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佛之因:如来藏(卡塔仁波切)
 
{返回 如来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27

成佛之因:如来藏

堪布卡塔仁波切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话,就会认为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于是你根本不会想到要开悟成佛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具有佛性的话,你就会知道,只要经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众生并非永远是众生。

佛性是什么呢?让我们用花的种子来作比喻:若你将一颗花种埋在土里,并给它浇水、施肥,渐渐地它就能长成一朵花,由于种子本身品种的特性,所以长成花后自然有着它的色泽和芳香,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进来。同样的道理,佛之所以成为佛,是由于佛性的种子而来,这颗种子我们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种子已经成长开花了,我们的却还没。

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以前的众生功德比较大,它们的佛性比较强;而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故我们的佛性也比较钝弱了。事实上不管过去、现在或未来,佛性都不会增减。在《佛密续论》里曾提到:“将纯金埋在地底下,纵使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纯金也不会变质。同样的,即使身处黑暗的末法时代,佛性仍是一样不变的。”

有哪些徵兆能显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觉各种外象,但是心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颜色或形状,这即是心的空性。

二、无论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个众生,对于自己的亲人子女或眷属都有慈悲心,就算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众生,他也仍有很细微的慈爱心来爱他的亲人,这即是佛性的表现。

三、无论多么无明、愚痴,每一个众生都会保护自己,设法使自己免于饥渴、恐惧等逆境,这亦是智慧的细微表现。

你也许会问:“既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那为什么开悟成佛的那么少呢?”

这是因为虽然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没有实际地精进修持,光知道也没有用,而且众生都有极为强烈的我执,虽然“我”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为无明幻惑,众生都误以为“我是真的”,因此产生了相对分别的念头(如自他、好坏……),于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虽然众生也或多或少能发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总是更为强大,所以这慈悲心常常被各种的五毒烦恼所遮盖。有时众生也具有一些聪明才智,但却常只知道利用这聪明来为自己谋利,甚至陷害别人,这也导致众生无法认清自有的如来藏。

如来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质,你不可能同时发慈爱心又发嗔恨心,发悲悯心又发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时具智慧又具无明,同时观空又观有。

在经典里提到一切众生即是佛,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仍受着刹那间生生灭灭的妄想念头所蒙蔽,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种种的妄念、业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证悟佛性,并不需要从别处或别人身上才能得到这种觉悟,也不是要去创造出来一个什么新的事物,只要能将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头去除,就能证悟佛性。

而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慧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的便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无着大师曾指出断灭种性众生有五个特点:一、就算轮回再苦,他们也不感到难过或沮丧。二、就算他们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成就和殊胜特质,也不会生起信心,反而还会批评。三、即使他们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不愿去帮助别人。四、无论做了什么坏事,他们不会感到羞耻、惭愧。五、而就算他们看到众生受苦,也不会生起悲悯之心。断灭种性的众生一生都在造作恶业,伤害别人,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还鼓励别人去造恶业、作坏事,故他们距离开悟成佛十分遥远。

不定种性的特质,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缘觉乘人作为上师的话,他便成为缘觉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种性的上师,即成为大乘种性,他们是不定的,因其业障极浅,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种性的人。但不定种性并不是善变的,他们并不是今天遇上声闻乘的上师,就成为声闻弟子,而明天遇上缘觉乘的人,就成为缘觉弟子,后天又遇到大乘人,又变成大乘弟子。不定种性的不定是指他们在起初不确定属于那一种性,然而只要他们跟随某种性的上师善知识,便会十分坚定地奉行其教法,成为该种性弟子。

声闻种性的众生有三个特质:一、他们了解轮回的痛苦是极为可怕、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们急于解脱轮回。二、由于急着解脱轮回,因此他们十分精进。三、他们非常畏惧轮回之苦,也非常执着涅槃之乐,所以他们并未想到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法将涅槃之乐分享给其他众生。

缘觉种性有六个特质,除了声闻种性的三个特质以外,再加上:一、他们具有极高的智慧:譬如说他们到墓场观死尸,当他们看到这些腐烂的尸体、骨头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为何有死?死是从生而来,而生是由业力因果而来,再进一步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业力因果,于是他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无明幻惑而来,无明众生迷惑造业,于是受生,因此他们发觉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业因,而这些都是缘觉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体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识的教导。二、即使他们有上师,也是秘密师承,不愿和别人分享。三、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这些是缘觉种性的特点。

和一切凡夫比起来,声闻和缘觉是相当高超的,但若和菩萨比起来,他们就显得平凡了,声闻和缘觉之所以不如菩萨,是因为修行道的不同,声闻缘觉只求自利,故在开悟之后,不能广行利生事业,他们会进入禅定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在此定境中,他们不起妄念,亦无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然而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他们从定中觉起,明了了这并不是究竟觉悟,于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开始广行菩萨道。


{返回 如来藏思想研究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的观念(姚卫群)
下一篇:从“八识”看《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廖红宇)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索达吉堪布)
 如来藏性是什么?佛性是什么?(达真堪布)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聂伟荣)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杜正民)
 认识如来藏(谈锡永)
 如来藏与中观(谈锡永)
 如来藏唯识体系(李亮)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
 论中国的如来藏思想(果信)
 烦恼身中藏如来——《如来藏经》(黄国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心经思想史[栏目:东初法师]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六章 摩诃迦叶尊者[栏目:流浪者群歌]
 礼佛法[栏目:新编佛教念诵集]
 万一临终昏迷,佛来接而不知,如何往生?[栏目:念佛实用问答·净宗法师]
 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方便品第二[栏目:唐思鹏居士]
 友有四品[栏目:般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栏目:傅味琴居士]
 非法非非法[栏目:星云大师·迷悟之间]
 四念处禅观(三)[栏目:性广法师]
 菩萨的心[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