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
圣凯法师
一、序论
二、教主之比较
三、因地本愿之比较
四、净土状况之比较
五、往生法门之比较
六、结语
七、参考书目
一、序论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应该的,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1)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3)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4)至于其他净土,虽然随著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也不像后世以念佛为主,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
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实,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佛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
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
注释:
(1)《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卷2,69c。
(2)《维摩诘经》卷上,《大正藏》卷14,538c。
(3)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7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4)关于弥勒净土在中国式微的原因,参见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216页,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82年。
二、教主之比较
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阿净土的教主是阿鞞佛,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像于自然界,或取像于人事界,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1、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称梅旦丽耶菩萨、末怛利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1)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这可以从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即有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而不食肉的记载。(2)《华严经·入法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3)由此经文可知弥勒菩萨最初因地发慈心,修慈三昧,从此之后,生生世世常以弥勒为名。慈是四无量心中之首,此慈从如来种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预记弥勒菩萨将于未来人寿八万岁下生成佛,这思想从小乘佛教即已流传,《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都有记载。本来,弥勒菩萨比释迦早发心修行,而因为释尊精进勇猛的缘故,所以却反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就是经论中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
由此可见,在因地修行时,释尊以度化众生为主,弥勒以摄取净土为主,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净土菩萨行,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这也是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差别。《弥勒菩萨所问会》又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5)所说的善巧方便安乐之道,即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
昼夜各三,正衣束礼,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6)
这说的即是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所以是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但是,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所以释尊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释尊的难行道富于大悲的精神,值得众生仰慕、赞叹,但弥勒的易行道更契合人性,因人性中多怯懦、贪逸。在初期大乘思想中,秽土修行胜进净土修行,重视现实世界的净化,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人类重视现实世间的净化,这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代表著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的理想。(7)《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著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8)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弥勒菩萨所问经》也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9)由此等文句,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10)这是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
在《阿含经》中,除了成道前的释尊以外,弥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萨。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11)《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说: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12)
弥勒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并不是没修行的人,相反地,他开示出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不应专门修定断烦恼急于一己之解脱而落入小乘,而应该重于利益众生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功德,这是注重现实世界、积极救济的菩萨精神。弥勒不但是菩萨道的典型代表,最重要的他是将来成佛的补处菩萨,与娑婆世界因缘深厚,便成为佛弟子倚仗的物件。同时,弥勒虽然生活在天上,但同在欲界,所以比较容易亲近,于是便有上升兜率天问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极端发达,人们成为机械的奴隶,人们对世界抱著恐惧与不安。在现代美国的哲学家摩里斯所著的《开展的自我》中,为了使人们向创造的生活进步,应该采取那一条道路,征诸过去的历史,他选择了十三条道路,征求学生的意见,测验的结果是‘弥勒之道’占全体百分之四十。同样美国的文明批评家曼福特说:古代佛教徒所预言的‘弥勒’时代,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13)无论是古代的人们,还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份子,对弥勒的清凉与光明都翘首期盼,所以提倡弥勒净土是现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阿佛
