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编 心性论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33
  第三编 心性论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印度佛教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是与佛教缘起论、业报论、解脱论紧密相连的。佛教哲学的基学说缘起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按缘起方式而生的。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十二因缘」说阐述了构成众生生存的十二个条件,如其中的「无明」和「识」就属于心的范畴,也就是把心识归结为缘起论的重要因素。佛教还认为,众生的心常为烦恼所染污,这就会导致恶行,带来恶报,人生的痛苦也就不得解脱。同时,众生要获得善报,得到解脱,也离不开心,要开发心的清净性,经过修持,以成就正果。这就是说,众生的轮回流转和成就正果的因果关系,都离不开众生的心,都围绕着心的活动而展开。众生的心性有染净之别〔注释:印度佛教以染净论为心性,中国儒家等以善恶论心性。染,染污,染着(执着),充塞着烦恼;净,清净,不执着,远离烦恼。烦恼是身心的苦恼与混乱,基本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也称作惑。惑、染与恶相通,净与善相通。染净包含了善恶,而善恶的道德色彩则较染净鲜明。〕,染性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净性是成就正果的根据。心性问题是印度佛教论证众生修持由凡转圣的重大问题。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佛教的心性论出现了多种观点,众多歧义,表现了心性思想演变的阶段性。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一节 三法无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宣隆大师传 21、道智(Magga Ñāṇa)如何根除潜伏的烦恼(开示)[栏目:宣隆古创迦韦大师·宣隆大师传]
 Chod – The Introduction & A Few Practices[栏目:Thrangu Rinpoche]
 甚么是佛学[栏目:太虚法师]
 佛学基础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节 唯识宗[栏目:佛学基础]
 寻找不精进的原因[栏目:达真堪布]
 08-044学习拥抱愤怒[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定业经过忏悔之后,还会不会承受果报?[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素王的精神永存——就厦门禅修活动谈印顺导师对我的影响[栏目:王雷泉教授]
 如何供养三宝[栏目:真圆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