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痴的害处
◎邹相
《法华经·譬喻品》曰:“愚痴暗蔽,三毒之火。”这里的“三毒”指的是佛教讲的“贪嗔痴”这“三毒”,愚痴则是“三毒之火”,可见其危害性不小。《瑜伽师地论》卷八六云:“痴异名者……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愚痴就是不明理,愚昧痴迷,固守我执、执迷不悟,颠倒、邪见、恶行,不但影响自己、影响一时,而且影响他人、影响后世。即便是如此害人害己的陋习,大多数人依然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沦陷于无尽的苦海之中。
愚痴使人不信因果,横行无忌。《寿康宝鉴》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楞严经》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愚痴的人不知道因果的厉害,随便错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因而肆无忌惮,敢于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江洋大盗因一时泯灭良知,打家劫舍,故而身陷囹圄;卖国贼、汉奸因一时不明利害,贪图名利,故而遗臭万年,这就是愚痴。《涅木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如果我们都能明白“业有三报”的意义,就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愚痴使人颠倒迷误,固执己见。人的烦恼是非从口出,当人被好的音声所转时,就已颠倒迷误,好话当成坏话听,坏话当成好话解。特别是愚痴的人,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言语与规劝,动辄恶语相向,把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喜欢与人争执、抬杠,经常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不喜欢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睚眦必报,我行我素;常常误解别人的好意,把夸赞他的言语当作损毁他的恶语……这就是愚痴的直接体现。这样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认可,不能与人交心,很难拥有知己与好友。
《百喻经》记载着“渴见水喻”的故事: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君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那愚痴之人口渴至极,见到满满的河水却不去喝,更以“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为由,徒增笑柄。这样的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且不近情理,听不得别人的规劝,宁愿将正知正见抛于脑后,既可怜,也可笑。
愚痴使人心生痴恋,饱受人生“八苦”之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维摩经》云:从痴有爱,是我病生。愚痴是造成痛苦的根本与来源。愚痴的人因为贪恋人世的荣华富贵与功名利禄,势必对“生、老、病、死、求不得”之苦产生无尽的恐惧,倍受熬煎;因为过于执着于人间欢爱与情感而不敢正面“爱别离苦”;因为过于崇信“我执”而遭受“怨憎会苦”;因为过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脸面而难以逾越“五阴炽盛苦”。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但正常之人完全可以调整心态、放宽心胸,勇敢地接受人生之“八苦”,而愚痴的人则很难越过这条鸿沟,只能沉陷在这苦海之中。
愚痴使人情感起伏波动频繁,难以理解无常的道理。《百喻经》“伎儿作乐喻”中记载:一位富翁在听完伎儿的乐曲后,非常高兴,但却并不接受伎儿向他提出索要一头牛的条件。富翁说:“你若是能够照今天的曲目继续演奏下去,昼夜不停,时满一年,我就把牛送给你。”在伎儿演奏到第三天时,富翁再也受不了,只得乖乖给人家一头牛。刚开始的时候,富翁被美妙的乐曲所吸引,但最后却忍受不了那些乐曲。这就是无常之故。“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世间一切事物均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愚痴之人就如同那富翁,难以接受无常的变故,情绪容易波动。像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自己或家里出了一些问题,就痛彻心扉、寝食难安,看到别人升迁或加薪就妒忌不已,等等。这就是愚痴的表现,愚痴让人难以固守一份本真,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难以拥有一份平和自如的心态。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愚痴的人常常会因自己的愚痴而生无限的嗔心,一旦嗔心生起,则很容易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上,经常会报道一些杀人犯的心路历程,他们往往是激愤杀人或是过失杀人,很多并不是穷凶极恶之徒,却干出犯罪的勾当,大多是因为愚痴的缘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恼怒不已,因为别人的一点错误而大发雷霆,这岂不是愚痴的行为呢?“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切莫让他人的不当言行成为你愚痴的理由。
既然愚痴有如此多的坏处,我们应当如何克服它呢?学佛是最明智的选择之一。学佛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明辨是非、了生脱死,可以透彻人生、超然物外、宠辱不惊、得大自在,也就不会为愚痴所遮蔽。当然,我们也可通过与人交流、学习科学知识、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克服愚痴的弊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我们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自在清净地活在当下,也就不会为愚痴所扰了。
摘自《禅露》2010年秋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