进士于廷”,辽代“御试进士自此始”。南院大王耶律古云,冲淡有礼,法工文章,“兴宗命为诗友,数问治要,多所匡建”。重熙十三年六月,“诏编集国朝上世以来事迹等书,命罕嘉努与耶律庶成录约尼汗至重熙以来事迹集为二十卷,进之。十五年,复命罕嘉努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礼义正法,度我朝之兴。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后,世卿可与庶成酌古准今,制为礼典。罕嘉努既被诏,博考经籍,白天子达于庶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者,撰成三卷,进之”。
总之,辽代的文化到了兴宗朝以后,正在朝着纵深发展。明礼仪、制礼典正在成为辽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代已经认识到“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后”的重要性,这也是辽代的国力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兴宗之父圣宗战胜了宋朝,辽朝的大国地位和经济收入也在增长,在这个背景下,辽代的文化也随之发展。特别是中国文化一直有华夏正统之说,辽代被汉人视为异族。当辽代取得了中国北方地区后,成为汉族的统治者。即便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也要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尽可能取得汉族的认可。重熙七年,兴宗“以有传国玺者为正统,赋试进士”。为了一块玉玺,兴宗兴师动众,看得如此重要,很明显,其目的无非就是要表明拥有了这块传国的玉玺就获得了华夏正统。尽管这块玉玺有人认为是假的,不是秦玺,只是唐玺,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它所蕴含的意义重大,能够帮助辽朝的统治,证明辽朝政权的合法性。
辽代为了改变非正统的情况,尽快结束夷夏之争,加紧建设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吸收汉文化方面,做了不少的事情。早在圣宗时,辽代的文化建设就已经开始,汉文化受到了重视。到了兴宗时,强调汉文化的重要性更是成为朝廷的共识。兴宗以前,每次朝廷的活动,“北面臣僚并国服,皇帝南面臣僚并汉服。干亨五年,圣宗册承天太后,给三品以上法服,自是大礼,虽北面三晶以上亦汉服。”到了兴宗以后,大礼穿衣的制度进一步被强化。重熙五年,“册礼皇帝服龙衮,北南面臣僚并朝服。自是以后,大礼并从汉服矣。今先列国服,而以汉服次于后焉。”可见穿汉服亦成为辽代上层的一个重要制度。
除了穿衣之外,兴宗在位时,还促成了给前代诸帝封号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辽代是“暴发户”形象,从历史和理论上给辽代的统治找一个依据。重熙十三年,罕嘉努上疏言:“先世约尼斡汗之后,国祚中绝,自额尔奇木雅里立苏尔威,大位始定。然上世俗朴,未有尊称。臣以为,三皇礼文未备,正与约尼氏同。后世之君,以礼乐治天下而崇本,追远之义兴焉。近者唐高祖创立先庙,尊四世为帝。昔我太祖代约尼即位,乃制文字、备礼法,建天皇帝名号,制宫室,以示威服,兴利除害,混一海内。厥后累圣相承,自额尔奇木呼哩以下,大号未加,天皇帝之考,额尔奇木达鲁犹以名呼,宜依唐典,追崇四祖为皇帝,则鸿业有光,坠典复举矣。”兴宗接受了这个建议。重熙二十一年七月,“追尊太祖之祖考妣为帝后,九月追上诸帝后谥”。兴宗同意罕嘉努的建议,采用唐典的做法,追封契丹四祖,实际上就是强调正统,在文化上要与宋朝看齐。
二
契丹民族在建辽之前,一直崇奉的是原始宗教,以奉拜山川植物神为重要神只。契丹传说,“赤娘子者,番语谓之掠胡奥偌,传是阴山七骑所得潢河中流下一妇人。因生其族,类其形木雕彩装,常时于木叶山庙内安置。每一新主行柴册礼时,取来作仪注,第三日送归本庙”。木叶山是契丹宗教的圣地,民族精神的象征,位于契丹族人的发源地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地区)。也是契丹族的族庙,辽代皇室的家庙。每位契丹族人都要将这里作为朝拜的中心。辽代诸祖也要来到这里参拜祭祀。辽代习惯将死去的人画成画像供奉,诸帝去世之后,他们的遗像都挂在木叶山的神庙里,眷属则做成木人,穿红锦衣。在木叶山庙内,有取柴龙之制,“高三十二尺,用带皮榆柴迭成,上安黑漆木坛三层坛,安御帐。当日,辽主坐其中,下有契丹臣僚二百余人”。。兴宗本人曾于“重熙十四年冬十月甲子望祀木叶山”。此外,据记载,辽代其它地方也有祖庙,如传说太祖平定渤海后,“于所居大部落置寺,名曰天雄寺。今寺内有契丹太祖遗像”。太宗取得北方十六州后,为感神恩,“在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这里的“建庙”,就是指的后来在木叶山建的菩萨堂。
