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研究 第十四章 唯识学的宇宙观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4

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十四章 唯识学的宇宙观

 (关于本章所说宇宙观参看王序)

要研究宇宙的真理,是不能翠就平常人的环境来推求的。平常人的思想是很杂乱的,但是人的思想也有安定的可能。平常人的知识虽极尽玄妙的能事,然而必定依形体而起;但人的知识也可以无须形体。平常人总以为国家、家族以及一切礼乐兵刑是必须有的;殊不知这都是一部分人循十二因缘以及熏习的种子而发显的。世间也有一部分人没有这一类的瞋慢侨诳的种子;他所处的地方便无所谓国家、家族以及一切礼乐兵刑而自然和乎安乐无有一切纷争。所以人要求安乐,要求寂静,只应当在现行熏成种子的时候(因)上求,不应当在种子生现行的时候(果)去追求。因此,人们平时了解的所谓「周遭环境」,只是一部分人的环境而不是宇宙的全部状况;所以要知道唯识哲学的宇宙观。

 世间一切有情生命,不仅是人畜,而且还有人所不能见的有情。世间一切有情总有六类:

①天

②阿修罗

③人

④饿鬼

⑤畜生

⑥地狱

先说人鬼之分:鬼也是「一类人」,不过他的身根中「风大种、水大种」增盛,而「地大种、火大种」微弱便是了。人不能见鬼就如人不能见空气一样。再说人天之分:天也不过是「一种人类」,不过他居住在其他的空间;就我们人看,他是在天空之中,所以叫做天;这并没甚么希奇。阿修罗是印度译音,意思是「非天」,便是指「神道」。地狱便是感受最痛苦的人类,这痛苦简直不是人间所有而且不可想象的。

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山叫「须弥山」,高广各八万由旬。由旬是印度的一种长度,合中国二、三十里左右。山外四周是海,宽八万由旬。海外又是一重山环绕着,比须弥山低一半。如是一重山一重海,凡有七重山六重海,海的宽和山的高广都是一重比一重减一半。第七层山外是咸水海,宽三十二万由旬。在这海外有一层山叫铁围山,高广各三百十二由旬;这山便是这一世界的边际,山外便是虚空了。在这咸水海中就须弥山说东西南北各有一大洲。科学家的五大洲不过只是这南洲,叫作阎浮提洲。这东南西三洲的人民都是有礼乐兵刑的。这北洲的人类没有国家、家族的观念;也无须礼乐兵刑;人人都自然和睦,无有疾病;而人人都能活一千年。这日月是平行绕着须弥山转的;因为被须弥山的遮障,所以有日夜。这一个世界叫一四天下;一千个如此四天下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干世界」。这只是一个统系。在虚空中还有无数的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也有毁坏的时期。此一世界的循环叫「成」、「住」、「坏」、「空」四劫。劫是印度的译音,不过是极长时间的意思。世界的成是由虚空中忽然先起大风;经过长时间的大风,于是发生大水;又经长时间的大水于是有地。这与科学家说地是气体成液体、液体成固体是相符的。这便是「成劫。」于是渐有人民。世界最初的人民寿八万岁,身长八丈。因为贪瞋淫妄的关系,所以人寿渐减。平均百年减一岁,一直到人寿十岁。到人寿十岁时因为感觉生死的苦,于是自然互相亲爱,无有瞋嫉;于是人寿又渐增。百年一岁,一直到恢复八万岁。如是人寿一增一减是一「小劫」。经过二十小劫总叫「住劫」。以后这世界便要坏了;或是起大火,或是起大水,或是起大风,将这世界毁坏了,这便是「坏劫」。坏劫以后这位置便是虚空了,便是「空劫」。这成住坏空的时间,平均是相等的。

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都是欲界的有情。何以叫欲界呢?因为他们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无往而不是有所希望以及由希望而得来的事物。这「天」却有二十八个层次不同。最初六个层次叫「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也是欲界;不过所享受的比人间特别好就是了。再上有十八个层次,总分四层;即是「初禅天」、「 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初、二、三禅天各有三个层次,第四禅天有九个层次;这总名叫「色界」的有情。何以叫色界呢?因为这一类的现行都是由禅定所熏的种子而发生的,唯有形体享受禅定的快乐而无所希望、无所追求;所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总叫色界定。初禅离欲断忧;二禅无寻无伺断苦;三禅离喜受乐;四禅断乐舍念清净。再上有四个层次叫「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总是无色界的有情。何以叫无色界呢?因为他们无有形体,唯有混沌的知识。这四种天便是由修「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无色界定,所熏成种子而发生的现行。何以一切有情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差别呢?因为「有」有三种。十二因缘中说:取缘有;有缘生。「有」既有三种,所以生死也有三种。由「欲有」生欲界的生死;由「色有」生色界的生死;由「无色有」生无色界的生死。平常人一切行为(取)都是完成「欲有」的;修禅定而感觉快乐,执取不舍,便成「色有」;修无色定而感觉空灵玄妙,执取不舍,便生「无色有」。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研究 第十五章 佛性
下一篇: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
 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漫谈佛画
 论佛教徒的修养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唯识研究 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 第二十四章 禅、净土、密、律宗与唯识之比较
 唯识研究 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 第十七章 正行唯识和预备
 佛教常识--盂兰盆会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公德心[栏目:觉世论丛]
 一边写书一边念佛是什么境界?[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时食”与“非时食”的判定(钮卫星)[栏目:律宗文集]
 二〇〇八年行脚心得体会报告(释果成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 第11课[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课记录·宏演法师]
 怎样用心念佛?[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准提佛母治疗脚痛之苦[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庚子句[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对川北震灾的省思[栏目:梦参法师]
 大法 Profound Practices[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