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不贫穷(陶熔)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89

佛法不贫穷 

陶熔

  很多人以为修学佛法就要过极端艰苦的生活,认为赚钱和学佛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实,这种想法不切实际,钱财是世间宝,佛法是摩尼宝珠,是无上至宝。我们不能为了无上至宝而视世间宝为敝履,也不能做钱财的奴隶,为钱财而生烦恼。
  树立正知正见。很多人在钱财方面不自在的根源,就是对钱财缺乏真知灼见,这也成了修行的障碍。福慧双修,慧是解脱,福就是丰富,就是大富大贵。我们佛子的生活虽然不能追求富贵,但是也不应该排斥财富,关键是要善于运用财富。
  真正自在放下。放下心中对财富的贪心吝啬,做财富的主人翁,才是真正放下。如果为了表明放下,刻意追求贫穷,也是一种虚伪。对于现有的财富应秉持这样的态度:财富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
  钱财源于布施。布施的行为,布施的心态和对布施种种的智慧把握,如果能做到三轮体空,则功德无量,否则如同仰箭射虚空,箭落还自伤。
  世人都在追求财富,可是有些人就是得不到财富,反而还会被外境所转。财为五家共有,水、火、盗贼、国家、败家子。前三种你可以用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后两种你却没有办法应对。你想让你的财富增值,我劝你投资德行,那是一种永远不会亏损的生意,会福荫子孙,而且还会带到另外一个世界。
  福报来源德行。如果你有了良好的德行,势必会得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正所谓不求自得。我常对报怨缴税太多的朋友们说,你缴的税再多,也没有你余下的部分多,虽然一年缴了几万元的税,可是你余下的部分肯定是比税款多数倍的数目,况且缴纳税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再报怨的话,就去吃低保,不用缴税,感觉如何?人要学会知足和感恩。
  古人真是有智慧,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形容为缺德,那么他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因为缺少“得”嘛。古人还要厚德载物,德行深厚了,物质就来了。多么的形象生动。可是现在浮躁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去面信奉这些所谓的过时的哲理,这也 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之处。

摘自《妙莲华》2009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陆游与别峰禅师(魏奕雄)
下一篇:如来的道行
 念僧(净慧)
 地藏菩萨的功德(明旸)
 认识佛学(郑石岩)
 佛法修学当量力而行(蒋鑫)
 星云的教育领导风格初探(黄文树)
 吃饭就是修行(圆智)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竺摩)
 西游记禅意趣解(孙赟)
 放下 放下 放下(许丽蕙)
 忏悔净心灵(陆忠培)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楞严经说约 第六卷寂字集(陆西星)[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二十三)禅师常引用的诗句[栏目:禅学的黄金时代]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四篇 广大圆满 第一章 雪域观音密示现[栏目:莲花生大士全传]
 人在里面,无方向、距离,那是什么状况?[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栏目:宣化上人]
 玄奘法师传第十五卷[栏目:玄奘法师传]
 擦擦的显著特征[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试述唯识种子说[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四谛[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栏目:大寂尼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