兴宗以前,各朝皇帝要按祖制祭木叶山与菩萨堂,祭祀礼制十分复杂。《五礼通考》卷十七对此曾有过详细的描述,曰:
礼志祭山仪,设天神地只位。于木叶山东,向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皇帝皇后至额尔奇木,具礼仪牲,用赭白马元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伊刺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酹牲。礼官曰:多哕伦穆腾奏仪办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绛带悬鱼三山绛,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皇后御绛株,络缝红袍,悬玉佩,双结帕络,缝乌靴;皇帝皇后御鞍马,群臣在南,命妇在北服从,各部旗帜之色以从。皇帝皇后至君树前下马,升南坛,御榻坐。群臣命妇分班,以次入就位。合班拜讫,复位。皇帝皇后诣天神地只位,致奠合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北府宰相及特哩衮以次致奠于君树,遍及群树。乐作,群臣命妇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门树,余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皇帝皇后升坛,御龙文,方茵坐,再声警,诣祭东所。群臣命妇从班列如初。巫衣白衣特哩衮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辞。每致辞,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皇帝皇后各举酒二爵、肉二器再奠,大臣命妇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少后立一奠。命特哩衮东向掷之,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只。位执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讫,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皇后一拜,饮福受胙,复位坐。在位者以次饮。皇帝皇后率群臣复班位再拜,声跸,一拜,退。太祖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后拜神,非和抡罕之故也。延寿、悯忠、三学于三寺。禁丧葬杀牛马及藏珍宝。”史载“《契丹国志》曰:先是(宗真)帝于重熙三年幽法天太后于庆州,既改葬齐天后,群僚劝帝复迎之。且以觊宋朝岁赋之利,皆不从,因命僧建佛事,听讲《报恩经》感悟,即遣使迎法天太后,馆置中京门外。筮曰:以见母子如初。”兴宗还礼遇僧人非浊。非浊,“字贞照,俗姓张氏,其先范阳人。重熙初,礼故守太师兼侍中圆融国师为师。居无何,婴脚疾,乃遁迁盘山,敷课于白伞。盖每宴坐诵持,常有山神敬侍,寻克痊。八年冬,有诏赴阙,兴宗皇帝赐以紫衣。十八年,勅授上京管内都僧录,秩满,授燕京管内左街僧录,属鼎。驾上仙驿征赴,阙。今上以师受眷先朝,乃恩加崇禄大夫检校太保。次年加检校太傅太尉。师搜访阙章聿,修睿典,撰《往生集》二十卷进呈。上嘉叹。久之,亲为帙引,寻龛次人藏”。兴宗虽然信佛,但是他对臣民还是比较宽容的,史载:“马哥,字讹特懒。兴宗时,以散职人见,上问:‘卿奉佛乎?’对曰:‘臣每旦诵太祖、太宗及先臣遗训,未暇奉佛。’帝悦。”马哥不信佛,但他回答兴宗奉佛的问题非常巧妙,搬出先祖遗训来做挡箭牌,兴宗听了以后,非但不生气,反而感到很高兴的。这说明,在辽代,还是有不少人是不信佛的,而且整个社会在思想上还是较为宽容的。
朝阳北塔天宫供奉佛舍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辽代奉佛风气很浓,境内寺塔林立,而且有许多都在佛教史上享誉盛名。但是为什么兴宗选择了朝阳地区的北塔,并将诸多等级很高的供物放在寺塔的天宫里?关于这个问题,还要从朝阳的地望谈起。
现在的朝阳地区,古来变动很大。在辽之前,先后有柳城、龙城、营州等名。其建置也有变化,北魏属辽西郡,唐属幽州,后又属渔阳等等。到了辽代太祖时,正式定为霸州,隶属积庆宫、兴圣宫等。兴宗重熙十年,霸州升格为兴中府,“统州二县四”。所以在兴宗时代,霸州的地位提升,与兴宗有重要的关系,说明它在兴宗心中的重要地位。
