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与顿悟
梁乃崇
人类第一次发现超导体,是将水银浸泡在液态氦中,其温度是绝对温度4.2K等于摄氏负二百六十八点八度,感应出来的电流在水银圈中流传了五年,没有丝毫减弱。后来因为没有继续添加液态氦,水银温度升高以后,电流才停止。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在4.2K水银的电阻没有了。如果水银有很小的电阻,流过其上的感应电流终究会停止;只有在电阻为零的情况下,电流才不会停止。因此称电阻为零的水银为“超导体”。
除了水银之外,在4.2K附近,电阻会突然变成零,成为超导体的还有其他金属元素,如有一种铌合金在23K时会成为超导体,是温度最高的金属类超导体。
为什么物体的电阻会变成零呢?依物理学家酷伯的理论,他认为:第一,温度降低时,原子的振动变小了,由原子所组成的路面也变得平坦光滑,电子在上面运动,就象溜冰一样没有阻力,所以没有电阻。第二,由两个电子吸收一个声子(原子的振动),组成一个大轮子。因为对小轮子而言,稍有凹凸的路面是粗糙的;但是对大轮子而言,却是光滑的,所以电阻没有了。他用以上两个理由解释电阻为什么变成零。
十年前,吴茂昆和周经武两位教授发现90K的超导体,它是一种构造复杂的“钇钡铜氧化合物”晶体,在高温炉中烧结而成。当时的物理界万众欢腾。迎接这个高温超导体。90K的高温超导体可以用77K的液态氦来冷却,大自然中氮气非常充足,所以液态氮非常便宜,这样在应用上就有了经济价值。
不久以后,又有科学家研究出“陀钡钙铜氧化合物”超导体,临界温度在120K,打破90K的记录,物理学界因此非常振奋。有人梦想找到常温超导体,不过至今还没成功。
酷伯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高温超导体,因此许多理论物理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各种可能的原因,希望他们早一天找到答案。
禅宗求开悟,禅坐时将心念冷静下来,冷静至某一程度,心灵就忽然开悟了,这就是顿悟。这点跟水银降低温度至4.2K,忽然变成超导体的情形非常相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顿悟是心灵的超导体。至于最近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又可以类比成什么意义呢?我想可以类比成禅坐的时候,心念不需要冷静得象以前那么“低”,或许只要冷静一半,就顿悟了。
冷与静
人类经过常年的努力,才知道固体物质的温度是原子振动的动能。温度高就是动能大,温度低就是动能小。
原子组成的固体物质,可以比喻为一盒钢珠,钢珠与钢珠之间连上弹簧。而温度的物理图象就是每一个钢珠不停地振动。猛烈振动代表温度比较高,微弱振动则温度低。也可以说温度高的时候,原子在纷扰不安的状态,温度低的时候则平静无波。
我们可以想象所谓纷扰不安,就是吵闹;平静无波当然就是安静,吵闹变小了。物理学则用“杂音”来表示吵闹的程度。这样,温度与“杂音”就连上关系了,温度高“杂音”大;温度低则“杂音”小。
所有仪器都要考虑“杂音”问题,因为“杂音”会掩盖微弱的讯息,正如同处于闹市,听不清楚别人讲话的声音。所以“杂音”愈小,仪器的灵敏度也就愈高。
譬如收音机在高温环境下“杂音”升高,音乐节目埋在“杂音”中,听不清楚;或移到冷气房,音乐就清晰了。
又譬如电脑的散热风扇坏了,内部温度必然上升,“杂音”跟着变大,电脑就死机了。
所以降低温度,“杂音”也降,那么温度可以降到多少呢?理论上,最多降到-273℃,这是宇宙最低的温度,又叫“绝对零度”。这时原子的振动完全停止,所以由温度而生的“杂音”全部消失,仪器的灵敏度也达到最高点。
许多天文测量仪器都保持在液态氦的温度,即-268.8℃度,只比绝对零度高出4.2度。这时仪器的灵敏度高,让我们可以测到远方的星星。
人们若是烦躁不安,就象仪器处于高温状态,只有强烈的信号才能感觉;若是心平气和,则相当于低温状态,微弱的信号皆可感知,因为“灵敏度”提高了。
静坐的时候,练习将心念放下,杂念减少了,我们对周遭的环境和健康状况,渐渐能够明察秋毫。为什么呢?因为静坐如同降低温度,杂音(相当于“杂念”),于是人就象仪器一样变得灵敏了。
“无限”只在心中
古代曾有这么一个想法:“一根直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条线一半再一半地取下去,直线越来越短,但永远不会是零。这样的想法就产生了“无限”的观念。
从物理测量的观点来看,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无限”的踪影。比如“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实际上,我们无法不停地取其半,当被取一半的直线小到到某一个程度,剪刀无法再把这一半的线剪成一半时,就算用高能物理加速器把它碎裂成基本粒子,以后我们仍然无法再分裂下去。
所以根本没有“万世不竭”这件事,在现实世界里并没有“无限小”的存在。同样的,“无限大”的观念在现实中也是找不到的。
古代西方哲学家吉诺以为“无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他运用”无限”这个观念,证明飞箭静止不动,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吉诺反论”,他们这个学派深信宇宙是静止不动的。
“吉诺反论”如何论证呢?他是这样说的:箭从A射到B,必须先通过AB中点B”,若只从A射到B,又必须先通过AB的中点B1 ……做到第N次,飞箭必须先通过的第N个中点B。此类推下去,N是“无限大”, B也不断地趋近于A点,因此中点穷万世不可得,箭历经历世尚无法起动,所以飞箭静止不动。同理类推之下,整个宇宙都静止不动。
这样的推论有个先决条件,在于“无限大”有永世不能达到的性质,才有飞箭静止不动的结果。如果N不是“无限大”。而早就飞射出去了。事实上,既会飞射出去的,所以“吉诺反论”反而证明了,“无限”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吉诺认定“无限”存在于现实中,显然错了,不过他的推论却很精彩,发人深省。
既然“无限”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那么存在于何处呢?我认为存在于心灵世界中,我们可以在心中想象“无限小”和“无限大”。吉诺所相信的宇宙静止不动,和佛教所说的不动明王、不动地菩萨,应该都在心灵世界中。
现在的科学必须接受数学,而“无限”是数学的基础之一,接受了数学,就是接受了心灵的存在。可是主张唯物论的科学家却不承认心灵的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我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无限”只存在于心灵世界的缘故。
摘自《菩提心》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