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谈专修与杂修(龚觉人)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7

略谈专修与杂修

龚觉人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行者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有的人看书读经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开卷展阅即能了然通达,有的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人一读再读,还是不甚解义。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必须专心持诵,了悟佛法解得经义,又能依法修行,才能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中国佛教宗派虽多,但法法平等,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无殊。佛门子弟不应该赞叹某一门而轻视其它法门。如果认为只修一门是专修,兼修其它法门是杂修,这是偏见。行者如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者,可谓禅净双修。以此类推,净密合修,禅密合修均可根据各人的条件而自由选修之。
  佛法平等,应该没有上下之分。且看《六祖坛经》“执缘品第七”中一段经文: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六祖解释得非常清楚,佛法并没有四乘之分,上下之别。但人心却自有各等的差别,能在耳闻目睹下转诵经典的不过是小乘人,了悟佛法解得经义的但不去实践的是中乘人,既悟法解义又能依法修行的是大乘人。万法全然通达,并且具足完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染,而修到无修,证到无证的是最上乘人。乘是运载而行的意思,贵在实行,不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我认为这段经文判断一位行者是否专修,是很好的解答。
  佛教经论浩繁,汉译三藏有6241卷,还有中国学者宗师的撰述收藏在内有1000多卷。此外还有续藏数千卷。人生百年,从生下来就开始研读,要弄懂他,读到老死也读不完的,所谓精通经律论者只能是其中主要部分。历代祖师大德高僧、诸大善知识深入经藏,至诚感通,可以触类旁通,抓住主要部分就可以弄通全面。吾辈钝根则不能解也。
  法师讲经说法是把佛在经中所讲的道理向广大信众明明白白、原原本本地讲说清楚。如来真实义应该只有一个。但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有些说法,并不一致。这也不奇怪,讲经说法者有时发挥起来、扩展开来,往往谈古道今、天南地北。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不能离开佛法的根本思想。佛法原理万古常新,不受时空的限制。绝对的标准是不变的,但相对的标准可以应机说法,以适应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的需要。在中国必须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佛在世时,他知道后世的修行者契入佛法可能遇到困难。所以说出四依法。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佛经是法,讲经是人。依法就对,依人有时可能有偏差。因此,我们要用智慧去辨别正误,是符合如来真实义的就依,反之可以不依,以上浅陋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摘自《台州佛教》1999年第6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生命的目的(法难陀)
下一篇:佛法有两端(净空法师)
 莫嫌冷酷无滋味(存德)
 念佛法门三特征(印顺法师)
 持平常心(楼宇烈)
 何谓真正见解(大悟)
 「逆境」与「顺境」(梁国雄)
 圣严法师,风雪中的行脚僧
 僧人为什么吃素剃光头
 生存与生活(金峰)
 老父辞世感怀(无负)
 无住无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系列开示 68[栏目:常福法师]
 瑜伽师地论 摄决择分 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栏目: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菩萨的样子(慈惠法师)[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发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冬天坐在床上看佛书,请问是否可以?[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略述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禅法思想(释若宽)[栏目:禅宗文集]
 研究世人不信佛法之理由[栏目:明真法师]
 四如意足[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学习佛法,觉悟人生[栏目:开愿法师]
 什么叫智慧?[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