阿佛,梵名Aksobhya-buddha,西藏名Saxs-rgyas mi-Akhrugs-pa。音译为阿,或译为阿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义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佛国经》卷上记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淫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14)同时也可以解说为:不为嗔恚所动,所以或译为‘不动’。
阿佛在因地修行所发的誓愿中,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本愿就是:‘世间母人有诸恶露。我成最正觉时,我佛中母人有诸恶露者,我为欺是诸佛世尊。’等到成佛时,‘阿佛女人,妊身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如来昔时愿所致。’(15)由于女人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初期大乘经中每表现出转女成男的意愿,但是阿菩萨的意愿却不大相同,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所有的痛苦,女人还是女人,在世间,论修证,有什么不如男子呢!印顺法师认为阿菩萨的愿行,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非常相似。(16)鸯掘摩本是一名恶贼,受到释尊的感化,放下刀杖出家,修证得阿罗汉果。有一次鸯掘摩入舍卫城乞食,有女人临时,难恐惧,求见救护,鸯掘摩回来告诉释尊,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解除妇的苦痛。如《中部》(八六)《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九)说:‘妇人!我得圣生以来,不故意夺生类命。若是真实语者,汝平安生!’鸯掘摩的真实誓言──从佛法新生以来,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妊妇得到了平安。这与阿佛的本愿,‘妊身时……无有诸苦’,可说完全一致。又因为他杀害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时,每每被人咒,或加以伤害,可是他一点也不起嗔心,他曾作偈(南传一一上·一四一)说:‘我先杀害者,今称不害者。我今名真实,我不害于人。’阿菩萨发愿,从此名为‘阿’;鸯掘摩出家成圣,从此名为‘不害’。阿与不害(Ahimsa),虽然梵语不同,而意义相近,二者舍去从前名字,得一新名,也是相同的。鸯掘摩于众生不害、救济女人痛苦的精神,在阿佛系净土思想得到具体的发扬,成为此系思想的特色。
3、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其梵文名字有两种,在Amita(义为无量)附加abha,Amitqbha(阿弥陀婆),译义即是无量光;在Amita附加ayus,Amitqyus(阿弥陀庾斯),译即是无量寿。也就是说,在印度,此佛名以两个梵名──Amitqbha和Amitqyus书写的,传到中国后,都音译成‘阿弥陀佛’,有时也用‘无量寿佛’之义译语。
梵语Amita,译为无量,印顺法师说:‘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17)可以举两部经来证明:
一、《观无量寿经》,这是专明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九观是观阿弥陀佛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经中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见无量寿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18)意思是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无量诸佛。
二、《般舟三昧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此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经中说,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19)
所以印顺法师说:‘由此可见,观阿弥陀──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但对于这一切佛的通义,也还保存不失。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20)所以,阿弥陀佛也得到特别赞叹与宏扬。梵语Amitqbha,译成无量光。光明无量,超越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特德;《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21)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最盛,而且凡是被其光明照触者,都能蒙受极大好处,所以阿弥陀佛又号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都是本于其光明的特德而有的名号。(22)由于这个无量光的特征,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如印顺法师说:‘说得明白些,这实在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印顺法师还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引用《外国记》的传说,说明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关系。(23)日本矢吹庆辉的《阿弥陀佛研究》列举诸家之说,认为阿弥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来与印度内部两种,但都说明与太阳有关。(24)《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是依太阳而生起显现;在《大阿弥陀经》卷下,众生教导阿难‘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即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在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光明的归宿,是一切光明的究极依处。(25)为了净化印度人的这种心理,故佛法也作出相应的适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梵语Amitqyus,译义即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尽,不可计算,《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26)阿弥陀佛既是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这是合乎信徒的要求,在宗教施设上有高度意义。