霸州成为兴中府,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有“驻龙峪神射泉”和“天授皇帝刻石”两个遗址。契丹本是北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趁唐末之乱,统一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崛起成为国家,与宋朝平分天下。虽然契丹是靠机会与实力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是民族神话始终在契丹族中存在,并且成为契丹人深信不疑的故事,给了后人坚定的信心与动力。“驻龙峪神射泉”和“天授皇帝刻石”就是关于辽代太祖耶律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建国的神话。传说太祖耶律阿保机“居西楼毡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十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才长数尺。”这是“驻龙峪神射泉”的神话。另一个“天授皇帝刻石”的神话是,传说太宗耶律德光夜里做梦,有神人告诉他:“石郎已使人来唤汝。”第二天请人占卜,巫筮告诉他:“太祖从西楼来,言中国将立天王,要尔为助尔。”后来事实证明,太祖收归了石敬瑭,得到了北方天下。这两个传说的意义很大,它们表明契丹的民族英雄有超人的力量和胆识,契丹取得的政权来自于天的神授,并成为民族精神和后人的寄托。为此,辽代诸帝每年都要到为应石郎之梦而立的家祠木叶山菩萨堂举行祭祀。《辽史》卷三十九专门指出霸州是这二个传说的发源地,其意义就在于说明辽代王朝的发源与建立与霸州有重要的关系,所以这里也成了辽代王朝的圣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宗选择霸州的北塔作为供佛的最好地点,是有深意的,至少说明他寄希望于得到列祖列宗的庇护,从此国运亨通。
随着辽代国势增加,疆域不断扩张,其行政区域亦先后分为上京临潢府(赤峰市林东镇),东京辽阳府(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县),西京大同府(山西省大同市)之五京地区。霸州属于中京府地区。这里也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契丹的祖庙就建在这里,因此这一地区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兴宗的母亲萧太后被削权以后,曾被流放到中京。.兴宗本人也先后于重熙元年十月幸中京,游幸表;十三年十月驻跸中京,幸新建秘书监有事于祖庙;重熙十六年十月幸中京谒祖庙,十一月幸中京朝皇太后。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兴宗是看重这个地区的,所以他才会不断地经过长途跋涉,不辞辛苦地来到这里。此外,在朝阳境内,重熙年间也修造了不少的寺庙,如“灵岩寺,在三座塔东南柏山上,辽统和中僧可观始卜地结庵。太平五年邑人赵廷贞等施四面隙地。重熙初,郡人雄武军节度使王育与邑人尹节高耸等重建。二十二年僧潜奥悟开等购经一藏。二十四年增建九圣殿。清宁四年赐名净觉寺”。
在辽代,霸州是辽朝流放汉人的地区。唐时这里曾被奚国侵占,太祖灭奚,将被俘的燕民迁到柳城。北人粗犷易反,唐代“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就是柳城人,所以当时霸州实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辽朝的统治一直不稳,兴宗曾在重熙十三年起兵亲征西夏李元昊,但因“以大风起,诏班师”。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复杂的地区,兴宗将中京霸州北塔选为朝廷供佛的地方,应该有联络感情,维护统治,利于社会稳定的考虑。
现在发现的北塔文物的几个题记,都把日子定在了“四月八日”。所谓的“四月初八”,就是指的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亦称为佛诞节。这一天佛教徒要举行盛大的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中国举行佛诞活动在何时开始,还不十分清楚,但是至少在北朝时已经有了。史载洛阳城内:“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人沟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蛲,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鬼苑,想之不如也。”