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念无得生清净心(陈一阳)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70

无念无得生清净心

陈一阳 

人的佛性在自己心里
    中国有句古话,说“相由心生,相随心改”。而佛法中说:“万法一心。”《般若经》五百六十八卷中说:“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所以,“相”和“法”都是“心”的产物。
    修行,最根本的还是修心。
    佛学认为,人人都有“如来藏”,即都蕴藏着如来佛性。那么,人的佛性藏在哪里呢?就在人们自己的“心”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的:“心是地,(佛)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他因此而提出“即心即佛”的观点,认为“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这样,就把抽象的如来佛性与具体的人心之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慧能创立的禅宗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著名,禅宗所以又称为“佛心宗”。
    我们说过,禅宗思想来源于《金刚经》,慧能关于“心”的一系列观点,就是从《金刚经》“清净心”思想发展而来的。

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体验
    所谓“念”和“得”,其实也就是“心”的问题。修行的层次之别,根本上也就是“心”的层次之别。俗话不就有“粗心”、“细心”之别吗?对于“心”的研究,现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作了许多研究分析,但似乎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他们本身大都缺少宗教修行或现代气功意义上的对“心”的体验。
    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有这样的体验,他曾经这样说: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们所还“不能洞察的东西”,所谓“神秘的经验”,都属于“心”的范畴。所以,对“心”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谜”,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佛学所提出对“心”的层次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境界学说,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呢?

平心静气对待种种欲念烦恼
    怎样“生清净心”呢?《金刚经》说的就是要“无念无得”,不要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这些“相”啊、“法”啊之类,应什么都不要执著,才能生清净之心。
    同样,对于所谓“净心”,也不要执著,套用一句“三段论”,即所谓“净心者,即非净心,是名净心”。正如慧能所指出的“此法门中,坐禅元(原)不著心,亦不著净”。为什么呢?因为“凡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所以,慧能讲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特别强调以“无念”作为修行的宗旨,无念心自净,心净才无相、无住。
    净心,也可以说即是心静,正如俗话所说,在大热天时,“心静自然凉”,对于人的种种欲念烦恼,也应提倡平心静气来对待。
    顺便说说,孔子说过“仁者静”。老子说“静”就更多了,如: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够在这浑浊中镇静下来,使它们慢慢地澄清。)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回复到本源,就叫做清净。清净就是恢复本性,恢复本性就叫自然,认识自然叫明。不认识自然,就会轻举妄动,招来灾祸。)
    “静为躁君……躁则失君。”(静是躁动的主宰……妄动会失去主宰的地位。)“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可以成为天下的统御者。)
    “致虚极,守静笃。”(努力追求虚寂,保持清静现实。)
    可见,在关于“净心”、“静心”方面,儒、道、佛是相通的。

一竹摘自《东方妙智慧〈金刚经〉白话演绎》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的洒脱(白云禅师)
下一篇:永嘉大师的“半句偈”(曾承木)
 唐武宗废佛的原因
 传灯法会仪轨
 幽鸣五则(路智群)
 生命的价值在于放下(姚展雄)
 知足常乐(东篱下)
 佛像缘何开光明(张辉)
 把修行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海天)
 人若无心处处闲(张家提)
 人都是带着烦恼来
 袍衣喻义(衍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栏目:慧律法师]
 生存:为了尊严和拯救[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五)于己作病人想[栏目:圣者言教]
 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栏目:曹越]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七、凡夫的心理[栏目:慈航法师]
 刮垢磨光见真性[栏目:禅林衲子心]
 有人说家母在鬼道念佛是真的吗?[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56 善求和恶求[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