由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著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作为参考,集合这些佛土的优胜处为自己净土的蓝图。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集成阿弥陀佛的须摩提(Sukhqvat)国土,无量佛土中最清净的佛土。‘胜过一切,唯我第一’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阿弥陀佛的这一特性,与传统佛教思想并不契合,在其流传中必然受到了一神教的影响,印顺法师说:
如从适应印度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说,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发愿,成就净土,化度一切众生,是深受一神教的影响;在精神上,与“佛佛平等”说不同。(27)
在大乘兴起之初,坚持‘佛佛平等’的一贯理念,认为究竟佛土是不可能有差别的;而佛身与佛土的差别,不过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应化)而已。随著净土思想的逐渐发展,所以也就出现阿弥陀佛本生──法藏比丘,觉得现有的佛与佛土都不够圆满、理想,于是发愿成就胜过一切佛土、胜过一切佛,这也合乎人性的需要,而为广大众生所接受。
4、药师佛
药师,梵名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又称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庄严如极乐世界。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凡世界众生无时不在惑业中,身心充满诸病。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在佛法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就是法药。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的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的,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印顺法师的《药师经讲记》、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都以两种含义来说明琉璃光:
一、依众生的心境说,辅助药师佛宣扬正法的菩萨是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行,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二、约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证境界。因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总的来说,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28)
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印度特别对月亮有兴趣,特重宁静与清凉的特质。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我们学佛,从凡夫到圣者的境界,必须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对四大净土的教主简单地述,可以发现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质,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优胜处。这四位佛菩萨都是现在存在的佛菩萨,其中阿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是他方佛,弥勒是此土的补处菩萨,将于人间成佛。并且,在佛教史上,药师出现最晚,受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
在因地修行时,弥勒是以易行道为主,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不过,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菩萨却表现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积极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萨精神,经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就属于难行道。所以,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菩萨的修行历程很完整,颇能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较易,不致望而却步;等到福慧资粮积聚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修难行道,这时就能举重若轻了,难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29)阿佛是初期大乘出现的,有浓厚的释尊影子,故因地修行与释尊一样是难行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以净土为中心,成佛后也以净土摄受众生,其愿行完全与净土结合。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弥勒菩萨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众生肉;阿佛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心于一切众生不起嗔恚;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30)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呈现殊异的意趣,其无量光、无量寿的涵义重于佛身果德的彰显,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与‘佛佛平等’的原则违背,有著浓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们可经从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中,了解到四大净土的一些特质,及其成就净土的因行,从而发愿学习佛菩萨的因行愿心,也成就如佛菩萨一样的净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佛。
注释:
(1)《佛光大辞典》(第七册),642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据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
(2)《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卷3,458a。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9,《大正藏》卷10,435b。
(4)《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9c。
