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十五)~I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53

  396经(圣弟子经):本经叙述圣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报。“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故而四圣谛亦复如是,它可以使圣弟子“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净,与无间等,俱三结断”。

  397经(佉提罗经):叙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

  “佉(音‘区’)提罗”是一种树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洋槐树”,其材质坚硬,有弹性,纹理直,易加工,耐腐蚀,因而过去人喜欢用这种树来制作扁担。洋槐树的叶子很小,比一元的硬币稍大一点。那么,佛陀用“佉提罗”来比喻什么呢?

  佛陀说:“当作如是说:我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无是处故。”在这里,佛陀所讲的是有关四谛的修行次第。前三谛(苦、集、灭)与后面的道谛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对于前三谛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现观,那么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会不甚了了。如果哪个人想跳过前三谛,而直接到达第四谛的话,则是不可能的。这个义理与中国的禅宗所主张的“顿悟成佛”不太一样,因为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为了说明四谛的修行次第,佛陀作了一个比方:“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罗叶,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无有是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树的叶子太小了,即便是将很多树叶集合起来去盛水,也同样无法盛得住水。但是如果使用那些宽大的树叶去盛水,往往一片树叶就足够了,比如用“纯昙摩叶(莲叶)、摩楼迦(大叶蔓藤)”之类的宽大枝叶,“合集成水者持行者,此则善说”。用小树叶去盛水,没走几步水便漏得一干二净;若用诸如大荷叶去盛水,估计一次盛个2升水都没问题。这里将前三谛比喻成槐树叶,而将第四谛比喻成荷叶。当然,佛陀并无厚此薄彼之意,此譬喻的根本用意在于修行要讲次第,还是要从最基本修行步骤开始,不能好高骛远。因此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个“人成”非常重要,人都没做好,又拿什么资粮去成就佛道呢?中国人喜欢浪漫幻想,不喜欢脚踏实地务实求证,这是中国人的国民共性。因此中国的佛教经典作家们不喜欢修习四谛十二因缘,而喜欢讲六度万行广度众生。如果把握得不好,“众生”没度成,反而把自己也度成彻头彻尾的“众生”了(道心退堕与众生为俦)。由此可见,四谛法门对于修行者来说,是多么的要紧!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是此理。(8月18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J 第398经(因陀罗柱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十五)~H 393经(善男子经):本经所阐述的是出家比丘(善男子)应懂得出家的真正目标。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B 1179经:本经叙述毗梨耶婆罗门为寻失..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五)~C 三、算数目犍连经
 漫说《杂阿含》(卷一)~C 第3经~第14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G 七、沙门二十亿经
 漫说《杂阿含》(卷九)~F 236经(清净乞食住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E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五)~A 一、苦阴经(上)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J 1141经:本经即佛陀劝迦叶穿“坏色轻..
 漫说《长阿含》(卷一)~A 一、大本经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C 优婆离经(四)(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诚心忏,丑变妙——整容从心开始[栏目:卢志丹居士]
 佛是念了,功夫不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二]
 九乘佛法之巅——大圆满法门[栏目:郭元兴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