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人生观
 
{返回 于凌波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48

佛教的人生观

于凌波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有了一个准则──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赖耶识,以业力,以因果诸立场,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自因果的立场来看人生;因果,具足应说是因缘果报。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这法则的特点,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结之果;所结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因,得何果,这在因果法则上是丝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恶两面,种善因获善果,种恶因获恶报。因果通于三世,有因必将有果,所谓「欲问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问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我们现在的境遇美满,固不必踌躇满志;我们现在的境遇困苦,也无须怨天尤人。由于过去的善因使我们现在境遇美满,现在若不续种善因,未来必然困苦;由于过去的恶因使我们现在境遇困苦,现在若能努力向善,未来的境遇也必将改善,所谓鉴因知果,明乎此,对于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就可以思过半矣!
 
第二,自业力的立场来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皆由众生的业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众生的共业,后者是由于个人的别业。所谓业力,也就是过去行为的结果。 我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为恶者,意念上的贪欲、瞋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上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上的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而这些善恶之业,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间的差别。所以,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创造我们未来生命的环境,这是我们人生努力的目标。
 
第三,自阿赖耶识的立场来看人生: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在无始以来,它在六道中生灭相续,永无止境。它的本体,虽因污染而长在六道,但若净化亦可超登圣域。由此观之,使我们知道我们肉体的躯壳虽然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我们生命的本体则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不在目前的肉体上感官上的享乐,而在永恒生命本体的净化。净化本体的方法,则是以佛法上的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除我们心识上的六弊 ── 悭贪、毁犯、瞋恚、放逸、散乱、愚痴。这六弊净除了,我们生命的本体即可恢复本来的明朗,获得永恒的解脱。
 
第四,自佛性的立场来看人生:我们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万德万能,与佛无异,只因一念无明,为烦恼习气所缠缚,才轮回六道,沈沦苦海。虽然如此,但我们的佛性终无损减,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我们具有佛性,未来终当成佛,则生命的价值是何等的崇高?我们岂可自暴自弃,轻视自己?孟子说:「尧亦人也,舜亦人也,有为者当如是」,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幸得人身,幸闻佛法,是应如何的努力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无明烦恼,发扬本具的德能光辉,以期还我本来面目,达于觉者──佛──的境界。这是我们人生价值最高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的人生观。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


{返回 于凌波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认识我们的心
下一篇:陈慧剑居士的生平与志业
 当代马来西亚佛教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
 醒世诗词选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一)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法尊法师与汉藏教理院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五篇 广释所变 释违理难 释违教难 唯识实性..
 阿宗寺上师略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传教 Buddhist Missionaries[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What Buddhists Believe?]
 谈佛教公众形象的思想内涵[栏目:荆三隆教授]
 善巧方便感化魔军 Using Skillful Expedients to Transform D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过河要拜桥[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同人不同命,为什么?[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增支部1集66经[栏目:增支部1集]
 学佛不学空,到头一场空[栏目:竹庆本乐仁波切]
 光明之旅 第六章 上师相应法 二、信心在修持上师相应法过程中的重要性[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第五品 思考题[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五品 观所诠能诠]
 四法宝鬘论[栏目:教言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