(5)《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30a。
(6)《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藏》卷12,188c。
(7)印顺法师《净土新论》(收于《净土与禅》),17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8)《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卷14,428c。
(9)《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8c。
(10)《净土与禅》,18页。
(11)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17页,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
(1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18c。
(13)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43页,1979年。
(14)《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1c-752a。
(15)《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3a、756b。
(1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6页。
(17)《净土与禅》,21页。
(18)《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3b 、c。
(19)《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8a。
(20)《净土与禅》,22页。
(2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2b。
(22)《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a-b。
(23)《净土与禅》,23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3-804页。
(24)矢吹庆辉《阿弥陀佛研究》,43-68页,明治书院,1943年。
(2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藏》卷12,316b。
(2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b。
(2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9页。
(28)印顺法师《药师经讲记》,12-16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9-11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净土三系之研究》,161页。
(3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5a。
三、因地本愿之比较
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因地修行所立的誓愿,藉由生生世世的努力,而终于实现 。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当作净土愿了。净土之所以重视本愿,是可以理解的。释尊的时代,社会并不理想,佛教所遇到的障碍也相当多,于是唤起了新的希望(愿),未来弥勒成佛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世界。弥勒的人间净土出现了,又发生了弥勒为什么在净土成佛,释尊为什么在秽土成佛的问题,结论为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佛法是在不理想的现实世界中流传的,修菩萨行的,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面对当前的不理想,自然会有未来的理想愿望。在菩萨道流行后(透过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庄严国土的愿望,是会发生起来的。所以,本愿与大乘净土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诸佛的本愿越来越完整、繁复,这可以四大净土的教化主的本愿看出。
1、弥勒菩萨的本愿
弥勒是当来佛的思想在《阿含经》即已出现,所以在经典中,所能看到的弥勒本愿,皆是与释尊的本愿对比的形式而出现的。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1)
弥勒菩萨的本愿显示,当世间众生的淫怒痴习气减轻,俱修十善业时,弥勒将下生成佛。
从此弥勒本愿中于是生一股积极从事净化现实世界的精神,充满入世修行的本怀,这正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太虚大师说:‘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也,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2)
2、阿佛的本愿
阿佛的本愿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了根本誓愿、自行愿、佛国清净愿。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分为十二自行愿与十八净土愿,木村氏假设本愿的数目是以六愿为基数,经层级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从六愿、十二愿、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愿、三十六愿、四十二愿,到四十八愿。(3)不同的学者对本愿的归纳也不同,《大乘佛教思想论》解说为十八愿的,《望月佛教大辞典》七O八页上作二十条,静谷正雄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O五页作二十一条,所以印顺法师认为实际上并没有确定的数目,木村氏的以六为基数的发展说只不过是假想而已。(4)以下将综合《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及《阿佛国经》对阿佛的本愿进行简单的介绍。
阿佛在因地发愿可分为三段,首先,比丘在大目如来前立愿:于一切人不起嗔恚,不起二乘意,不念五盖,不念十不善行。从此,这位比丘被称为阿菩萨。从不嗔恚得名,这是最根本的誓愿。接著,菩萨发自行愿,共有十二条:一、所修行业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一一语言皆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三、生生世世出家。四、出家必行十二头陀法:著粪扫衣、持三衣、乞食、不作余食、一坐食、节量食、住阿兰若处、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所而坐、常坐不卧。五、成就无碍辩才说诸妙法。六、住三威仪:或立或坐或经行。七、不于众生犯根本罪,不作妄语及余世俗愦闹之言,不起摧伏他论相应之心。八、与妇人说法时,起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不取彼相及露齿而笑。九、于说法时不顾指轻躁,见余菩萨必生大师之想。十、不坐听法及礼外道沙门婆罗门。十一、行财施法施时,不生分别心。十二、见诸罪人将被刑罚,必舍身命而救护。第三、佛国清净愿,共有三条:一、因地修行时不说四众过失,成佛时,中广大清净,诸声闻众悉无过失。二、因地修行时梦中无欲想而泄,成佛时,国中出家菩萨于梦间亦无漏泄。三、国中女人无余土女人之过失(诸恶露不净)。(5)菩萨经发愿、授记、修行,等到成佛时,佛的种种严净,经上都说是阿如来的本愿力,但明确说到佛国清净的,只是末后所立的三愿。从经典看来,菩萨所立的佛国清净愿,在《阿佛国经》并没有预存多少愿数的意思。在净土愿流行后,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有整理为多少愿的。
