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 八、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6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

(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

<<杂阿含经>>

第157(45)经(上p15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63)经(上p10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劣,)言我相似;我知,我见。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 论>>

宗敎和哲学,都有其根本的立场认识了这个立场,即不难把握思想的重心佛法有情中心、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社会说起,从物质精神说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

小如蝼蚁,大至人类,以及一切有情,都时刻在情本生命狂流中。有情以此情爱或情识为本。由于冲动非理性,以及对于环境自我爱好,故不容易解脱系缚实现无累的自在

世间离苦得乐的方法,每每是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这是由于枝末的而不是根本。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但根本彻底的解脱,非着重于对有情自身反省体察不可。

印度顺世论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又如中国五行说等。他们都忽略本身,直从外界把握真实。这一倾向的结果,不是落于唯物论,即落于神秘客观实在论另一些人,重视内心以此为一切的根本;或重视认识,想从认识问题的解决中去把握真理这种倾向,即会产生唯心论认识论依佛法,离此二边中道直从有情的体认出发,到达对于有情的存在有情自体,是物质与精神缘成体外界内心的活动,一切要从有情存在中把握以有情为本,外界与内心的活动才能确定存在意义

有情物质与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应偏于精神;不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出发,而现实经验有情为本

佛法以为一切是为有情存在应首先对于有情彻底的体认观察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么?他的特性活动形态如何不但体认有情是什么,还要从体认中知道应该如何建立正确人生观

宗敎人生,过去现在,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一般的宗敎,无论是自然宗敎,社会宗敎,自我宗敎,都偏于依赖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者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

因此有人说,宗敎是必然有的。他们每以为从神分出质素,这即是我们的自我灵魂。如基督敎说:人的灵是从上帝那里来的。中国也说:天命之为。藉此一点性灵,即可与神接近或合一他们又说:人的缺陷罪恶,是无法补救的,惟有依赖神,以虔诚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赐,才有希望

所以一般宗敎,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归依处,想依赖他而得超脱现实的苦迫。这样的宗敎,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敎就不然,是宗敎,又是无神论。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佛敎的归依向上向究竟,即有情自己合法则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归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真相依归归依佛归依僧,佛与僧即人类契合真理──法完成自己觉者归依即对于觉者的景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自己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佛法与一般宗敎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这所以非从有情自己说起不可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五趣中,平常以为天上最好地狱最苦,这是一般宗敎的传统见识怕堕地狱,求生天国,是他们共同的要求佛法独到见地,却以为人间最好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自由之光真理自由,是天国没有的,有的只是物欲与定乐诸天享乐主义者,不能警觉世间的苦难,不能策发向上,所以惟有堕落,不能获得真理与自由

释尊曾说:「我今亦是人数」(增含四意断品)。这可见体现真理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

我们如不但为了追求五欲还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发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间才有可能,所以说「人身难得」。

佛法以有情为本,那就应该认识有情是什么。佛常用「三处观」去观察有情,分别有情的真相但有情的分别观察要从有情的流转相续中,与身心的相依中考察,不可为静止的、孤立的机械分析。有情是有机活动者,如当作静止、孤立的去考察,就会发生错误误解佛陀观察的深意

<<杂阿含经>>

59(62)经(上p9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生我见、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此五受阴,不为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起贪欲。云何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见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着、使、心结缚而生贪欲。比丘!云何圣弟子,有慧、有明,不说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多闻圣弟子,有慧、有明,于五受阴不见我、系着、使、结缚心而生贪欲。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正观皆悉无常」。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85(133)经(下p495)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答曰:「无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曰:「是苦,世尊」!「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268)经(上p73)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如是比丘!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不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如实知受……。想……。行……。(如实知)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识。不乐着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64)经(上p101):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起,出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如,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0(289)经(中p1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6(273)经(上p353)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敎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佛法概论>>

