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研究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学的比较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20

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学的比较

唯识哲学只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然而如何生、如何熏的条例规则却未明言;因为其中情形繁杂,不可一概而论。天台宗说「一念三千」,一念便是指阿赖耶识,三千便是指种子现行的关系。虽然不是分明的条例,但是比唯识所说的却比较清楚得多。

就阿赖耶识现行的分位上有六种有情不同:

①地狱

②饿鬼

③畜生

④人

⑤阿修罗

⑥天就佛性的觉不觉、分位上有四种不同:

就佛性的觉不觉、分位上有四种不同:

①声闻

②缘觉

③菩萨

④佛

 这十类叫做「十法界」,每一界有三种世间:

①「五阴世间」:是指心王、心所的种子现行。

②「众生世间」:是指根身的种子现行。

③「国土世间」:是指六尘的种子现行。

 这三种各有他的「本性」「相状」、「体质」、「能力」、「作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本末究竟等便是指他的圆成实性,所以一个人界是具足三十种法,不但具足本界的三十种法,同时还具足其它九界的三十种法。因为一个人的行业,同时在阿赖耶识已经有六道一切种子,同时也具足佛性,同时也有究竟觉、未究竟觉的可能性。所以一个人的一念中具足三百法。人界如此,其它九界也是如此,共有三千法。不过人道所具的佛界三十种法与佛所具的佛界三十种法截然不同。反过来说,佛所具的人界三十种法也与人所具的人界三十种法不同。其它九界互具也是各各不同。但是世间决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界所能单独显现的。无众生也就无佛了,无佛也无众生了;所以清净法界便是十法界。十法界便是三千法界,人的本源便是清净法界,所以人一念中便具足三千法。

这图中便是指示一念三千的道理。因为篇幅的关系,只将人界三十种注明,其他九界未能细画。假定十法界是十颗明珠,每颗本体具足三十种法,同时又有其他九珠的影像,便是有三百种法。但是各各珠的本体不同,所有的影像也不同,然而这十颗明珠联合起来是一个珠圈。这便是一念三千的道理。

贤首宗说四法界十玄门:

 ㈠六趣中的有情,各各在自己环境之中,生死流转,无非是行、住、坐、卧、饮食、言语,这叫做「事法界」。

 ㈡佛教所谈的一切真理,叫做「理法界」。这两界都是凡夫位中或是随业流转或是修行信心。

㈢佛教行者对于一切事上知道一切真理,便是资粮位中依名言起修集善根。叫做「理事无碍法界」。

㈣得无分别智修行六度,叫做「事事无碍法界」。如何叫无分别智?若是仅仅一切无分别,不识不知的;那四无色定便应当也是无分别,而世间一切愚人便应是佛了。所以要知道如何无分别,实在是因为一切互相联涉,不能由一个单纯的概念来观察推定的。

 十玄门便是解释事事无碍的道理,也就是解释无分别智的道理。

 ㈠「同时具足相应门」:因为宇宙间一事一理没有单独能成立存在的;必须有一切事一切理互为因缘,方能成就。所以见一事一理,便应具足了知一切事一切理。

 ㈡「广狭自在无碍门」:即是一切容量无定。因为一切容量,是由相待而成立的,相待即是分别,无分别即是绝待。在绝待中,一切容量是可大可小自在无碍的。

 ㈢「一多相容不同门」:即是一切数量无定,数量也是相待的。在绝待中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㈣「诸法相即自在门」:无分别即是一切法无有定性。既无定性便可以成己也可以称他。

 ㈤「秘密隐显俱成门」:一切法虽然同时具足,自他相即;然而体有显秘,自他不容杂乱。

 ㈥「微细相容安定门」:一切法虽然同时具足,而其中却极有条理。

 ㈦「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即是帝释天,这天的宫殿上有珠网。这无数的珠子、光影互摄互现。不但遍法界一切事理同时具足,便是单独一事一理也具足一切事理。譬如镜镜交辉,光光互摄。

 ㈧「记事显法生解门」:以上七门是事事无碍的实情。同时有理事无碍的作用,就一事表示一理或一切理。

 ㈨「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一切时分无定。过去未来现在各又有三世分别成九世,九世总摄即是现在一念,叫做十世。在绝待中一念总摄不碍九世分明。

㈩「主伴圆明具德门」:虽然一切法相融相即,但是随以一事一理为主,其他一切事一切理便是伴。秩序井然,不容错乱。明了这十玄门便明了无分别智的境界了。

这「无分别智」和「一念三千」、「十玄门」一贯的道理,用数学的方程式很容易证明了解。譬如一根线。他的长度在人的意识中是一尺的概念,但是在蚂蚁的意识中是一里的概念,在微生物的意识中是一百里的概念。由此可以得下列三个方程式:

此长:人的意识=一尺

此长:蚁的意识=一里

此长:微生物的意识=十万里

但是,人的意识=蚁的意识=微生物的意识

所以,一尺=一里=十万里

就上列的方程式看来,最要紧的要明了一切有情的意识是相等。所以在一个体物上同时具足了解一切有情对于他事他物的概念。有情是无边的,一切事物的概念也是无边的;所以叫做无分别。因之就此长不可分别说,便是无分别智。就一切有情意识相等说,便是一念三千。就一切概念相等说,便是十玄门,理是贯通一元的。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研究 第二十四章 禅、净土、密、律宗与唯识之比较
下一篇:唯识研究 第二十二章 真谛的唯识哲学观
 《涅槃》三经之研究法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唯识研究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学的比较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佛教常识--盂兰盆会
 周叔迦先生著作年表
 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唯识研究 第十一章 四缘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佛教两大定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宇宙万有本体论(3)[栏目:慧律法师]
 印光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楞严八十分义 根性真常分第四十五[栏目:乘一法师]
 修道人要经得起考验 Cultivators Must Be Able to Face Challen..[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2012水陆法会内坛结界[栏目:心道法师·灵鹫山佛教教团]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运用「自性」的力量于团体运作中[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七彩宝盒[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小猴和小鸟[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云何为相似菩提心?[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51La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