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总义 第二课 中观源流
 
{返回 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930

《中观总义》第二课

益西彭措堪布造    圆春法师讲授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我们今天接着一起来共同学习堪布益西彭措所讲授的《中观总义》。

在这个《总义》当中,我们正在学习中观源流。对于源流的问题,我们前面提到,他包含两个侧面。一个是“源”,一个是“流”;“源”就是说本源,也就是起源的意思;“流”就是支流,也就是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起源和发展。那么,前面我们介绍了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这两位非常不可思议的成就者,他们就是中观的起源和创造者。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当中,就是在中观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传承源流。这个传承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让人震撼的过程。因为这些传承者,他们就是诸佛菩萨的示现;尤其从文殊法脉上面看,几乎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或者文殊菩萨摄受加持的大成就者,由他们来传扬中观。而且,传扬的时候,由于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那么针对不同的根基,通过着重某个侧面的方式去强调,引导相应根基的修行者;这样子,使无数的中观行者都能够有缘修学自己有缘的法门,使这一个法门从发展上面变得无比壮大。每个支流都是在无限壮大,无限发展。而这个传承,前面讲到,是由大势菩萨等伟大的成就者,他们所传扬的,不可思议的智者他们所开演的。所以这个法脉在传承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个让我们佛教徒非常感动的,非常有信心的一种弘扬。

那么我们了解一下这个发展或者说这些支流是怎么去弘扬的?通过哪些大德?哪些智者成就者去传持?论文当中这样子说:

再往后,秉持龙树传承的佛护论师创中观应成派,清辨论师创中观自续派,

这两位大成就者就是发展中观的过程当中两大传承的开创者。首先佛护论师他开创中观应成派,然后清辨论师又开创了中观自续派。

佛护论师他开创的中观应成派是从最了义开显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或者简称《中论》当中的中观义理,是从最了义的角度去开显的。也就是说《中论》当中本身包含了两个层次的见解,包含了义的,也包含不了义的;而应成派的祖师佛护菩萨,或者又叫佛护论师,他在传承龙树菩萨的“中论义理”的时候,他着重从应成派,或者了义中观上面去开显它。

这个佛护论师,他本身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在一生当中修学显密佛法,可以说是如海浩瀚佛法的持有者,对于显宗的修学是不可思议的,密宗的修学也是不可思议的。尤其他在一生当中,得到文殊菩萨的摄受加持。所以他的很多法义,是直接在文殊菩萨指点之下而得以开显的。那么,我们学习他的这个应成派的教法,会看到,其实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摄受加持。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等的这些大势菩萨,我们都看到是文殊菩萨摄受加持。所以,整个法脉就是文殊法脉,或者智慧法脉。佛护论师他从最了义的见解,一法不立的方式,遣荡一切,而无有丝毫残存分别垢染的方式,来以直接开显龙树菩萨最究竟中观心要的方式,弘扬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这一点,是有善根、有福报者可以得受的。

但是善根福报不够的人,也许听到这样子的法脉就会震惊、会恐怖。在金刚经当中也提到过,如果谁能够闻四章句,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而种善根,是以无量诸佛面前种植了殊胜善根,才能对于《金刚经》的义理生起不恐、不怖。对于了义的中观,虽然是非常的殊胜,是众生最圆满的见地;但是,由于福报、善根、因缘不够,有些行者会由此而掉落了解脱的因缘,甚至升起恐怖以后,诽谤这个法,容易造下谤法的恶业。

看到这种情形,又有一位菩萨他示现了,叫做清辨论师,他是须菩提尊者的化身。须菩提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解空第一的大成就者,所以,他在空性的解知上面,是佛陀弟子当中最突出的一位。清辩论师作为须菩提尊者的化身,他来给我们解中观空性,应该来说可以方方面面、彻了无余地给我们开显。但是,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有一部分根基者,对于最了义、遣荡一切的空性,他无法接受。假如给他讲说极乐世界也是空性的,然后一切因果都是空性的,一切显现都是空性的,这个时候就会从内心当中生起恐怖。完了!完了!这一切都是没有的,或者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那这样一方面理解上面有错误,容易引成断灭空;一方面又会从内心当中生起恐惧,引出了谤法恶业。所以,为了救度众生学般若的因缘,能够让所有根基者都能够得受般若法乳的滋养,清辨论师用他雄辩的力量,来开显了龙树菩萨的《中论》当中不了义的一部分,也就是以自续的理论,开创了中观自续派。这个法义在《中论》当中本身是有的,应成派的法义也是在《中论》当中有的。但是,佛护论师是从一个侧面去着重弘扬,清辨论师又从另外一个侧面着重弘扬。甚至他们两位都做注释来注解《中论》。佛护论师就写了一部论叫《中论释》,这一部对《中论》的注释月称菩萨尤为赞叹,说是一切佛幢上面顶严的摩尼宝一般的论点。但是,就是对于这样子的论点,有些行人无法接受。清辨论师他以须菩提长者的化身,来示现一个成就者,来辨析这些义理是不是对的?在他的论点当中,他又做了一个论典,叫做《般若灯论》,也就是中论的注释《般若灯论》,他注《释中论》的时候,他就给佛护论师发种种的过失。说这有断灭因果的过失,或者这有毁坏名言的过失等等的一切,给佛护论师发出了种种过失。在清辩论师出世以后,很多的修行者,由于无法得受应成派了义的中观见地,得到清辨论师的引导以后,纷纷入于他的宗门之下。因为清辨论师当时他出世,他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成就者;很多的大寺庙,周围很大的地方,可以说整个印度当时广泛传扬他的名声,广泛都是得到了他的教授,对他普遍生起信心;所以,当时自续派的弘扬,是一个很壮大的弘扬。然后,这两个宗派开创了之后,又有不断不断其他的佛菩萨又站出来,各自去着重的弘扬传持,或者是中观应成派的宗派,或者是中观自续派的宗派,这样着重的在某一个宗派去弘扬,就开展了非常壮大的发展。     