3、阿弥陀佛的本愿
本愿思想在阿弥陀佛净土思想达到具体成熟的阶段,在经典内集成一定数目的本愿,由于本愿所揭示的是净土信徒所特别重视的内容,才会编入为数有限的本愿条目里,所以透过本愿的研究,很容易了解此净土之重心。
关于阿弥陀佛的本愿,一般信徒所熟悉的是《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四十八愿,不过在其他异译本并不一定相同。现存的《无量寿经》共有七部,汉译五部,藏文一部,梵文一部,其本愿数如下:
一、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十四愿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十四愿
三、无量寿经 四十八愿
四、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四十八愿
五、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十六愿
六、梵文无量寿经 四十六愿
七、藏文无量寿经 四十九愿
在这七部经典中《阿弥陀三耶三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通称《大阿弥陀经》)和《无量清净觉经》显示出初期的形态,《无量寿经》、《无量寿如来会》以及梵文本、藏译本则显示出由此发展出来的后期形态,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似乎倾向独自发展。印顺法师认为是由二十四愿发展到四十八愿,从四十八愿再演进到三十六愿本。(6)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无量寿经》的原始形态所说的,而是从最初的二十四愿,逐渐补成四十八愿。但是《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最为大众熟悉,《无量寿如来会》的四十八愿的顺序与《无量寿经》完全相同,内容则大致一样;《无量清净平等觉》的二十四愿则大约跟《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前半部相同,唯顺序小有参差;梵文本的四十六愿及藏译本的四十九愿,此二者与《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的数量接近,内容亦颇类似。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内容,大致可以《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的三十六愿以及《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作代表。因为以二十四愿为最早的原始形态,所以下面将介绍《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作为阿弥陀佛的本愿,至于其他的愿因限于篇幅,故加以省略。
从《大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大阿弥陀经》说:
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7)
其实,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名闻,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人民称叹,所以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如下:
01、国中无有泥犁、禽兽、薜荔、蜎飞蠕动之类(无三恶道)。
02、国中无有女性,皆为男子;人民皆于七宝池中莲花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无数。
03、国土美妙广大,舍宅、被服、饮食,皆自然而有,犹如第六天。
04、阿弥陀佛名闻十方无数佛国,诸佛皆称扬阿弥陀佛之功德及国土善快;十方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莫不慈心欢喜,皆令来生阿弥陀佛。
05、十方众生(天人蜎飞蠕动之类)若前世作恶、闻阿弥陀佛名,欲来生阿弥陀佛者,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欲生阿弥陀佛,命终皆不堕三恶道,即生我国(阿弥陀佛)。
06、十方诸天人民,因我故益作善,布施、绕塔烧香、散花燃灯、悬杂缯彩、饭食沙门、起塔作寺,断爱欲,皆令来生我国作菩萨。
07、十方诸天人民,若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若作沙门不毁经戒,断爱欲,斋戒清净,一心念欲生我国,昼夜不断绝,临命终时,我即与诸菩萨阿罗汉,共飞行迎之,即来生我国,为阿惟越致菩萨,智慧勇猛。
08、国中菩萨欲生他方佛国,皆不复入三恶道,皆令得佛道。
09、国中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种类,犹如第六天。
10、国中菩萨阿罗汉皆同一心,所念所欲,预相知意。
11、国中菩萨阿罗汉皆无淫怒痴。
12、国中菩萨阿罗汉皆心相敬爱,终无相嫉憎者。
13、国中菩萨欲供养十方诸佛,皆令飞行即到;供养之物,自然在前;十方诸佛,悉供养已,日未中时,即飞行还国。
14、国中菩萨阿罗汉欲饭时,七宝钵自然出现,内有百味饭食,食已自去。
15、国中菩萨,身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16、国中诸菩萨阿罗汉,语者如三百钟声,说经行道皆如佛。
17、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18、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
19、令十方众生皆作辟支佛阿罗汉,禅坐一心,共欲计数,知我年寿,经几千亿万劫,亦不能知。
20、令十方众生皆作辟支佛阿罗汉,禅坐一心,亦不能计数我国中菩萨阿罗汉之数。
21、国中菩萨阿罗汉,寿命无央数劫。
22、国中菩萨阿罗汉自知前世亿万劫时宿命所作善恶,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皆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
23、国中菩萨阿罗汉,顶中皆有光明。
24、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绝胜诸佛,光照无央数天下,十方众生,见我光明,皆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8)
《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是早期形态,有些本愿的内容较庞杂。《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中,关于阿弥陀佛自身的共有三条,第十七愿是天眼天耳神足十倍胜于诸佛,第十八愿是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第二十四愿是顶中光明绝胜诸佛。这三条本愿显示了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胜过一切佛,唯我第一’,在《无量寿经》中全部删去,只保留了光明无量而删去‘绝胜诸佛’的字眼,《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可能这两愿过于特出,违反了前说的“诸佛威神同等耳”的佛佛平等原则,因此其他译本都把这两愿删去了。’(9)
