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有两端(净空法师)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38

佛法有两端

净空

  “法有两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事理是一不是二。“事”是“迹象”、是“行动”,迹象就是现象,行动就是力用,就是三分里面的相与用。相与用都属于事,理是讲体,还是三分里面的理体、事相、事用。事属于科学,理属于哲学,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经典里面“有时说理”,有些经论偏重在理论上,像《金刚经》、《百法明门论》、《般若心经》,都是偏重说理。读这些经典,明白这个道理,要把这个理会归在事相上就有用处,从理要悟到事,就是圆融。“事成于理”,一切事都有理论的依据。
  “无理事不能通,不可滞事昧理”,这是很重要的求学态度。有些念佛的人心里想,只要老实念佛就可以,何必还要研究这些教理?那就错了,就滞事昧理。他不晓得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论,这一句佛号念不好,念久了没有感应,他觉得不灵,就懈怠、退转,一定要懂得它的道理。所以佛说那一些偏重在理论上的经有它的用意。“理”是讲“义趣”,义就是道理,趣是讲它的趣向、归趣;这是“解说”,是讲堂里的教学。“有时说事”,像《弥陀经》说的是事,《地藏菩萨本愿经》也说的是事。对知识分子来说,凡是说理的经容易接受,认为蛮有道理;说事的经不容易接受,认为都是迷信。“理依于事”,理事是分不开的。一切经可以分为理事这两大类,讲理的经好讲,疑问少,讲得有兴趣;讲事的经难讲,讲事的经一定要说出一番道理,这个事人家才会相信。一定要把理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能够显现出来,理才不致于落空;理与事要相应。有理有事的经也不少,像《华严经》说理也说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经是非常完整的经典,既不偏于理,也不偏于事。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就是“有时说理”,这部经是说事,他就说理,他要不说理,事没人相信;理说得很透彻,事人家就相信。“无事理何所立,不可执理废事。”执理废事是病,这个病比滞事昧理还要严重。因为执理废事容易落在狂慧,堕落在恶取空,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它的方向走偏差,反而不如滞事昧理。滞事昧理者执著一端,执著念佛纵然不能往生,来生还得相报;如果执理昧事,来生必定堕落,连福报都得不到。但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圆融,要懂得理事无碍,事事也无碍,原本就是无碍。如果觉得有障碍,那是本身出了毛病,一定要把毛病找出来并改掉,你才有门路可入,才能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得大自在。这个无碍的法界,在净土宗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如果你还没有往生,现在在这世间得大自在,游戏神通,与诸佛大菩萨住世无二无别,这一种受用(享受)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做一个总结。佛法的八个项目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这就说明无论观察哪一法,你要观察到八个方面,八面玲珑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可见学佛不可盲目,学佛人对于一切法的观察确要相当的细密。八面观察也不过是看一个外表而已,略知还谈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层观察,这八面中每一面里都有八面。单说体,体里面有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里都有八条、六十四面。六十四面观察才算是有点深度,还不太深。再深一层观察,这六十四面的每一面里又有八面即五百一十二面,算不算最深?不算,其深无底。佛观察这个世间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怎能比得上?我们连一个表层都没有顾及到,只看到一面、两面,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说我们邪知邪见。连表层的八面都没看清楚,怎么能说自己有智慧?从这里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智慧之大,不可思议,我们不能不佩服!
  学佛特别注重全体圆融,面面观察到就是全体圆融,这是真正开智慧。如果是圆解初开,智慧现前,这时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经论里常常告诉我们的“不起于见,不著于相”,实际就是《金刚经》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于见”就是如如不动。不生知解,不著一切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时的境界就是实相现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现前,也就是实报庄严土现前,或者说清净法身现前。佛跟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说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们现前的执著——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演变成烦恼障,法我执演变成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使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使我们的法身、般若不能现前,这是病根之源。没有这两种执著,真性就现前。所以情执如果不断,再要执著言说、名字相而生疑惑,而起了错误的解释,就是又起了邪见,是病上加病。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注意到的,不要学成病上加病,一定学了之后把病减轻。
  要晓得听佛法是破执著,是把我们妄想分别从心地里清除,可不能增加!

摘自《佛学十四讲》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略谈专修与杂修(龚觉人)
下一篇:苦患身不苦患心(向舍)
 从相对到绝对(善果)
 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及反思(崔小敬)
 大德昭千古——赵州柏林寺人物录(刘连辰)
 相随心生(郭德才)
 静虑(释顿辉)
 偃月刀(宋元庚)
 佛法十疑略释(弘一大师)
 净宗起教因缘(魏磊)
 人间有味是清欢
 《欧美佛教史》序(黄心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二课 佛教与环保[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皈依问答(四十四):导师佛宝获得的究竟圆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包含哪些方面?[栏目:益西彭措·皈依问答录]
 僧人与商人[栏目: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
 三业清静证无上道[栏目:传喜法师]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栏目:掌中解脱]
 佛学是内学 学佛是内求[栏目:觉真法师]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问19 我可以快速而轻柔地呼吸吗?[栏目: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一六、博览与精研[栏目:慈航法师]
 说人往生,为什么年轻时不叫往生,到老了才叫往生?[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