首先看:自续派的传持者,有智藏、静命、莲花戒,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智者、成就者,自续派的传承和受持者有哪些呢?有智藏论师,智藏论师是直接传承清辨论师的观点的,然后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又叫做寂护论师,或者又叫做菩提萨埵。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藏传佛教画莲花生大师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有一边是菩提萨埵,或者又叫做寂护,或者又叫做静命菩萨;然后,另外一边是赤松德赞,这三尊作为西藏最初前译期的三大友伴。因为静命菩萨,或者菩提萨埵,他也是一个文殊菩萨的化身,曾经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当中提到过,他是一个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我们要去闻思这个《中观庄严论》,你就慢慢会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就像用手靠近火炉,你能够感受到暖气一样的;你接近这个文殊菩萨的论典去学习,你就慢慢地感受到智慧的加持。因为他是文殊菩萨具有加持力量的一个论典;所以《中观庄严论》就有一些通过学习以后开大智慧;然后在学习般若上面形成了广大的智慧。这样子来弘扬自续派。

静命菩萨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他显示了很广大的事业。据说,有些地方说他是一个很自在的成就者,他曾经为了藏地佛法的弘扬(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边地),他一直在等待因缘,让藏地的佛法兴盛。实际上他当时看到藏地,正要想弘扬的时候,已经六百岁了,他为了要让藏地能够兴盛佛法,他就加持自己的寿命,使自己一直存住于世间。所以他为了藏地,他付出了很多。因为他和莲花生大师、和赤松德赞尊者,他们都是共同发愿过,要在边地去弘扬的。当时西藏正是一个没有佛法光明的、黑暗的一块黑土地。所以,为了让藏地能够兴盛佛法,他加持自己的寿命,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他来到藏地。那个时候已经几百岁了,但是他的相貌看起来还是年轻的。

他在藏地弘扬的时候,对于藏传佛法,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建立。因为就是从他来到藏地以后,试选了七位出家人,让他们出家受戒,以他观察这七个人受戒的缘起,也就是他从印度带了十二个戒师过来,传了戒以后,那知道受了戒以后,这七个修行者没多久就修行成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变化;最后,他就看这个缘起非常的殊胜;所以,从他开始才建立了真正的藏地的僧团。同时,他一生在行持戒律上面,哪怕是最微小的戒律都没有毁坏过。藏传佛教最初的僧团,和戒律的维护,完全是由他开放起来的。他的行持是非常善妙的,引导了无数的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安住在贤妙的行持当中。同时,中观的法义,最初就是由他所弘扬的。莲花生大师主要是弘扬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脉,密宗的这个法脉。而显宗的中观,就是靠菩提萨埵,或者静命论师,他来弘扬的。所以,他是整个西藏佛法中观发扬的一个开端、开创者,从他开始才有中观的这个讲说听闻。

在他要离开藏地之前,他曾经预言过,藏地将会遇到违缘,在遇到违缘的时候,千万要让藏王记住,去迎请他的弟子,叫做莲花戒的。

后来,也确实是出了一位我们支那的和尚,也就是从我们汉地所过去的一个禅宗修行者。这一个禅宗修行者,在历史上面也不是很明确。有些地方说,他是真正的禅宗的代表;有些说他不一定能够代表真正的禅宗。他一到西藏以后,就传扬顿悟法门。一传扬顿悟法门,很多的寺庙都已经缺了供养了。因为什么呢?大家都觉得这些上供下施是没有必要的,自然安住心性就可以,黑法、白法都是障碍解脱的,行善断恶这都是障碍解脱的。既然是恶业也障碍解脱,善业也障碍解脱;所以自然安住就是最好的修法。很多的修行者,尤其王宫当中的王妃,她接受这个教法,以她的力量,有很多人来修持这个教法。当时由于众生的根基不相应这样一个法,或者说本身这个法是不是有问题,那么,就使得修行出现了很大的违缘。人们断灭因果,人们没有在取舍因果的上面,真正的如理做到了,所以当时出了很大的违缘。

这个时候,藏王他担忧藏地的佛法,将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最后,他想到了菩提萨埵,静命论师的预言授记,就把莲花戒论师请来了。请来之后,藏王他做中间人,让莲花戒论师和这位支那和尚来进行辩论,支那和尚他就引用了很多的经典,来写了很多的论,说睡觉成佛;也就是通过睡觉可以成佛的,而且顿悟成佛,一顿悟就是顿超十地,直至佛果,中间不离阶次,不离次第,以这样子的顿悟法义,想来建立一个特殊的宗派。然后,莲花戒论师就和他进行辩论,就说假如没有次第的方式去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就像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它是有一个次第到的,不可能我们第一步没有跨出的时候,就能够到了第十步;所以,你要登天,你也是一步一步地登天的,不可能你是一步登天的。这样子用了很多的教,用了很多的理,来和他进行辩论。

这一场辩论有种种说法,在历史的这一些文件当中,也多有不同。有些说,是由于政权的力量,使得摩诃衍尊者他必须得离开藏地。而且,他弘扬的就是真正的禅宗法脉。甚至,在无垢光尊者他的大圆满的一些著述当中,赞叹了摩诃衍尊者这种不思善、不思恶的这种表述方式。但是,这种表述如果说是摩诃衍尊者所讲的,就是大圆满了义心性法门当中的这种义理,那么,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假如说真正是了义法门,而受持的根基不到,那么他还是不会得受用的。像我们汉地经常所说的,“法无高下,契机则贵。”真正伟大的成就者,不可思议的这些引导上师、善知识,他们共同的伟大之处都是:不是他们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而是众生能够学习什么,他们说什么。这样才让所有根基都能够得到自己相应的法。我们虽然有了义法,但是我们讲什么法,这要看听者,要看听者的根基怎么样;然后按照这种道次第的方式,以次第引导方式,去接引大多数的根基,这是最可靠的;因为,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根基。尤其当时在藏地那片土地上面,佛法刚开始启蒙阶段,更需要这种次第的教法。

后来,这个莲花戒论师在有一些的史料当中的确证明;也就是说,确实他通过辩论,从辩论上面就直接赢了,赢了之后,后来摩诃衍尊者他被迫地离开藏地;甚至有一些说,他在藏地留下了一只鞋子,后来有一些就给某些宗派呀,给某些行人发过失,就说这就是摩诃衍尊者对后学者的影响。因为后来他留了一只鞋子在藏地;所以有些人的中观见地后来有问题,发这样一些辩论的、开玩笑的太过。这个莲花戒论师,他在历史上对于藏传佛法,不管这一位摩诃衍尊者他是正确的禅宗也好,不正确的禅宗也好;总而言之,当时藏地最需要的就是自续派的次第的教授;所以,莲花戒论师是挽救整个西藏当时佛法弘扬要走向误区的、一个力挽狂澜的大势菩萨,他对这个法脉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

