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谈顿教之修法(世炫)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7

浅谈顿教之修法

世炫

  所言顿者,即为超越之义,以凡夫之因地顿入如来果位,即直指心性,顿悟成佛,若见自性,便名成佛,不于心外求之。
  此顿教修行方法,不执一切,无论是垢是净之处,或闹或寂之中,皆为修行道场。就是著农吃饭,打坐睡觉,吟诗读诵,写字作文,待人接物等,做一切事情均为用功办道。于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不离自性。此门以观照之力,知万法本空,真如无相,根尘如幻,生佛平等。如此,则知我心即是真如,融万法为一体,无内外大小,上下长短,无头尾方圆,亦无中隅厚薄,无形无相,唯一真如,明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平等无二,不可分别。了知一切法皆是圆觉之影象。如此则无能执所执,此心自然安定寂寞,自在无碍。以智慧观之万法,唯有假相,如幻如化,如露如电,虚妄不实,由此观察,就是在尘劳之中,也成为清净之处,自然无染,纯洁无暇。这样,自心自然洁净,自然明朗,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所不鉴,无处不明,通达无碍,法法圆融,法界一体如如不动。如此自然进入佛之境界,证佛正智也。是即不修而修,修而无修;即是时时行善,而时时无善可行;处处止恶,而处处无恶可止;愿愿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乃至念佛、拜佛、诵经、礼忏,均不见有能作之心,有所证之法,也不用勉强求证之。若勉强求之,便被法所缚,自起烦恼,不得解脱。因吾人之心本来自净,故不用求净也。但知当体即空,自心本净,万缘放下,自见自性之佛,是故不执一法,才能达到身心寂静,若有执着,便生障碍,增加自心负担,变益烦恼,焉有安定之时,解脱之日耶?此教之修法,全在放下万缘,一切空寂,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皆要放下,自心自净,自在解脱,名入佛之境。此解脱之境也不可执著,也要放下,连放下之念也不起,空空寂寂,自然而然,方为自在。故《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就说明无论是正法或者非法皆不可得,而心也不可存一念,方是真正自在解脱。
  此顿教之法门,对外境不分别,内心不妄动起念。内外俱寂,不取不舍才是真实功夫,若以分别之心除烦恼,则烦恼永不可除,若知烦恼本空,则不除而自除。唯空心色两法,了我法二执,不起分别,圆融一切,方为真正究竟也。
  总之,顿修之法,只要一心放下,一了百了,一断百断,单刀直入,顿悟成佛,决无犹豫之心方能证之。同时既无外境可见,也无内心可求,内外一体,事理一如。即不取亦不舍,时时行方便自在,通达无碍,乃为顿教之妙法也。

摘自《上海佛教》2000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不识本性 学佛无益(焦红卫)
下一篇:定心石(斯还)
 学佛的现实意义(林世敏)
 信仰心理与佛教正信(明晖)
 生命无常(深慧)
 佛无灵(丰子恺)
 墓魄太子止语净业
 禅与美(李哲良)
 剃发出家者应具备的条件(心观)
 雕心(王福强)
 门里门外(达亮)
 欧阳竟无与佛学(吴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一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长养慕法之心[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二[栏目:昂旺朗吉堪布]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把“死”字挂在额头[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乾康[栏目:僧诗句集]
 修行的大处、小处、一切处[栏目:首愚法师]
 心灵的河流—圣严法师与马英九的对话 慈悲智慧就是心灵环保[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家人的和睦相处也是菩提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2)[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