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灭却心头火
 
{返回 邹相美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83

灭却心头火

◎邹相

传开老和尚曾在“嗔心如虎”一文中开示道:“嗔心,就是嗔恚无忍的心,为三毒之一。人若生了嗔心,便使自己的理智丧失,忘却本性,一不顺心,便恼怒打骂伤害别人,因此造业受报,可悲可叹。由于生起了嗔心,种种障碍之事便随之产生,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的果报是深重的。而这个嗔心,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头火”。

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贪、嗔、痴,这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鉴于此,佛陀教导众生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求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实际上,贪心和痴心皆能很快平息,而嗔心却很难被我们掌控,也是我们修学佛道上的最大障碍,如《大智度论》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瞋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所以说,想熄灭嗔心这个“心头火”,是很不容易的。

在佛教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和尚正在坛上庄重而严肃地说法,他说:“灭却心头火,方能成正果。”这时,有个少年在坛下打断老和尚的话问道:“‘灭却’下面是什么?”老和尚回答:“心头火。”少年又问:“‘心头火下面是什么?”老和尚答曰:“方能。”少年又问:“‘方能’下面是什么?”“老和尚答曰:“成正果。”少年又问:“‘成正果’上面是什么?”老和尚答:“方能。”少年仍接着问道:“‘方能’上面是什么?”老和尚勃然大怒道:“你这不是问道,而是胡闹。”然后,他离开座位,生气得拂袖而去。这时,少年拍着手掌笑道:“灭却心头火,方能成正果啊!”老和尚惭愧得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灭却心头火”并非易事,光靠嘴巴说说是不行的,关键得有切实的行动。那么,如何“灭却心头火”呢?那就是一个字:忍!在“忍”字上下功夫。有一则关于晚清名将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在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没说一句话,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上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便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耍赖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著,不置一词。

曾国藩曾这样告诫后世之人:“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上面的这个故事很有趣,也体现出了曾国藩的宽容和忍让精神,而这种“忍”,也是他从政之路上的强大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头火”经常会被点燃:工作中,遇到不欣赏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动辄对自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在仕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磕磕碰碰;生活中,碰到不讲信用的朋友,乃至欺骗自己的感情;情感中,遭遇种种非难,迟迟找不到可靠的归宿……难道我们就得据理力争、拳头相向吗?难道我们就得怒发冲冠、唇枪舌战吗?大可不必如此。生气与愤怒不是处理事情的有效方式,只能让事情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达不到息事宁人的效果。倒不如灭却心头火,平静下来,给别人思忖的机会,也给自己调节的机会。

当然,“忍”也是慈悲的体现。一个慈悲的人,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的。一旦我们对人慈悲、对己慈悲,自能化干戈为玉帛,将“心头火”扼杀在滋生之际。台湾圣严法师在《放下的幸福》一书中写道:“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都是要我们学习慈悲,不仅对待众生要慈悲,对自己也一样。对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么容易动气、动情绪。而对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没理,都应该原谅他,就像我们也希望别人能谅解我们一样,要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或是设身处地地谅解他人,嗔恨心就会慢慢减少了。”

昔有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寂天菩萨颂偈曰:“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如是,我们则能灭却心头火,赢得清凉自在的人生。

(邹相,2010-11-5于郑州,刊载于《河北佛教》2010年冬之卷)


{返回 邹相美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浅解《三宝歌》
下一篇:勤擦拭你的心
 “三生石”给人的启迪
 感悟人生
 参悟永信大和尚禅话
 学佛是一种享受
 慈悲无障碍
 人生的真相
 禅门故事的启迪
 记忆中的紫水塔
 放下得快乐
 快乐其实并不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五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王振钰)[栏目:佛教与环保]
 凡事不必太较真儿[栏目: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没有皈依密宗上师没有灌顶的普通居士能不能按照龙萨前行的仪轨来修行?[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哼哈一如说 序文[栏目:哼哈一如说]
 回心向善,福神护随[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