然后,及其追随者的诸多印藏、侍者、成就者,像静命论师、像莲花戒论师,他们既是印度的高僧大德,也是在藏地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在西藏是不可思议的、具有广大威德摄受力的大成就者;在印度本土,他们也是当地最为神奇、最为稀有的高僧大德。所以,在藏地也好,在印度也好,他们都是有一种广大弘扬的力量。他在西藏有追随者,在印度有追随者,而这些追随者有很多是班智达的大智者,有很多是修持佛法,得到稀有成就的成就者。

然后我们看,【应成派的秉持者有月称、寂天、阿底峡等,

月称论师是对于佛护论师开创的中观应成派,卓有成效地来树立一个完整宗派的、最重要一个弘扬者。也就是佛护论师他开创了这个宗派以后,并没有从广大、系统的方式来建立这个宗派。这个宗派的很多建设,都是有赖于月称菩萨,他来弘扬来建立的。月称菩萨可以说是应成派最卓有成效,或者说最明显的一个代表者;因为,对于应成派的见地,如何去理解,在他对于龙树菩萨的《中论》的两大注释,也就是说从字句上面入于《中论》的《显据论》,从意义入于《中论》的《入中论》;这两大论点的注释,是我们了解中观应成派最可靠的依据。然后,他又对于《中观四百论》做了广大的注疏。所以,对于根本中观的龙树菩萨的和圣天菩萨的著作,他都进行了广大善妙的抉择,使我们学习应成派有了可靠的依据。如果没有月称菩萨的开显,和他的不可思议的这种智慧的妙力显现,那么我们现在也很难学习应成派。所以,我们得感激月称论师或月称菩萨。

月称菩萨也确实是一个很超凡的成就者,他在那烂陀寺,当时很多僧人都对他有意见。为什么呢?他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几乎什么事情都不干,然后寺庙里面的人就看不惯他,就觉得这个不像修行人,很多人都对他有意见。他的上师叫做月护菩萨,是有神通,是有成就的,他知道月称菩萨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者;所以,要求大家不要诽谤他。但是,也要找一个善巧的方便来让大家知道,月称菩萨确实是有超凡成就的。

后来为了让大家不要诽谤他,看到他的超凡成就,月护尊者就让他去放牧,也就是去给寺庙放牛。他去放牛的时候,示现了稀有相,他让这些牛一直在山上吃,然后晚上把这些牛也赶到住的地方去;每一天这些牛都是上山吃草,根本中间没有间隙;都是晚上休息好好的,白天吃草,然后晚上回去。但是,月称菩萨却给僧众提供了很多的奶汁、很多的奶酪、很多的奶渣。这是怎么回事呢?僧众里面有些人就感觉到有点奇怪,这些牛都在吃草,又没有挤奶,怎么可能呢?有些人就悄悄地去看,月称菩萨是怎么做的,看到月称菩萨是在一块石头上面画了一个奶牛,这个石头上的奶牛就一直挤奶挤奶。挤了很多的奶,放了很多桶,放到旁边,然后,又把这些奶,用来调炼成奶酪,然后做成这个奶渣,然后,给这个寺庙提供,让僧众们欢喜。大家看到了,一传十,十传百,就说这个月称菩萨很了不起,是有“稀有成就”的。然后,月护菩萨就讲到说“月称论师,他是自心得到自在的成就者。既然他自心得到自在的,他在万物上面得到自在,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不用说稀奇。”也就想印证月称论师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成就者。

曾经有土耳其的军队要攻打那烂陀寺这一边,然后僧人们就着急了,要祈祷护法神怎么办。然后护法神旁边就出现了一只鸟,这只鸟就告诉大家,说你们要找这个月称菩萨。大家就找月称菩萨,月称菩萨就说要造一个石狮子,造了石狮子以后,他会来驱赶这个军队,后来石匠在打造这个石狮子的时候,怎么都造不出来。最后就从这个石头当中,蹦出一个人来,他出来,然后来打造这个石狮子。石狮子一造好以后,月称论师就让大家放到离寺庙十五由旬的地方,那个地方放起来。等军队要到的时候,大家就着急了,说这月称论师和一个石狮子在那里,怎么驱赶军队呢?等这个军队要到的时候,大家着急了,然后月称论师就拿着檀香尺子就敲击了一下这个石狮子,石狮子当时就活动起来了,活动起来而且它的脸就变得红红的,愤怒的样子,就冲向这个军队。这些军队一看,这还得了?这么一个很恐怖的景象出现了。最后,整个军队溃不成军给吓回去了。这一点月护论师也说:月称菩萨他已经达到了自心自在,所以他什么稀有的成就显现做不出来呢?就给僧众,有一些没有神通的人,给他们讲:“月称论师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者。”

还有,月称论师在有一次,他在林间休息安住的时候,当时发生了火灾。很多人就想:啊!这一下子月称菩萨完蛋了。有一些对月称论师有信心的,就想到,他不该出事吧?但是呢,有点关心他。然后呢,对他没信心的就说:“你看我们这一次可以看玩笑了,前面说他是成就者,这一次看可能要把他烧坏了。”然后,等大家去看的时候,整个地方都已经烧的一片干焦,就是月称论师所住的地方,一点都没烧到。中间曾经出现过这一点,据说,有些叫做天女,或者有些传记当中叫做帝释天,当时就告诉大家说:“你们不要担心,月称论师他已经是四大自在的成就者,四大是不会害怕的,你们不用担心。”

所以,后来大家去,见到的时候,月称论师一点都没有受到伤损,他周围都是完好无损的,没有被火烧。然后月称论师他自己就唱诵了一个偈诵,偈诵大概含义就说:“我的上师善知识圣者龙树菩萨,他用无生的智慧火焰,将一切实有的薪柴完全烧尽无余,我的堪布阿阇梨,月护尊者,也是用这种智慧的火焰来把实质的薪柴烧尽的。而我自己也是运用无生的火焰,烧尽了一切实有的薪柴,一切实有的火,岂能将我烧尽呢?”所以他是四大当中的地、水、火、风,任何都无法对他催坏的。因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万法无自性的空性,一切实执完全打破。

所以,我们前面讲,闻思般若的功德很大,你能够让自己打破实执以后,那么一切万物对你来说,是你智慧的游舞。你与万物相随的时候,是与他进行智慧的交流。而不会被万物所役使。在万物围绕你的时候,你是自在的,因为你没有实执了。万物为什么对我们有利有害呢?就是因为我们执著他,我们执著了东西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不执著的,我们没有实执的状态,那么一切都没有对我们有利有害,不会对我们产生利益,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危害。