《大阿弥陀经》的五、六、七愿相当于是三辈往生,其中提到闻阿弥陀佛名号之重要,但尚未以称念佛名为往生之因。闻阿弥陀佛名,已受到重视,如第四愿闻其名号皆令来生,第五愿前世作恶之人闻其名号亦可往生,显示其摄机极广。第三愿及第九愿提到极乐世界人民衣食自然而有,如第六天;人民面目端正悉同一色,如第六天人。这是一条线索,得以推知极乐世界是以天国为构想基础,是天国的净化,与弥勒净土、阿佛净土不同,后二者是人间的净化。‘如第六天’之类的述在其他异译本的本愿中,不再出现,可能是后来发展中,弘扬者意识到阿弥陀佛是以无数佛国为参考物件,而成就最完美之佛土,已经远超越以天国为参考物件,便删去了。然而极乐世界的蓝本与第六天确实有类似之处;第六天是欲界的最上一层,因可任意享乐他人所化的欲境,故名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胜过一切诸天的物质享受,所以经典中会以第六天为比较物件,以说明极乐世界的优胜。
4、药师佛的本愿
在净土本愿中,以药师佛的本愿出现最迟,所以受各种净土本愿影响较大。药师佛的本愿除了注重净土以外,并且重视现世利益,这与前三大净土本愿是十分不同的。在《药师本愿经》的译本中,一般以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与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影响最大,但玄奘的译本只有一个药师佛,而义净的译本中详述七佛药师的本愿。藏译的《药师经》也有两种,分别与玄奘、义净译本相对应。(10)在七佛本愿中,虽然另外六位如来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本愿最为殊胜。所以,我们介绍药师佛的十二本愿,主要以玄奘的译本为主。(12)十二本愿如下:
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3、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于我法中修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菩提。
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在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有关净土的本愿很少,比较明显的只有第一、二愿,其他的大部分是关于闻名的现世利益。在闻名利益中,有往生净土、上生天国、还生人间等等利益,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
若有四众……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或生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12)
有愿生西方弥陀净土者,由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功德,反而能往生西方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是很深的。同样,由闻名号的功德,则能生天或在人间作富贵者,这在其他净土思想是很少见的,所以反映了人间摄化与往生净土并重的倾向。若从方位来说,东方喻生,药师如来愿愿不离当下,愿愿不离现生。这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提倡药师法门是十分有现代意义的。
本愿是净土建设的方针与图样,诸佛依此成就净土、教化众生,依愿起行,依行得证。本愿思想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本愿亦越来越完整、丰富。
弥勒净土起源最早,在本愿方面维持著朴素面貌。弥勒菩萨的本愿是当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时候才下生人间成佛。在《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中,是与释迦牟尼佛对比的,释尊发愿在秽土成佛,而弥勒则发愿在净土成佛。由弥勒菩萨的本愿发了后世佛弟子积极建设人间净土的精神,人们希望藉著现实的努力,能早感弥勒下生。
阿佛的本愿是针对现实此土的佛教而发,本愿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根本誓愿、自行愿、佛国清净愿,将阿佛的因地修行与佛国内容全以本愿力所致的说法来述,但是表达得极为散漫,不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经过整理而条列出来。
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比阿佛国的三愿,不但内容充实,而更有独到的意境。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选择二百一十亿国土而结成的。虽然净佛国愿,都存有超胜秽土的意识根源,但在形式上,弥陀本愿,不是比对秽土而是比对其他净土的。要创建一理想的世界,为一切净土中最胜的。
药师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现实利益,药师琉璃净土虽是天国的净化,但是药师佛重在成就其名号功德,主要是以名号摄化众生,而并非以净土摄导众生。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并且在名号利益中,闻药师佛的名号亦可以往生弥陀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所以,药师佛的十二本愿,是由弥陀净土的重净土而回到人间,但是受弥陀净土与密教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其的独特性。
注释:
(1)《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31b。
(2)太虚大师《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159页。
(3)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421 - 424页,演培法师译,台北慧日讲堂,1978年。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14页。
(5)《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2b-753a。《大宝积经》卷19,《不动如来会》,《大正藏》卷11,102a-103a。
(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768-772页。
(7)《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0c-301a。
(8)《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1a-302b)。
(9)《净土三系之研究》,104页。
(10)《佛光大辞典》,第7册,6696页,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台湾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1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25a-b。
(12)《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6b 。
四、净土状况之比较
佛菩萨依本愿力去实践修行,从而实现了与本愿相对应的净土。因为每位教主在因地的本愿力不同,所以成就的净土也就不同了。从净土思想发展而言,印顺法师说:
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式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的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严,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宝贵相对应的。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佛世界说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1)
