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I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22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故而四圣谛亦复如是,它可以使圣弟子“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净,与无间等,俱三结断”。

  397经(佉提罗经):叙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佉(音‘区’)提罗”是一种树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洋槐树”,其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因而过去人喜欢用这种树来制作扁担。洋槐树的叶子很小,比一元的硬币稍大一点。那么,佛陀用“佉提罗”来比喻什么呢?

  佛陀说:“当作如是说:我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无是处故。”在这里,佛陀所讲的是有关四谛的修行次第。前三谛(苦、集、灭)与后面的道谛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对于前三谛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现观,那么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会不甚了了。如果哪个人想跳过前三谛,而直接到达第四谛的话,则是不可能的。这个义理与中国的禅宗所主张的“顿悟成佛”不太一样,因为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为了说明四谛的修行次第,佛陀作了一个比方:“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罗叶,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无有是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树的叶子太小了,即便是将很多树叶集合起来去盛水,也同样无法盛得住水。但是如果使用那些宽大的树叶去盛水,往往一片树叶就足够了,比如用“纯昙摩叶(莲叶)、摩楼迦(大叶蔓藤)”之类的宽大枝叶,“合集成水者持行者,此则善说”。用小树叶去盛水,没走几步水便漏得一干二净;若用诸如大荷叶去盛水,估计一次盛个2升水都没问题。这里将前三谛比喻成槐树叶,而将第四谛比喻成荷叶。当然,佛陀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此譬喻的根本用意在于修行要讲次第,还是要从最基本修行步骤开始,不能好高骛远。因此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个“人成”非常重要,人都没做好,又拿什么资粮去成就佛道呢?中国人喜欢浪漫幻想,不喜欢脚踏实地务实求证,这是中国人的国民共性。因此中国的佛教经典作家们不喜欢修习四谛十二因缘,而喜欢讲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如果把握得不好,“众生”没度成,反而把自己也度成彻头彻尾的“众生”了(道心退堕与众生为俦)。由此可见,四谛法门对于修行者来说,是多么的要紧!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是此理。(8月18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J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H 393经(善男子经):本经所阐述的是出家比丘(善男子)应懂得出家的真正目标。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F 855~858经(难提经):在此四经之中..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A 一、林经(上、下)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B 1106经:本经叙述天帝释种种异名的因由..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L 1240经:本经以波斯匿王之念,而叙述..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B 二、福田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一)~G 887经至889经三经主要叙述何为“信..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D 第419、420经(疑经):此二经阐述深..
 漫说《长阿含》(卷十三)~C 师徒二人被度化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N 1307经:本经赞誉修习八正道所成就的..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四)~A 940经以草木为喻,941经为土丸粒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升学[栏目: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让心安静[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十二章 南岳怀让 说似一物即不中[栏目:禅门开悟诗200首]
 对育良、培德学生开示[栏目:宣化上人]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端正的真义[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虚空藏菩萨信仰[栏目:虚空藏菩萨专题·文集]
 深水无声,才是处世之道[栏目:看开]
 03-052心灵甘露(喜乐泉源)[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3年]
 相应152经 彼-我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