因为,本来一切万法就是大空性的自性。在大空性当中,或者大虚空当中,我们自己用实执捏造了种种的形形色色的万法。由于我们的捏造是用实执所形成的,所以,我们如果有实执的时候,这些法就起作用了。甚至为什么我们有内在的障碍,有外在的障碍,我们说内在的贪、嗔、痴的障碍很大,业的障碍很大,外在的魔王、魔军、魔眷属的力量很大,让我们内外都受苦,这都是来源于我们有实执。假如我们没有实执以后,一切群魔无法干扰,一切业力将会消尽。在《楞严经》当中讲到过:假如说一个人已经证悟了空性,完全寂灭了一切实执,这个时候,魔王不敢靠近的。就像这一个冰块,他不敢靠近热汤一样,冰块靠近了热汤,只能是让冰块融化,连他自己都会毁灭。所以,证悟空性者,魔王拿你没办法。魔王为什么对我们会有伤害呢?这是他借用我们的实执。所以,我们没有实执的时候,他也没法借用我们的实执来伤害我们。

所以,月称论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超凡成就者。他用般若空性的这种智慧火焰,烧尽一切实有执著的薪柴,使一切万物无法对他形成伤害。这样的一个伟大成就者,他本身也是文殊菩萨摄受加持,或者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一生当中示现了在显宗当中稀有的成就和功德,在密宗当中稀有的成就和功德。在佛法传承过程当中,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一生。

然后,寂天论师(寂天菩萨)和月称菩萨的显现有点相似。寂天菩萨当时在那烂陀寺称为是三想者,也就是他一天只会想吃、想睡、想拉撒。所以,他在寺庙中,就有一些没有神通的人,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三想者”,也就是一天只想这三件事,其他什么事情都不会想。也没有看到他诵经,也没看到他闻思,就一天吃喝拉撒的,这样子过去;所以有些人不起信心。

后来,有一次,大家就想把他赶出寺庙了,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为他好,不要让他在寺庙里空受信施。因为,作为出家人,需要念诵经典呀,需要闻思修行呀这些。他又不做这些,一天到这里,只是虚消信施,对他不好。所以,好像是好心的状态,要想把他赶出寺庙。但是,要赶出寺庙又要找个理由,所以,当时他们就给月称论师出个难题,说要让他到寺庙里面诵经,诵经基本上就是背诵的意思,用背诵的方式。然后,这些刚开始还为了为难他、取笑他,做了一个很高的法座。这个很高的法座又没搭梯子,让他座上去。当时,寂天论师到了现场以后,他一看,哇!这个法座很高。但是,他一点都不犯愁,他用手稍微一按这个法座,他就腾空上去了。坐上去以后,他就问大众说:“你们想听的是听过的呢?还是没听过的?”大家就想取笑他:我们就看一看他能诵过什么没有听过的;然后,让他诵没听过的。

最后,他就诵了他自己造的一部论,叫做《入菩萨行论》。从第一个字开始念起,一直念念念,念到第九品智慧品的颂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尔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念到这一个偈颂的时候,他就开始腾空了。腾空的这种状态是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在传记当中说,这好像是神通和虚空来赛跑,也就是说虚空是很高的,但是,他的神通,让他比这个虚空看起来还高,最后要超过虚空一样的。最后大家就看到,他在虚空当中消失了。只听到声音,在念念念。然后,大家听的时候,有些人很多是成就者,他们有不忘陀罗尼,就把寂天菩萨传扬的论点,全部记下来。但是记得时候有些人的境界不同,有些记得九品,有些记得是十品。最后,据说寂天论师他在某一个塔子那儿。然后,大家去找到他的时候就取证说:“究竟是有多少颂词?”最后一对,就是十品的颂词是最完整的。大家就受持十品的颂词。

大家就问,有一个叫做《经集论》和《学集论》的,这两部论点在哪里呢?然后,寂天菩萨说:“在我的房梁之上,你们去把它取下来”。大家回到寺院,又把这个取下来了。取下来以后,后来,按照传记当中提到,寂天菩萨他就基本上没有回寺庙,他就是在外面去用神通度化了很多很多的人。

曾经有一次,他要度化一个国王,他就给国王当保镖,他身上就佩戴的是一把木剑;很多的人看到以后,就对他起邪见了,说:“这个人绝对对国王不好,要不是的话,怎么拿一把木剑还能护持国王呢?”然后,就给国王说一些是非,让国王一定要把他给赶走。这个国王就找到他说:“你靠什么来维护我呢?佩戴的是一把木剑,你让我看一看你这个木剑。”寂天菩萨他就说:“你千万不要看,看了这把木剑,你的眼睛受不了。”他就不相信,一定要央求寂天菩萨让他看一眼,在寂天菩萨没办法拒绝之下,他把宝剑抽出来了。刚一抽出来,光焰太强烈了,就把这个国王的眼睛给弄瞎了;后来,国王在他面前忏悔、皈依以后,才得到加持。在传记当中没说他眼睛好了,是不是后来寂天菩萨把他的眼睛加持好了,这一点没有明显地提。他就是以这种方式让整个国家,本来刚开始是学外道的,后来从国王那儿一直到国民那儿,全部都信了佛教。他就是这样子,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把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度化成佛教。

有时候在一些有争执的地方,他就故意闯到里面去,他在里面弄几下,大家就不吵架了,大家就不打架了;所以,圣者的度化众生的事业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也许要找一个人去劝说、说服教育呀这些;但是,他就在这两边当中走过去、走过来的,稍微活动两下,大家就平息了战争了;所以,寂天论师他也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成就者。他用他的菩提心,用他的般若智慧,加持了无量修学者得到超凡的境界;这就是秉持应成派的第二位论师。后面益西上师会讲第九品,让寂天菩萨示现“非空”的颂词;也就智慧品的注释,到时候会给我们讲,讲了以后,我们在网络上进一步的学习。

然后,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我们大家知道就是道次第的传承者;或者很多人就知道的是:他叫皈依班智达;有些人知道他是菩提心伟大的修行者。我们很少知道,他在应成派学说上的建树。其实他来到藏地以后,看到藏地这块土地,最需要建立的是最初皈依的教法;然后,他着重的去弘扬皈依,弘扬皈依的同时,他又按照道次第的引导,让很多人来传持菩提心的教授,使很多人生起了菩提心;因为这是当时藏地的根基。