所以,净土一般可以分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两大类,弥勒菩萨由于现在居住在兜率内院,所以兜率净土是天国净土;而弥勒未来下生人间,则又是未来人间净土。阿佛净土重于现实人间的净化,则是人间净土。阿弥陀佛净土由于本愿力的最胜,所以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比弥勒净土与阿佛净土更为完善、更为完美。药师佛净土则继承弥陀净土的庄严,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1、弥勒净土
弥勒菩萨的净土可分为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与未来人间净土两部分,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兜率,梵名Tusita,又称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义译为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兜率天可分为内院、外院,内院为补处菩萨说法处,即兜率净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乐。因兜率天是欲界天,此天的天人仍有五欲,但因为一生补处菩萨在此说法,往生此天的弟子得以追随闻法修行,将来再与弥勒一同下生人间,故亦称为净土。所以,兜率天净土是暂时存在的净土,其时间范围乃是起自补处菩萨上生,终于菩萨下生。
兜率内院的状况,《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有详细的描绘,综括经中所说,兜率净土有四项特胜:一、凡往生兜率净土者,能立即面见弥勒菩萨,为其说法,其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如经中说:’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2)这是出生快、闻法也快。二、兜率净土相当于一座巨大而华丽的讲堂,净土中的活动,总的来说,唯有听法与闻法。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其余天女、乐器、树声、水声……各种声音皆在演说妙法。三、往生兜率天者,都将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重心在于人间净土;发愿往生兜率,只是亲近弥勒菩萨,将来随同弥勒下生,净化人间。印顺法师说:’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3)四、兜率净土虽有无量无数的天女,但由于往生者皆系莲花化生,应无男女淫欲之事,且依前所述,兜率净土乃以闻法为主,似无暇顾及。不过依弥勒菩萨示现之风格‘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及经文中‘不厌生死乐生天者’之意思,(4)显示兜率净土于男女之事并未严格看待,似有兼收并蓄之喻意。另外,兜率天之本意为知足天,即兜率天人于五欲不致放纵过患,且天人之行微细,如《长阿含经·忉利天品》说:‘兜率天执手成阴阳’,(5)兜率天为凡圣同居土,所以欲望之有无,是个人的修行问题。
未来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下生我们这个世界而成佛度众生,《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说:
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此赡部洲,其地宽广,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村邑城廓,鸡鸣相接。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彼时诸人,身虽胜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热饥渴;三者,贪淫老病。有转轮王,名曰饷佉,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极大海际,地平如掌,无有比(坎?)坑砂砾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时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号具足。……为有情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为诸人天正开梵行,令广修学。(6)
轮王是以五戒、十善的德化来化导人民,使世间过著长寿、繁荣、欢乐、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重轮王政治,在这样的时代,又有佛出世,用出世的正法来化导人间。理想的政治,与完善的宗教并存,这是现实人间最理想不过了!竺法护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详细地介绍了未来人间净土的庄严及其殊胜。在这德化的大同世界里,什么都好,只有‘寒热,大小便,淫欲,饮食,老’的缺陷。转轮圣王是世间正法的象征,而转轮圣王至弥勒佛前出家学道,经中说: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义理深远。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7)
这代表了世间正法与出世正法的结合,这是弥勒系净土思想最有现实意义的重点。这是佛教初期,从现实人间的、佛法的立场,表现出人间净土的理想。
2、阿佛净土
阿佛是在此世界之东方,过千佛,是现在存在的他方净土。《阿佛国经》对阿净土的庄严进行详细地描述,以下将综合为几点进行述。
从佛法修道上来说,净土是理想的修道埸所,在净土中修道者一定能达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佛弟子崇仰净土的真正理由。阿佛土虽是他方净土,但仍旧保持著人间佛教的特色。阿佛相容声闻与菩萨,声闻弟子非常容易证得罗汉果。阿菩萨发成佛的大愿时,是比丘,并誓愿‘世世出家’,行头陀行。在阿佛净土中,《不动如来会》说:‘在家者少,出家者多’;(8)这是推重出家的净土。阿佛国中的出家菩萨,是不住精舍的。如经中说:‘诸菩萨摩诃萨,在家者止高楼上。出家为道者,不在舍止。’(9)这正是树下坐(露地坐)──头陀的生活形态。理想的出家菩萨,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过著集体生活,而是阿兰若处,头陀行的比丘。阿净土中的声闻弟子,汉译本说:
1、众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诸弟子不贪饮食、衣钵、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为诸弟子授(制)戒──其无有恶者故。
4、无有受戒事──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
5、诸弟子不乐共住,但行诸善。(10)
阿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独住修行。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著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出来,留下多少争执的记录。不满此土的律仪行,所以理想净土的出家者,是没有制戒的、受戒的,聚会时没有怨仇,过著独往独来、自由的修道生涯。印顺法师说:
