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真正的给予(阿姜·查)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59

真正的给予

阿姜·查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一试吧,我们的方式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我们有些人修行是想要得证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不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中,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开家去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建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听了。他们执著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呢?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想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以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

摘自《以法为赠礼》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珍惜此身(正果)
下一篇:禅宗与净土(一诚)
 持咒可治众病得灭苦益(文珠)
 当下是美(黄靖雅)
 念佛持名微妙(西归子)
 心性解答(李炳南)
 本分真金入火看(曙正)
 佛教典籍对小说文本的意义(达芾)
 穷书生的传家宝(证严)
 丛林(童恩兵)
 内在美(金明法师 )
 舌尖上的禅(马明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位犯下邪淫重罪人的忏悔[栏目:戒邪淫·悔过励志篇]
 1973 庐山莲宗宝鉴(元 普度编)[栏目:净土宗人之著作]
 救命饮食 第八章 常见的癌症: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栏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
 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日记(罗玉生)[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三)第三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如何如法选择显宗、密宗的上师[栏目:择师知见]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转生官妓──大年初五谈话[栏目:慧净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