到了宋代,举办佛诞日的活动已经成为佛教界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四月初八日,(杭州)六和塔寺集童男童女善信人建朝塔会。”北宋着名僧人、文学家居简(1164—1246)曾经专门写过《四月初八疏》,曰:“优昙一花,五浊离垢。景纬孤朗,八弦无云。藐粟散王,受命之符。恢觉皇子,联芳之应。驾紫金毕,逋之驭梦。兆殊常满白玉,蟾蜍之轮,相无不足。萁刮风于八叶,龙翻水于九渊。祥应初分,洁表新沐。负克长克,君之岐嶷。岂载生载,育之劬劳。嗟珍御之梏身,弃金轮于脱屣,逆旅绛阙故家。雪山扬鞭,逾城拔剑,斩发苦形,四相云泥。坚密之身,乐止一生。枘凿妙严之福,阅六年于弹指,集万善而匪躬,方掉鞅于三空,遂捐躯于半偈。非真精进,即大阐提,与其徐行。后长者于慈氏如来,逮如实际,曷若善价而沽。诸于城东老姥,忒老婆心叵测叵量,是则是效伏。愿愍末运迷津者众,以尽为期。俾未来补处之尊,仰成而已。”辽朝崇佛,举办佛诞节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史载契丹国“佛诞日四月八日,京府及诸州各用木雕悉达太子一尊,城上舁行,放僧尼道士庶民行城一日为乐”。有的书认为“《辽史’》内并不见有释道,其可见者,惟《契丹国志》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僧尼道士行城为乐而已。”其实并非如此,《辽史》兴宗奉佛一事即可作为明证。就兴宗“好名,喜变更,又溺浮屠法”的性格与爱好,选择“四月初八”佛诞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肯定是必然的举措。因此,这一天北塔举行盛大的奉佛活动,以皇家的行为来做这件事,更是有可能的。
兴宗一生在位一共26年,除了刚登基第一年使用国号“景福”之外,从第二年起就改元“重熙”,并且一共使用了25年,直到他离世时为止。兴宗一共活了41岁,在位26年,占了他的大半生。因此,重熙年间成为兴宗执政以来最重要的时代,也是他一生中的辉煌时期。翻阅史书,他在重熙十三年前后,亦即1044年前后,处理国事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时从年龄上讲,他正是30岁左右的青年有为、年富力强的时期,也是他经历了复杂的朝廷党争,相互倾轧的艰苦斗争之后,而根基日稳,权利日定,并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阶段。为了实现抱负,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他在此时开始了许多重大的活动,像平西夏、改制度、兴文化,包括崇奉佛教的活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重熙十三年左右,是兴宗朝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朝阳北塔的题记出现在这一时期,绝不是偶然的,它应是兴宗朝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活动高峰时期的一个必然结果。
三
四库全书本《辽史·目录》云:“考《东都事略》载,辽太宗建国号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国。道宗咸雍二年复改国号大辽。考重熙十六年释迦佛舍利铁塔记石刻今尚在。‘古尔板苏巴尔汉’,其文称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岁十一月丁丑朔云云,与王僻(称)所记合。”这里提到的兴中府重熙年间的“释迦佛舍利铁塔”及其石刻到了清代尚在,就是指的朝阳地区在重熙年间铸造的灵感寺锭光佛的事情。此事载于辽代张嗣初和僧人慧材的记载。张嗣初《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如下:
夫塔古无有也。本出于浮图氏,自佛教东被始有之,是谓佛庙。盖闻不
迁者性也,恒动者情也,缘情而能有者生也。生不可常,必至于灭,灭不可已,
复转于生,于此流转中能解生死之缚。而得不生不灭者,惟释迦而已。故超
然特立于群圣之上,可谓天人师者也。然大耄既至,终显有为,故金身示灭。
当此之际,六种震动,如须弥倾摧使,诸天无所依也。呜呼,去圣镇远,灵迹不
无,故所有舍利为八国以宝塔分葬之,其数凡八万四千尔。后历载弥久,隋废
者甚众,人心特恐亡坠,益复兴起之,或发诸宝函,或擘以玉粒,或葺其旧制,
或沏以新作,故塔庙之多迹于此也。虽殚其筋力,尝不为劳,然竭以资财,亦
不为费,至若累宝,檐络珠网,接云汉而起,尝不为高并?闾夷井灶,有郛郭之