阿佛国的菩萨与声闻弟子,与“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的持修者,是一致的。在现实人间,有少数的阿兰若远离行者,以释尊出家时代的生活(四清净),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为理想,而表现于阿佛的妙喜世界里。(11)
阿佛虽说相容声闻,却更加推崇菩萨,菩萨一往生阿佛就得阿惟越致,而且承佛威神之力,到十方佛听经闻法,解意后才复还阿佛,这一点跟极乐世界的风格大不相同。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中,特别重视极乐世界的菩萨可以承佛威神到十方佛去供养诸佛,这与阿佛的菩萨到十方佛所游学,差别是很大的,这体现了两大净土重‘信’与重‘智’的不同风格。
阿佛净土在社会方面是没有政治形态的,如说:‘如郁单曰天下人民无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无有王,但有阿如来天中天法王。’(12)超越政治组织,没有国王,在传说上,受到北拘卢洲自然生活的影响。这其中也有现实的原因在内,因为自从阿育王之后,印度的政局混乱已极,特别是在大乘勃兴的北方。希腊、波斯、赊迦人,不同民族先后入侵印度。‘三恶王’入侵,使民生困苦,佛教也受到伤害。由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于是北洲式的原始生活,表现于阿佛国中的,就是没有国王。社会困苦与混乱的原因,主要是生活艰苦与掠夺。在阿佛净土中,没有‘治生者’,‘贩卖往来者’,衣食都是精美而现成的,享受与天人一样,同时因为佛出人间,所以人间比天上更好(13)。住处,是七宝所成的精舍;床与卧具,女人所用的珠玑璎珞,都自然而有,满足了人类的一切需要。一方面,女人没有女人的过失、不净与生的苦痛。大家都‘不著爱欲淫’,连音乐也没有淫声,这就自然消除了男女间的纠纷与苦恼。在净土中,没有一切疾病;没有恶色(也就是没有种族差别),没有丑陋,没有拘闭牢狱的事,也没有外道的异端邪说。这些都是承袭弥勒未来人间净土,并且比未来人间净土更加殊胜,如未来人间净土在生理疾病上唯有三病,阿佛却没有三病;前者有转轮圣王,后者便只有法王,没有国王。这些庄严不是用来享受的,而表明了阿佛是一个纯粹学道修行的佛土。
3、西方极乐净土
《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14)阿弥陀净土是在我们世界以西,非常遥远的地方,是现在他方的净土。阿弥陀净土不是比对秽土而愿成净土,是比对净土而要求一更理想的地方。净土经典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作了详细的介绍,它是法藏比丘抉择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经过五劫的思维而建成。一切庄严可以分依正二种庄严,依报庄严即是器世间清净,正报庄严即是众生世间清净。根据经中所载,正报庄严的情状有: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不堕恶道、莲花化生、乐如漏尽、无不善名、道心不退、智慧辩才、得无生忍、威力自在、声闻菩萨无数、补处甚多;依报庄严的情状有:国土平坦、七宝为地、气候温和、罗网悬空、六时雨花、宝花充满、化佛说法、佛道埸树、宝树发音、万物严丽、无三恶道、宫殿庄严、国土清净、浴池香洁、池水随意、香气普熏、饭食精洁、法服随念、化鸟演法。(15)
阿弥陀佛建立的极乐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比阿佛的妙喜世界更进步、更理想。社会上,重男轻女,于是佛教女性厌恶女身的情绪很深,有转女成男的信仰;在阿佛净土中女人已经没有女人的痛苦,但到阿弥陀净土进而为(色界天式的)的纯男无女的净土。阿佛的魔虽然不害人,可是极乐世界则连魔也没有了;阿佛只说阿成佛时,即使没有天眼的也能见到佛的光明,而极乐世界的人民则有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等五神通;阿净土没有三恶道,但是美丽的禽鸟能增添净土的情趣,小本《阿弥陀经》说:‘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16)阿佛的人民仍由女人孕育生,极乐世界的人民则在莲花化生,清净无比。总之,阿佛具有的优点,极乐世界全有并且更殊胜。
阿净土与阿弥陀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的二大流:阿净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的究竟圆满;阿佛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所以印顺法师说:
东西二方所表现的净土虽有不同,然从全体佛法说:阿译为不动,表慈悲不嗔,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的大愿大行,如《华严经》所说的十大愿行,庄严佛果功德;一切是无量不可思议。无量──无量寿、无量光,著重佛的果德。(17)
所以,这一东一西的净土,是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理智的彻悟与事相的圆满,是大乘行者不可缺一的。然而,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佛教终于走向了偏锋,专重果德的仰信,这是净土思想的一大损失。当然,众生根机的下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4、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净土是他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18)所以,琉璃净土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东方。关于药师琉璃净土的庄严,经中描述的很少,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说:’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19)药师净土出现在弥陀净土之后,当时弥陀净土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介绍药师净土的庄严只需要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例,同样都没有女人与三恶道。
药师净土位于东方,东方是太阳生起的地方,表生──以生度众生,所以中国人便有一种特殊的意识,东方代表生机,药师净土便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其实,药师法门是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相对东方,西方极乐世界位于西方,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死──以死度众生。弥陀法门重在接引众生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进而得到究竟解脱。印顺法师说:‘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学死。’(20)药师净土的出现意在推崇西方净土的同时,而强调现世的关怀,这也是对弥陀净土的补充发展。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简单了解,我们可以对净土思想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弥勒的兜率天净土、阿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都是现前存在的净土。未来人间净土,则在弥勒下生人间时成立,兜率天净土就暂时结束。未来人间净土、阿净土,都是人间实现的净土,是针对我们身处的世间而予以净化;在理想程度上,阿佛净土是更进一步。兜率天净土是属于天上的净土,阿弥陀佛净土与药师佛净土则是天上净土的高度净化,阿弥陀佛净土更进而标榜为诸佛净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