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7-024佛法修行精要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7
佛法修行精要—一          海涛  辑
 
1.当我们在修持或听闻佛法时,必须培养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态,这不仅是短暂的做法而已,最终还要帮助六道众生解脱痛苦。这就是正确的心态。
 
2.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证悟境界,但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
 
3.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痛苦,而达究竟的喜乐。修行是否能达开悟,要视行者的心态而定。
 
4.同样一个由上师教导的修行法门,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出现,这完全是依弟子所持的心态而定。
 
5.在听闻、思考和修行佛法时,我们应培养利益他人的心态,才能获得修行的圆满成就。
 
6.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发展正确的心态——不论是听闻、思考或实修佛法,或做一般的俗事。
 
7.一切教法都是来自佛的化身。化身佛源自报身佛,而报身则源自法身。
 
8.「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强调「发心」,后者着重「实践」。
 
9.菩提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即悲与智。要深达于悲,则需了解他人希求快乐、幸福以及解脱之心,与我们自身并无二致。
 
10.皈依文是菩萨戒之基础,它是一种助力。
 
11.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
 
12.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
 
13.如果没有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
 
14.菩萨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此无分的发心,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
 
佛法修行精要—二          海涛  辑
 
1.痛苦的解脱乃建立在习气的净除之上。因此,只要我们停止造业,同时培养良好而正面的习性,便绝对可以清除我们不好的习气。
 
2.业力的形成是透过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体和言语所造作出来的。
 
3.持戒可让我们时时对因果业力的法则,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并且正确地做一切事。
 
4.持守小乘戒或在家戒后,如果再进一步受菩萨戒,那么积聚福德的力量就会更大,因为受了菩萨戒就是走向菩萨道。
 
5.当我们以真挚的慈悲心及利他心来积聚福德,并且使心置于三摩地(定)的状态,那不论做什么善法,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都会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
 
6.供养时态度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其所产生福德的大小。
 
7.不明而修(不具正见的修行)也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愚痴。
 
8.火供除了做殊胜的供养外,也代表焚毁消除我们所有一切烦恼业障等。
 
9.究竟的火供乃代表无我与空性的观修。了悟无我与空性的智慧之火焚烧摧毁我们所有的妄念、恶业、习气与障碍。
 
10.我们必须在每次修完法后,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以做积聚智慧资粮的准备。
 
11.为何金刚乘又称为密乘?
一、密乘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以为它是不轻易传授给人的意思,而是要具备相当的根器,才可以修金刚乘的教法。
二、如不具备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础,即使去修金刚乘的教法,也不会得到利益,这就是所谓密乘的意思。
三、因此,起初修行时,应多多下工夫修持,使自己具备非常强烈、稳固的慈悲心,一旦有了强烈又稳固的慈悲心为基础,那再修持金刚乘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果。
四、金刚乘是开悟最快的修行法门,但须具有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础才能快速有成,否则金刚乘就说不上是最快的法门。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7-023《佛说解忧经》辑要
下一篇:07-025佛法的思维
 07-016菩萨的报恩与发心
 07-037菩萨的慈悲观
 07-007《佛说象腋经》辑要
 07-109菩萨修行须知
 07-120如何面对生命
 07-015菩萨法性印
 07-125修行随笔
 07-110万法唯心造
 07-057**法王呼吁吃素
 07-079《不空摩尼供养咒》之功德利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学佛得不到家里的支持怎么办?[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心中之贼[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对于持受密法的开示[栏目: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依善知识解佛法真义[栏目:传喜法师]
 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栏目:其它法师]
 楞严八十分义 乞奢摩路分第十一[栏目:乘一法师]
 勘定地基获石函[栏目:舍利瑞应篇]
 福德日记3月10日─什么是出离心?[栏目:福德日记]
 王骧陆居士全集 为普天下男女延寿[栏目:王骧陆居士]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5 念佛要诀[栏目:元音老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