实际上,他在戒香寺,本身就是一个班智达。五百世当中都是做班智达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就者;而且,他菩提心的修行,虽然是依靠金州论师;但是,金洲论师在给他传讲道次第论的时候,在讲般若的时候,用的是不了义的见解,也就是随理唯识的不了义的见解。因为金洲论师他的见地,就是以唯识见地作为他的见地。但是阿底峡尊者首先听闻过大般若空性应成派的见解,而且内心了然,无有疑惑地能够了悟这种见地,受持这种见地。当时金洲论师在给他引导菩提心,让他成就的过程当中,在给他弘扬般若的时候,他自己的见地并没有受到影响。没受到影响的时候,金洲论师非常赞叹他,说:“像你这样的大智慧者,真是稀有呀!你受持的是这么了不起的应成派的见解。”金洲论师虽然是受持的是唯识宗不了义的见解;但是,对他非常的赞叹。所以,他的应成派的见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只不过说在他一生的修持当中,他觉得菩提心的生起是依靠金洲论师,所以,他觉得金洲论师对他是不共恩德的。但是他应成派的教法不是从金洲论师这儿得来的,所以他也是应成派一个宗派的弘扬者。

这些大成就者他们的种种功德,我们一个一个的去了解,恐怕要花很多时间。但是,我们一点不了解,我们就会觉得,确实这些成就者,罗列了名单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们看到这每一个名字,都要知道,这当中任何一个大德的名字,拿出来,都是在这个世间上面惊天动地的大成就者。以这些惊天动地的大成就者,浩浩荡荡地来弘扬应成派、浩浩荡荡地来弘扬自续派,使这两大弘扬的宗派都是以持名成就者,以殊胜的伟大佛菩萨来进行弘扬的、无垢的这个宗派。那么,应成派通过这些秉承者来弘扬以后,又像后面说:及雪域藏地出世的诸多智者成就者,依止了阿底峡尊者,就从这儿传承了月称菩萨的见地呀,寂天菩萨的见地呀,这些就受持了应成派。

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直到如今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

就是依靠这些智者超凡的智慧,成就者超凡的成就,他们用这些智慧成就,来抉择了这个宗派的轨范。使中观的两个发展的支流的传承,也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的传承,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中断过讲授和听闻。通过讲闻的方式继续传承着它,那么,就使它继续安住于世。所以佛法是要通过讲闻来传承的;如果没有讲闻抉择,这个佛法就会断了传承。所以,需要有这个传承。今天上师在讲课的时候也提到了,也就是说,传承是要有这个耳传的。就像我们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讲了三种传承,一般补特伽罗凡夫的这种传承就是要通过讲和闻,来现场听闻,这种口耳相传,来使这些佛法得到传承。这两大宗派也是要通过这种讲和闻,来得受传承的。因此,现在这个宗派也仍然在世界上面安住。

下面讲到在藏地的弘扬情况:

在藏地,中观自续派的宗轨,前弘期主要依靠静命菩萨的言教开显;后弘期,自鄂·勒巴协绕、鄂·洛丹协绕,至宗喀巴大师父子期间,曾得以广泛弘扬。

也就是前弘时期和后弘时期,前弘时候就是朗达玛没有灭佛之前,这一些时期。后弘时期,也就是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以后这一时期。前弘时期,我们前面讲到过静命菩萨,或者菩提萨埵,他弘扬的。后弘时期,依靠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鄂.勒巴协绕。

鄂.勒巴协绕又叫做桑朴瓦尊者。这位尊者是在阿底峡的弟子当中,在中观的义理上面是很突出的一个成就者;他在弘扬中观上面,对于阿底峡尊者的教法有一个不共的缘起。这一位成就者,他一生当中非常调柔,性格非常贤善。阿底峡尊者的所有的这些弟子,几乎和他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他和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没有哪个关系不好,和哪个弟子的关系都是最好的。所以是被阿底峡尊者非常欢喜摄受的一个弟子。他一生当中得到阿底峡尊者的欢喜摄受,摄受了十多年。然后,他又广泛地去弘扬中观。

在弘扬中观的过程当中,他有个侄儿,也就是后面的这个鄂.洛丹协绕,鄂.洛丹协绕是他的侄儿。他这个侄儿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成就者,遇到桑朴瓦尊者,也就是鄂.勒巴协绕,他侄子在他面前得受了显密一切经续的传承。后来,看到他侄子智慧很高,就让他侄子去印度。他侄子去印度学习了十七年梵文以后,又回到藏地来,翻译了如海的经典;然后,他侄子又广泛地弘扬中观,经常是在一个地方弘扬,就是一万六、七千人的。所以,他侄子的弟子特别特别多,每到一个道场去,他自己在的地方,弘扬的弟子非常多、非常大的弘扬气象。依靠他们两位来弘扬自续派的这个观点。

后来,宗喀巴大师父子,也就是宗喀巴大师,还有他的亲子,像甲曹杰论师呀,克珠杰论师,这一些来广泛地弘扬。本身宗喀巴大师就是千佛授记的,文殊菩萨的智慧化现。所以,以他的超凡的智慧雄辩来弘扬自续派。然后,将自续派的义理讲闻抉择,然后传承到了克珠杰大师,还有甲曹杰论师,他们再继续地来广范地弘扬。

后面说,其后数百年间,讲闻未见兴盛,

后来,慢慢地,这个弘扬就黯淡下来了,就没有多少这种中观自续派的佛法见地的讲闻。

近代,全知麦彭仁波切撰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和盘托出自续派宗义,从此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对这部论的讲闻持续不断。

近现代全知麦彭仁波切,一个生而知之的文殊菩萨,他出兴于世。以他全知的智慧,将《中观庄严论》原本的义理和盘托出,这个《中观庄严论》就是静命菩萨,或者叫菩提萨埵,他所造的自续派的代表性的论典。这部论典当中的义理,是通过离一多因,如幻化般的运用,将诸法的实有打破,建立了中观自续派见地的一个殊胜论点。

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上师(也就是蒋扬钦哲旺波)劝请之下,让全知麦彭仁波切要对《中观庄严论》做一个注释;后来,他撰造了这部注释,称为是《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也就是他的上师是文殊上师,他的上师非常欢喜,非常满意的一个教言。通过他的这个全知的智慧,将自续派的宗派义理完全揭露无余,使中观自续派又得以重现于世,让大众能够学修,什么是真正的自续派的见解。