佛法说: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迫纷乱,根本为「我见」在作崇。我见,即人人于自己身心,有意无意的直觉到自我强烈的自我感中心,于是乎发为一切颠倒的思想与行为自我,在释尊时代的印度,有各式各样的名称有各式各样的推想,成为印度文化中的核心论题释尊即由此大彻大悟,而成为无上正觉者

有情,即「」的异名之一;此外更有「数取趣」、「命者」、「士夫」等。般若经总列为十六名。有情,即有情识者。,即主宰──自在宰制者。数取趣,即不断的受生死者。命者。即寿命延续者。士夫,即作事者。这些,都约有情的各种现象而立名,本为世间的事实,但神秘者庸俗者,不能正见有情的真相,所以神化起来。

如『杂含』(卷一0‧二七二经)说:「三见者,何等为三?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受、想、行、识)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即身体及依身体而起的心理作用;,即生命自体。

其中第三说,即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敎他以生命自体为「」,此实有的,智识的,妙乐的,常在,为一一有情的本体。此有情的「」,与宇宙本体的「同一起初,以此「」为肉体──的,以后发展真我为智识的,妙乐的。佛法说:这不外以色为我以识为我。但婆罗门敎以为此等即真我,真我无二无别,是真常不变的。

释尊的时代,东方印度风行的新宗敎,以及在此气运中完成的学派,如僧佉耶、卫世、尼犍子,都建立二元论以为生命自体,与物质世界各别,这都是命异身异的第二说命异身异的「命者」,及即色为真常我,即神敎徒拟想的生命自体,生死流转中的主体,即一般所拟想

当时,有一分断见顺世论,虽在有意无意中,为实在自我见奴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企图主宰一切。但他们以为我即是身身体无常的,可坏的,所以也就一死完事,无所谓后世

[本段请自行参阅]

<<佛法概论>>

三见,在现实生活中,于有情自体真觉为有我并无差别;不过推论关系如何见地多少不同而已。有情为本佛法,即适应此一思想潮流而出世者。

释尊的正观即于蕴、处、界深切的观察否定这些异见,树立无我有情论净化情本的有情,使成为智本觉者。

释尊敎说根本反对二元的立场。有情身心和合假名决无离身心命者如『杂含』(卷三‧六三经)说:「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五受阴(五取蕴)计有我。又(卷一三‧三0六经)说:「眼、色(意法等例)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阴)此等法名为人」。又如说:「士夫六界」。这可见有情,即五蕴、六处、六界而成立,没有离蕴、界、处的实我

释尊于三处观察,不但离蕴、处、界我不可得,如婆罗门敎真我说,也评为倒想产物。他们以为色即是我,以及识即是我,而常住妙乐的。释尊却说:「无常,无常即,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者,名真实正观」(杂含卷一‧九经) 。又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杂含卷一一‧二七三经)。又说:「(等六)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中含分别六界经)。

于有情作蕴、界、处正观时,确认为一切是无常的、非常住、非妙乐,婆罗门敎真我,即根本的否定了。佛法否定此神秘我一元论,及超物质我二元论,即以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续者。但又不落于顺世者断见,从念念无常相续中,展转相依的没有独存自体中,无我无我所,而肯定有情假名存在

不离蕴、处、界,不即蕴、处、界,成立生死系缚解脱,所以说:「不断,虽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观业品)。有情为假名的,没有绝对的不变性独存性──胜义无我;有相对安定性个体性──世俗假我,为观蕴、处、界的精义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九、六师外道之非因计因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七、佛法之必然功效-人人成就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二三)
 因明与中国文化(王克喜)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一三)
 知觉和六识心王
 宗镜录 卷二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
 佛说八大人觉经 The Enlightenment Sutra..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七)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八章 军中十年 - 采薇[栏目:归程·圣严法师自传]
 华严札记(十七)[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十三届:地球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吴蓓)[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又见桃花飞满天[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集量论》略解 四[栏目:因明学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