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物质生活(星云法师)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6

佛教的物质生活

星云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应该是只重视精神生活,而不重视物质生活。因此,有些人,你劝他信奉佛教,他会退避三舍,他以为信了佛教,好的衣服不能穿,好的东西不能吃,甚至高楼大厦也不能住,一定要吃苦,吃苦才是信仰佛教,我为什么要去自找苦吃呢?其实,佛教有多种性质,强调这种着重苦空无常生活的方式,往往不能获得一般大众的信仰。现在我根据《阿弥陀经》,把佛教重视物质生活的情形介绍给诸位。
    《阿弥陀经》是大家所最熟悉的一部经。经里叙述极乐世界的情况,尤其是物质生活方面,是那么的丰裕富有。譬如说地是“黄金布地”;房子是“七宝楼阁”,尚有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所谓“思衣得衣”;吃的食物,是“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从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上,我们可以知道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苦。从净土法门的角度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之教,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至于说到“苦”,不容否认的,佛教也经常在讲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其实,佛教讲苦的原因,只是说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并不是说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受苦,也不是说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物质生活教人不需要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海难填”。有了洋房,还要汽车;有了电视,还要冷气。终日汲汲于物质的享受,岂不成为物欲的囚犯,还有什么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践佛法。《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在强调一种佛法的中道生活。由此可知,在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二)从五乘佛法上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所谓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五种阶位。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非常重视物质生活;在声闻、缘觉的阶段里,则较重视精神生活。人天乘的对象,是指在家众;声闻、缘觉的对象,是指出家众。时下一般弘法者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常常将对声闻、缘觉的要求,用来要求人天的大众。譬如素食、苦行,这是声闻、缘觉的修行生活方式,如果用这些佛法来要求在家人的生活,似乎不太恰当。
    另外,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即发三种心:一、发增上生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二、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三、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这中间,发增上生心招感的人天果报,对物质的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譬如“功名”,人天乘的佛法并没有禁止追求,甚至于求得越高越好;“财富”,黄金不是毒蛇,甚至于拥有越多越好。在人天乘的佛法里,并不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只是当你求功名求富贵时,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贵,好好用来造福人间。
    世间上的人,随着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一种人对于功名富贵不感兴趣,他想舍离功名富贵而一心求法,这种人就是接近于声闻、缘觉的根性,发出离心,可以舍俗出家。否则,就算你在佛教里已经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可是对世俗的荣华富贵没有舍离之念,这和出家法并不能算做真正相应。
    若照佛教的发心来说,发增上生心的在家居士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并且过着妻子儿女的正常生活,这是佛法所允许的,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不许作奸犯科,不许邪行淫乱。在世俗正常生活的范围内,是不违背佛法的。
    目前佛教有些弘法的大德法师们,常常要用出家人的修行标准去要求一些在家的佛教信众。譬如,要他们放下功名富贵,告诉他们功名富贵如毒蛇,是苦空无常的;要他们放下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妻子儿女是冤家,是讨债的。这种度化的方式,可说是错误的!不契合众生的根机。难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听到要他信仰佛教,要避之唯恐不及。

摘自《佛教与生活》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李元松)
下一篇:为什么停不下来(陈国开)
 要吃苦(广钦老和尚)
 念亲恩(邹相)
 东方精神(川端康成)
 禅茶何来一味(素全法师)
 常行三昧(心悟)
 安祥禅与现代智慧环境(元山樵)
 闻声得果尊者(山定)
 略谈破除执着(净月)
 佛教的信仰观(慧超)
 佛陀与科学家(葛引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以发心轨则受法,以何身为增受与不增受?[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相应23-34经 力量所作等经十二则[栏目:相应部 49.正勤相应]
 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小怒从一数到十,大怒从百数到千[栏目:放下就是快乐]
 1771 弥勒经游意(隋 吉藏撰)[栏目:弥勒经系之注疏]
 心能转境[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六)[栏目:唯识学研究]
 访太虚大师记[栏目:太虚法师]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皈依大礼拜[栏目: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十牛图》与《牧牛图颂》中的“修心”比较[栏目:佛教心理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