半,亦不为广。其人心勤厚,有如此者。皇朝定天下,以武守天下,以文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宏,凡民间建立佛寺靡弗如意。今此塔自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之所建也。梁氏兄弟二人,长曰守奇,夙植善根。次曰道邻,素宏愿力,自童子时有聚沙之戏,后果志于出家。既受具已,大通宋乘先隐于龙岫之一兰若,后为城中人请居此土。一日于钵中忽出异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灿,不可正视,人争传戴之。由此,乃舍衣盂,特兴塔像,复求化官长,暨贵戚并豪族之家,各助以金帛车服,或诸珍玩,计获数百万钱,共为成办之。于是火其砖,广若山,积募其工,翕如云合,负土于阶者,若蚁之累垤;汲坭于檐者,如燕之巢房,凡一十三级,通百有余尺,珠函之灵瑞,在乎其中。观夫有金撑以锐,其上有广陛以丰,其下岂徒然哉。我所贵踊出三界,而为解脱之场也。有千岁灯以然于内,有百炼镜以悬于外,亦岂徒然哉。我所贵遍照十方,而破黑暗之域也。且如风呜宝铎,尽宣妙法音,蚁践崇阶,亦成无上道,故一尘所沾,一影所覆,其利乐信不虚矣。噫,彼土木有穹隆,而崔嵬者勿谓我小。我小有可观彼金碧有灿烂;而陆离者勿谓我俭,我俭能中礼愚弗克备述,徒止于此焉。复常有光数见,或五色气以覆之,因上闻之,以精诚有感,故灵应必通,乃勃其寺曰灵感寺。至大安中,有先师之弟子通教师赐紫沙门思整重修以润色之。二先师者,盖愚之祖母故,河南太君之伯父也,塔初成日,我先人尝欲亲志之,而不意早没,故弗克逮言。今通教师素与我先人有甥舅之爱,每一见必以此事为记。师既诱我,以先人之志,能弗继之。我复感师念先师之德,可弗述之此者。盖为其肯构也,故不敢让,乃强为记,云其颂曰:既生必灭,惟性不迁。不生不灭,惟佛能然。金身虽往,灵迹可传。舍利所至,塔庙兴焉。在西所建,八万四千。益远益敬,至于无边。凡厥愿力,非小因缘。有僧梁氏,获此舍利。千佛共与,一日自至。钵中有光,玉粒者二。苟非精诚,格兹灵瑞。乃舍衣盂,愿作佛事。以清净心,置琉璃器。藏于塔中,以福万世。后有门人,以增以新。长令净白,不生埃尘。叙我以旧,托我以文。乃强为述,昔我先君。慧材《释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记》山文如下:
窃闻三千化主,百亿雄尊,往复之迹,以无垠方便之门,而莫限应。愿荣辞于天界,权仪降诞于王宫,孜孜而示。倦龙庭然然,而优游凤苑颦眉(阙),返严驾,惨回老病死苦,以因观法报化身而是。慕奢华涕厌,午夜逾城苦行,石坚六年修道,浴泥洹河,已赴菩提树,来断障降魔,既登于佛果。垂慈应请,乃转于*轮,始从鹿苑,终至鹤林。时经四十九年,教演一十二分,所应度者,皆以随宜方便度讫;其未度者,亦已与作,得度因缘,顾此土之绿,周念他方之化,益于是就力士。生地之内,诣坚固树林之间,足南首北,背东面西,叠足枕肱,现四仪之究竟,收心住定,示八相之。穷终金口,缄以绝言。玉毫掩而(阙)彩,四生乏主悲,摧凡圣之心,三界无依,哀变干坤之色。坚劳之寿,既已云亡,金刚之身,故亦是坏。阉维讫于宝树,舍利分以金罂,爰兴牢堵波,以利萨达嚩育王,西出(阙二字)八万四千。随帝东临,并造三十六所,于凝固之道,体虽(阙)然,不然而转变之化身。亦法尔宵尔。是以(阙二字)之刹土,咸建多(阙)之塔婆,垂青荫而广大施慧灯,以遐延凡,兴一供之。因定克千生之果,粤有(阙四字)重和十五年,陶冶甄铸铁塔一所,历十三檐,亘二百尺,往往夜晦,屡放虹光,福常住以丰肥,佑上下而和睦,迩后展讨殿宇,津置堂廊。每嗟佛垄,闪于南陕,大众佥议,欲移中央。即有惠行大德,潜资义仓,提点云敷,共舍净资一千缗。其诸释侣,量力施钱,共四百千,用充功费。寻择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十檐,获锭光佛舍利六百余颗,至地宫内获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再选定四月八日午时,依旧如法,安葬窃。以慧材狼山冗学,龙苑庸夫,赧扣琐才,聊编盛事。伏愿三弃五性承,兹乃共舍羬轩七趣十生,仗此乃同登驾,更愿陵迁谷变,懿范不凋,地久天长,徽猷永固云尔。上面两篇文章的作者张嗣初和慧材法师的生平事迹,已不清楚。“慧材《舍利塔记》中自称狼山冗学,知亦即兴中府境内人。碑称讲经律论师慧材撰,辽时以经律论为三学考试境内之僧,取经律论优者为三法师,慧材盖即三学之师也。”在北塔天宫的舍利没有发现之前,在朝阳地区最影响很大的就是这颗灵感寺的锭光佛舍利了。《辽史·目录》又云:“今兴中故城(即古尔板苏巴尔,汉译言三塔也。故土人亦称三座塔云。)东南七十里柏山有安德州灵岩寺碑,称寿昌初元,岁次乙亥。又有玉石观音像唱和诗碑,称寿昌五年九月。又易州有兴国寺太子诞圣邑碑,称寿昌四年七月,均与洪遵所引合。又《老学庵笔记》载,圣宗改号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称重熙,曰重和。