自从《文殊上师欢喜教言》推出来以后,宁玛派的众多寺院就生起强大的反响,也就是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就非常起信心,来弘扬这一个法门。所以,众多寺院对这一部论点讲闻持续不断。包括于现在,喇荣也经常会讲这个《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因为,这个《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当中的,尤其是总义部分,对于整个中观的传承法流,讲的非常仔细;在这当中,把很多关键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之处,全部都给展现无余,和盘托出。可以说你能够把这个《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学好,你就等于同时学得懂自续派,也同时学得懂应成派;因为,在这部论点的注释当中,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来进行辨析;而这种辨析,很多关键点以前的高僧大德并没有进行明显的辨析的。

学这部论典的道友福报不可思议,因为(论典)本身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讲的,这一部论典是由文殊菩萨所造的,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静命菩萨所造的;而实际上,这一部论典再进一步的开显者,又是文殊菩萨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来进行开显;所以,文殊菩萨对自己的论典进行开显,这就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开显。因此我们学习自续派,你要了解什么是自续派,你要找自续派的论点。当自续派的论点找到的时候,你的智慧无法去了解的时候,就需要有可靠的注释;那么,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一部注释,就是非常可靠的注释。在他这部注释出现于世以后,很多的道场都在对于这当中所讲的义理,来进行讲闻抉择,进行辩论;所以现在仍然持续不断地兴盛这个论典的闻思修。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后来有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所造的《中论释·显句论》、《四百论广释》、《入中论》偈颂和自释,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由此,在藏地逐渐盛行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

中观应成派的弘扬,在藏地,后来是由日称大译师翻译了月称菩萨的这些代表著作,才得以弘扬;而月称菩萨代表著作,这三部论典,在藏地学习应成派的时候,就是根本的所依论典。现在几乎诸大宗派都是在学习这三个论典的。学中观不学这三个论典,是不可能的。尤其当中的《入中论》和《中观四百论广释》这两部论点的闻思,是非常广泛的。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中论释·显句论》,是通过从字句上面入于《中论》的,也就是入于《中论》的字句;然后,《入中论》是从意义上面入于《中论》。所以,月称论师对于应成派的弘扬的时候,他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来作为依据,做依据的时候,他就开显它,用应成派的见地去开显。开显的过程当中,他开出了两大论典,一部论典通过以字句的方式入于《中论》;一部论典是通过意义的方式入于《中论》。字句的方式,或者意义的方式,这是从侧重点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侧重你的字句入,意义不入,那叫做什么论典,其实字句和意义都是应当包含的,但是,侧重在字句的显明上面,所以叫做从字句入;然后《入中论》,它也是对《中论》的字句来进行解释,或者描述的,只不过说他侧重在开显中观,或者《中论》的这个义理,应成派的义理见地,所以,它主要是从意义上面,字句对于《中论》的意义。

对于《中论》的字句都有了应成派的所依论典,那么我们学习中论的时候,用应成派的观点去看中论,那你就有了一个完善的所依论典了。然后,《四百论广释》,《四百论》也是根本中观的论典。所以,《四百论》和中观都是中观论师共同公认的,自续派的论师也都公认,这都是我们的所依论典,应成派的论师也公认这都是我们的所依论典,上面是没有辩论的。

辩论的开端就是从佛护论师造了应成派的论典,然后清辩论师又用他的雄辩,又来辩驳佛护论师的观点。这样子,从他们两个作为开端以后,才产生了不断的辨析,对方就不承认对方的这个论典是合理的依靠,或者根本的论据。那么,这都是大德之间的游舞。

那么《入中论》,月称论师造出来后,他又有原颂,也就偈颂部分,然后又给自己的长行文写了自释。现在我们一般在学院要闻思的时候,主要就是要闻思这个《入中论》,有时候要闻思《中观四百论》的广释,尤其对于这个《入中论》的自释上面去学习,这是在学院,或者在整个藏地雪域,来闻思中观的时候,几乎都是要学习的。你不学《入中论》自释、不学《入中论》的偈颂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以后我们般若班学习的时候,学到后面的时候,我们绝对会要来学这个《入中论》的。

并且通过讲闻加以抉择。也就是日称大译师翻译出来之后,那么,这些月称菩萨的论典已经有了可靠的译本,这个译本必须要通过讲、或听闻,然后,去进行辨析抉择,才能传扬这样一个宗派的法流。由此,通过这种讲闻抉择以后,藏地就逐渐逐渐兴盛了应成派的观点,至今仍然持续不衰。也就是在藏地早期的时候,主要是静命菩萨,他用他自己的智慧、言教,来弘扬自续派。所以,前弘期应成派的这个弘扬,不是那么广泛的。前弘期主要是在中观的弘扬,显宗上面,就是靠菩提萨埵。然后,很多根基比较高的,就直接受用的是莲花生大师的、了义的密宗法门。所以,当时是以这种方式弘扬的。显宗应成派的论典并没有怎么弘扬,就是从日称大译师翻译出来以后,才开始发展出来的。这个是中观的传承源流。

中观分类

其实,中观抉择的最终的密意是没有任何的分类的,最终都是离四句,绝百非的,遣荡一切实执的。所以,中观究竟的意趣是没有分类的,但是,着重从哪个侧面去弘扬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弘扬它?在弘扬的方式方法上面就形成了不共特色,所以,形成了种种角度。

总的来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中观进行分类,此处略说五类。

广说有很多分类,所以这个地方五类仅仅是一个略说,

一、由分别解释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的密意,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那么,在解释佛陀的*轮当中,讲般若的时候,介绍般若中观是怎么去解释呢?有些就单纯的站在二转无相法门上去解释。由于这个二转*轮,就是一切诸法自体本空,介绍一切万法无有任何实有,打破一切实执状态,遣荡一切戏论分别,以这种强大的正理,来进行抉择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以自空的方式来建立。这个时候,并没有给我们在抉择的过程当中安立一法可有。最终,佛陀在第二转*轮当中,都是让我们要打破一切颠倒的执著,把一切颠倒梦想完全要让我们放下。所以,在二转*轮当中,就是般若自空的法门;或者,又叫无相法门。就像《金刚经》一样,遣一切相。把一切相离开了以后,才能够让自心的般若智慧心光,能够展现无余。而这一种抉择的方式,就是自空中观所开显的侧重面。这些密意,是由自空中观所开显的。

