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曾琦云)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4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曾琦云  

    南北朝时期,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从天竺来到金陵,与梁武帝见面时,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师说:“并无功德。”武帝说:“何以无功德?”祖师说:“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说:“如何是真功德?”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师说:“廓然无圣。”武帝说:“对朕者谁?”祖师说:“不识。”因为梁武帝不能领受佛教真谛,达摩祖师即离去,隐居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
    中国佛教自从达摩祖师开创了禅宗后,才真正走向成熟阶段,中国的寺院从此也变成了禅宗道场,从偶像崇拜转变为明心见性。我认为,中国禅宗的精神才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真正精神,它影响到中国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从初祖达摩大师,到第六祖慧能大师,中国的禅宗代代相传,它既来源于佛教,又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精神又从中国传扬开去,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使禅宗的精神变成了世界的精神,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没有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后,各地寺庙恢复了不少,而许多信众到寺庙来烧香拜佛,并不明白佛教的真正精神,以一种有所求的目的来拜佛,与外道崇拜神灵并无差异,寺院佛教也就成为迷信的象征,极大地扭曲了佛教的本来形象。中国佛教过去的高僧叫做禅师,过去的道场之所以兴起,是先有一位悟道高僧,然后才有群众自发学道来修庙,在这个时候,寺庙实际上是一所学校,禅宗的大丛林就是一所大学。“自古名山僧占多”,是因为山林幽静,适合于禅者用功,以培养定力,更好地走入世间普度众生。而现在,名山已变成旅游胜地,过去那种用功的环境不复存在,更大的问题是当今人欲横流,修庙的目的不是启迪智慧,净化人生,而是以开发旅游经济为目的,或者是扩大本地知名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然民间滥修寺庙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群众愚昧,以崇拜神灵为手段,达到消灾免难的目的。
    从禅宗的主体精神来看,中国应该是一个无宗教的国家,因为现在我们给宗教所下的通常定义是:“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而禅宗强调自性即佛,心外无佛,完全否认有一个主宰我们命运的神灵,所以从这一意义来说,禅宗不能是宗教。既然禅宗不是宗教,而禅宗又是佛教的心宗,即是集中了佛教的精髓,那么佛教的寺庙不能看成是偶像崇拜,佛教的寺庙应当像过去一样成为修心悟道的场所,佛教的僧人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在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僧人素质的降低,寺庙已经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寺庙渐渐变成赢利的场所,它的本来意义渐渐丧失。
    在这样一个艰难的过渡时期,佛教应当走向何处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倡导“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为倡导“人间佛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成效。但是,这一口号在整个佛教界、学术界及全社会还没有被充分重视,大家并没有真正认识佛教,把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寺庙宗教,一句话,即是佛教还没有从寺庙中解放出来,因此,佛教的伟大形象很多人(包括佛教徒和上层知识分子)还没有真正认识。当初,唐朝白居易居士问鸟巢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16个字概括了佛教的宗旨,也概括了禅宗的宗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佛教的真谛作出了透彻的阐释,他说:“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古代大德已经分明地告诫我们佛教修行的真谛,但是我们许多人却不依教奉行,心外觅法,心外求佛,以为修行就是出家为僧,而一旦出家,烦恼反而更多,至于动机不纯而出家的人,更种下了堕落的因子。六祖慧能大师说了一首“无相颂”,谆谆告诫弟子们:“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如今佛教修行,大众均修净土,轻视了佛教心宗的弘扬,净宗行者却不知道,真正修净的人,即是修清净心,念佛要得力,就必须要观心。在生活中,如果保持了一颗清净的心,虽不念佛或未入佛门,也是真正的佛教信仰者。
    当然,我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我并不否认修庙的功德,真正的寺庙是清净的象征,问题是真正的寺庙并不多,如果寺庙修成后反而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那么奉法反而是坏法。所以修庙仅仅是手段,修心才是目的。如果我们的寺庙像过去禅宗的道场一样,成为一所明心见性的大学,那么这样的寺庙就多多益善,否则,劳民伤财,于修行又有何益呢!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关键是需要人才来维持道场,一所寺庙有一位大德弘化一方,也就净化了一方土地,所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说:“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摘自《智慧之光·莲池海会》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石窟艺术(刘浩)
下一篇:佛教的三重社会责任
 如何坐禅(星云法师)
 职业伦理大家谈
 圣弟子与凡夫(邵晓甘)
 智慧出自清净心(净空法师)
 慈心内蕴 学修平重(任杰)
 拈花·微笑(张晴)
 梁武帝与梁代三大士(继平)
 欲识佛住处(圣一)
 佛教徒特别需要学习佛法(索达吉堪布)
 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曾琦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何谓娑婆?[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汉传因明二论》中的一个错误[栏目:刚晓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 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国土[栏目:佛说阿弥陀经图解]
 格鲁派耳传法门概述[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勤修善业 回向功德──西方寺水陆法会过堂开示[栏目:宽运法师]
 家庭沟通 - 娶外籍配偶无法解决问题[栏目:方外看红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二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讲述)[栏目:疑问解答]
 印光大师因果思想[栏目:智随法师]
 幻化大千须看破真实极乐信愿生[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