考兴中故城铁塔记旁有天庆二年释迦锭光二佛舍利塔记,称重和十五年铸铁塔,与陆游所记亦合。而此书均不载,是其于改元之典章多舛漏也。”“寿昌”是兴宗之子道宗的时代,“天祚”兴宗之孙的名字,此处不予讨论。“重和”,辽代没有这个年号,只有“重熙”,《辽史·目录》的作者认为是重熙是圣宗改号,皆误也。有人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在朝阳县南,辽时建灵感寺,重熙中铸铁塔,以藏佛舍利。后以锭光佛舍利六百粒,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粒,改藏塔下地宫,今塔已无存。土人尝于其处掘土丈余,见地宫一所,高八尺,广六尺五寸,入面相等。周遭嵌碑,文中有一碑,字大径二寸余,云: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岁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铸。次年四月乙巳朔八日壬子午时葬。《释迦佛舍利记》末载辨塔主僧则觉花岛海云寺业律沙门志全也。又有二片为天庆二年讲经律论师慧材所撰释迦锭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记》,文称重和十五年铸铁塔一所,历十三檐,亘二百尺,往往夜晦,屡放虹光,迩后展讨殿宇,津置堂廊,每嗟佛垄,闪于南噢,大众佥议,欲移中央,即有惠行大德潜资义仓,提点云敷,共舍净资一千缗,其诸释侣,量力施钱,共四百千,用充功费,寻择良辰,亦得吉卦,坼至十檐,获锭光佛舍利六百余颗,至地宫内获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再选定四月八日午时,依旧如法安葬。考辽诸帝,无纪元重和者,书写之讹,以重熙为重和耳。
朝阳天宫发现的题记有“大契丹国重熙十三年岁次甲申四月壬辰朔八日己亥午时再葬讫”、“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再葬”和“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与舍利同时葬此银塔并摧碎小佛顶陀罗尼各一本”等,与铁塔所记的“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岁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铸。次年四月乙巳朔八日壬子午时葬”时间不同,说明重熙十三年朝阳天宫之后的佛舍利活动之后,在重熙十五年及翌年的佛诞日,朝阳还举行过盛大的供养佛舍利的活动。文中专门提到了“兴中府”三字,兴中府“统州二县四”,其地盘亦不小,《辽史·目录》说“兴中故城”,契丹言“古尔板苏巴尔”,汉译言“三塔”。清代曾建立“三座塔厅”,隶属古朝阳县,在朝阳的南面,以当地有三座塔而得名。史料记载非常明确指为地宫的铁塔所得,而且是释迦与锭光二圣的舍利,那么就表明了当时朝阳供佛舍利之风非常流行,特别是兴宗重熙年间的佛事是很多的,由是说明了朝阳的佛教高潮,当在兴宗执政的重熙年间,这也让我们对朝阳天宫的佛舍利崇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朝阳天宫的佛舍利崇拜,就不是偶然的现象了,它是整个契丹王朝兴佛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
辽代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经过了百余年的历史之后,到了兴宗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史载“盖自兴宗时,遽起大狱,仁德皇后戕于幽所,辽政始衰”。因此,自兴宗开始,辽代就国运多舛。兴宗虽是一位有抱负之人,在位时曾经做过一些改革,如改祭祀,重文化,规定穿汉服,愿与宋朝和好等等事情,然而他的命运却不济,无力挽回正在衰落的辽代国运。他登基伊始,治国大权在太后手里,太后与母后为争权而相互杀戮。虽然后来兴宗取得王位,然而又碰到边境多事,西夏反叛,等等,所以他在位26年,更多的还是处于不顺的时期。加上他执政以后,年岁太轻,缺少成熟的政治经验,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趋势,犯下了许多不可挽回的重大错误,特别是对待西夏反叛的事情,心慈手软,给后来的西夏嵋起创造了机会。兴宗信佛虔诚,做了很多的佛教文化方面的事情,这只是表达了他的宗教信仰,不能帮他解决国家的危机,但他留下了具有工艺和美术价值无与伦比的朝阳北塔所藏之众多珍贵文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