然后第三转*轮就是介绍了人人自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有心性的一段光明,这一段光明,是大无为法的般若妙心,涅槃妙性。而这种妙明真心,是如何开显的呢?佛陀让我们要放下一切尘劳妄想,要把一切客尘遮破,不要在客尘上面耽着。然后将一切的分别放下的时候,活脱脱、活泼泼地这个如来藏心,应当要承认它;否则万法就是一个断灭,最后我们成佛以后,也没有智慧了,成佛以后也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话,谁敢成佛呢?成佛以后也没智慧了,也没辩才了,成佛以后就是一个虚空,一个死寂的一个状态;所以,这样的一种见地是错误的。

在第三转*轮当中,给我们介绍了如来藏心,或者他空。他空,也就是他自体不空;也就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以客尘而空;所以说客尘是空的,而如来藏是如实不空的。介绍了如实空和如实不空,这样子善巧地辨别客尘和如来藏不同,要扫绝一切客尘,放下一切妄想,然后要建立妙心,建立真心如来藏境界,这样子来善巧辨别,所以第三转*轮叫他空中观。也就是如来藏他自体不空,而以他法的客尘而空,这样子来进行辨别。这种辨别是以名言理论去进行辨别的,所以,第三转*轮又叫做善辨*轮。也就是善巧通过名言理论、名言净见量,去善巧地辨析,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无的。就像我们学《辩中边论》,就要辨别,什么是边?什么是中?这样子来善巧地来进行辨别。所以,第三转*轮,他也叫中观,只不过说他是以他空的方式抉择的中观。

我们借用禅宗的一个话,就像禅宗经常说:有杀人刀,有活人剑。就像这个杀人刀,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什么都不给你建立。你只要起一个念,只要有一法可立,全部都要给你扫荡,这就叫做自空中观。万法无有一法可得,乃至你说有佛,这都堕入到尊贵堕当中去了。“金屑虽贵,入眼成翳。”也就是黄金中的这种碎屑虽然是非常贵重的,放在眼睛里还是渣滓,还要破你的眼睛的,毁坏你的眼睛的;所以,你眼睛里不能放任何一个东西。所以,以这一种比喻,即使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乃至极乐世界的妙好庄严、无边自在,这一切如果你执为实有,这个时候说,那么,还是会把你的智慧眼给弄瞎的。既然要把你的智慧眼给弄瞎,最后给你遣荡无余,这些完全要打破,把这一切的执著要打破,这样子才让我们的智慧眼清明无翳、无有垢染,这样子一个活泼泼的智慧能够生起来。那么,这就是一种自空的方式,要让我们遣荡一切的相。而且,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时候,分类具体讲的时候会提到,最初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去学自空中观。

就像禅宗说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首先念头打不死,这一个是最麻烦的。“一念偷心,万劫缠绕。”只要你在内心有一法可得,有一相可取,这样你的心还会缘着这个相去起念分别;一旦起念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妙明真心就被分别念偷了,偷成了分别取相的境界;所以,我们内心就无法开发真正的觉悟智慧。所以,要让我们觉悟,而且,要到真实彻底的觉悟,就要让我们放下对任何一个法的执著。所以,自空中观在介绍的时候,假如你说如来藏空不空呢?也给你说全是空的,然后说,佛陀的境界空不空?也给你说全是空的。假如你说有哪一法不空,我绝对会给你发一个过失--不可能。所以,最后没有任何一个法,乃至于空性,都是空的;这样子,诸法自空。

然后,第三转*轮就像活人剑。也就是说,前面全部给你把一切攀缘扫尽无余;后面给你说有一个如来藏心,人人自具如来智慧德相,妙明真心就在我们日用云为当中,起心动念里面,这里面已经蕴藏着如来藏的恒沙妙德,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个时候,是一个自然显发的、我们心性光明。这种抉择方式,上根利器者可以顿时受用,次第根基者可以通过学自空中观,再来学他空中观,这样子,学他空中观就能够得到很巨大受用。

上根利器者直接就可以学他空中观,所以,他空种观的功德,像多洛瓦尊者,他们描述他空中观时候,讲功德无比巨大。本身这一个他空中观,几乎就和禅宗、密宗就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后面上师会提到,这已经开始形成了显密的桥梁的作用了,他是连接显密的。如果你拔高了呢,就是密法;放低了,就是显宗。所以是密法,还是显宗?这就要看你是怎么诠释的。因为他的这个义理,很容易就在我们的自心的心性上面去直指,而这种直指的方法,就是大圆满,或者密法当中的开显。而禅宗也是在这个直指心性上面,用的非常直接的。所以,如果我们有因缘、有福报,把自空中观学好之后,再学他空中观的如来藏的教法,这个福报就太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最好就是能够把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都有一个善根,能够去品味整体的中观,完整的般若的义理。

二、由是否承认胜义光明和名言唯识分为内的细中观和外的粗中观。

这里面也就讲到,胜义是讲心性光明的,名言是讲我们这种唯心唯识的境界。名言是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然后,这个心呢,讲的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我们这个名言境界。而把虚妄分别一打破,识的境界转识为智,这一个智慧显发的时候,他不是一个断灭法,就是我们人人自具的心性光明。所以,在胜义当中有一个无法催破的大无为法的光明,这个光明是像金刚一般,不随一切因缘,不随一切万法,不随一切无常,不被这一切显现所侵坏,自自然然,常时安住,从我们轮回之初就已经带来了;带来以后,他不会受我们的业和烦恼的种种影响,也不受外在的四大,地、水、火、风的灾难,而让他受到丝毫的损害;所以这是一个大无为法的光明。乃至于我们成佛以后来看,其实,我们没成佛的时候和成佛的时候,这一段的光明都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我们被妄心缠缚,被妄想境界所缠缚了,没把光明所开显出来。

内的细中观,就是让我们首先在名言当中要认识到三界唯识,万法唯心,放下对外在的法的追逐。我们内心就是这样子的,由于对外在的法很贪求,就心心念念向外奔求,就使我们内心摇动着,一直捕捉着这个外境,使这种心处在一种苦态当中,一直追逐着虚妄的、外在的法。然后,通过唯识的抉择,我们就看到,没有一切外在的法,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没有一法超出心的显现。所以,这样子,就会让我们的心开始回收,回收,内观回收,放下一切外在的执著,而让心光回收,回收的时候呢,就开始朝向于内在的心,自心的这个境界这时候,假如你执著它是实有,那么,就永远还是虚妄分别,是分别心。最后要把这一层境界打破以后,就能显发我们的如来藏心了。所以,这是我们修行上面最殊胜的一个教法,就是在内心起心动念来启用教法,启用中观,启用般若。所以,胜义是心,名言也是心,只不过名言是心的世俗的实相,而胜义是心的胜义的实相。一个是名言的实相,一个是胜义的实相。名言的实相是在心上去抉择的,胜义的实相也是在心上抉择的,所以称为是内在的中观。也就是从我们内在的心和心的本性上去抉择的,叫做内的中观,而面对着内的中观,我们去学修的时候,它才具有一种非常殊胜的一种意义,所以叫做细中观。

这个粗和细、内和外,主要针对我们的实修来说的;不是说自空中观不承认名言唯识呀,或者不承认胜义光明的中观,它的见地不了义,不是说它的见解上面不了义,而是面对实修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去抉择,去串习,去安住,去修习,去这样子做,对我们的实修,才是最直接的教法。所以,其他的是外的中观,外的中观最主要是从所知法上面去抉择,不是从我们的内心上面去抉择的。然后,称为粗中观,就是我们在外法上面去抉择一万个外法,你不如抉择一个内的心法,这是从我们的实修境界上面来讲的,也就你朝外,不管做了多少事情,你都是朝外的,你不如朝内修,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做一点事情,他是真正有效的。所以,面对实修的时候,那么其他的中观,就叫做外的粗中观,而介绍心和心的名言或心的胜义,这就是内的细中观。

三、对于胜义空性是否秉持某一方的宗派,分为根本中观和随持中观。

根本中观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两位前期根本中观的父子,他们所抉择的观点;因为他们的观点里面没有偏向于应成派,也没有偏向于自续派;或者说他没有偏向了义的空性,也没有偏向于不了义的空性;而是了义或不了义在他们的论点当中都有。就像佛陀讲三藏十二部的时候,三藏十二部都有从一转、二转、三转,了义和不了义的;后来的论师再解释佛陀密意的时候,就从各自强调、着重的地方去传持佛陀的观点,秉持某一方,这样子形成各大宗派的。同样的,中观也是这样子的,就像这里面第一句话说:如对胜义空性,根本中观有不了义的、或者了义的,这两个都有;所以没有偏向于了义的抉择和不了义的抉择。

随持中观,也就是随顺受持,有些随顺不了义的去受持,就形成了自续派;有些随顺了义的胜义空性而受持中观,这就是应成派;所以就看随顺什么层次的空性的来受持就形成了随持中观。假如说就根本不着重从哪一方去随顺受持,只是一味的整体的去学习它,那么这就是一个根本中观。所以,这里面所讲的根本中观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的论点,就是根本中观;随持中观就是自续派和应成派后来发展的支流。

四、由名言谛分别承许经部行、瑜伽行及世间共称行,分为经部行中观、瑜伽行中观和世间共称行中观。

前面第三是在胜义上面去分的,胜义的随顺受持是你在那个方面去受持,形成了两个中观的分类;而我们第四个分类完全是从名言谛上面,名言谛上面的受持是按照那个去受持,就看你是那个中观。所以前面第三点,不管你的名言是怎么抉择的,只要你的胜义是抉择秉承某一方的宗派,那么你就是随持中观;如果你不是秉持某一方,而是全盘抉择,那么就是根本中观,不管你的名言是怎么抉择的。

第四点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你的胜义是怎么抉择的,只要你的名言是随顺于经部行的,那么你就叫做经部行中观;只要你的名言随顺瑜伽行的,你就叫瑜伽行中观;只要你的名言随顺世间共称行,那么你就叫做世间共称行中观。不管你的胜义是怎么抉择的,最主要是从名言上面去分析的。

经部也就是小乘的随理经部,小乘的随理经部抉择的观点。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都会了解到的,经部是小乘的观点当中对名言谛的抉择是比较高的一个宗派。像清辩论师的论点当中就是随顺于经部的见解去抉择名言谛的,但是这种随顺,不是说完全把经部宗的所有观点都拿来做它的名言谛;也就是说它只是随顺于经部中所认识世俗显现怎么建立,是由微尘吗?还是由什么来建立的?他就用这一点。而如果你要说这个微尘或刹那是实有,这些观点他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他不是把经部的所有的观点都拿来;名言的、胜义的这些都拿来用,而只是拿一部分,也就是拿他建设万法的显现的依据;包括瑜伽行中观,这些都是这样子的。

瑜伽行中观也就是随顺唯识瑜伽,假如说唯识是实有的,中观是不可能承认的;所以只是用他从显现的侧面去抉择的时候,不涉及到实有不实有的时候,那么不用胜义理论观察的侧面建立名言谛。

世间共称行中观,也就是世间无患根识,大家共同承许的,这样子称为世间共称,那么像《入中论》这些就是世间共称行中观,还有寂天菩萨,他也是世间共称行中观。

五、由是否着重抉择真实胜义,分为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你看,这个“着重”是很重要,自续派的论典当中他偶尔也会出现真实胜义的抉择,但是他毕竟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就像一部论典当中就是那么一个偈颂,他出现了应成派的观点;而整体论典的颂词几乎都是在抉择自续派的观点,所以他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应成派的中观也是看他的着重点在哪里?所以由于着重点是抉择真实胜义就是应成派中观;由于着重点不是抉择真实胜义,而是抉择相似胜义是自续派中观。

这一些具体分类,在下一堂课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



{返回 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总义 第三课 中观分类
下一篇:中观总义 第一课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第四课 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
 中观总义 第一课 中观总义
 中观总义 第十课 破斥不合理的诤辩 能破正理
 中观总义 第十二课 离一多因
 中观总义 第十三课 大缘起因
 中观总义 第九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下
 中观总义 第三课 中观分类
 中观总义 第八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上
 中观总义 第十一课 破有无生因及破四句生因
 中观总义 第七课 认定理所破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月丽中天 影现万水[栏目:慧净法师]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徐恒志居士)[栏目:基础佛理]
 受人敬重的老居士——法堂同甘南师徒联欢[栏目:传喜法师]
 八大人觉经 十讲[栏目:星云法师]
 第六章 临济法门(一)——临济宗的创立 二、义玄禅风[栏目:禅宗宗派源流]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拯救浊恶众生[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护法与尽孝道:房山石经雕刻的原动力[栏目:李尚全教授]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五[栏目:妙量法师]
 破戒邪淫的异热罪报[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