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10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佛教言「性」,多系体的意思,提本来具有的无所谓变化的实体、本质。如「法性」为事物的实体、本质,「心性」为心的实体、本性。「性」通常与「相」(形相)相对,有时性与相也可以互用,如「诸法实相」,即诸法实性。所谓性通常有三种意义:一是不变不改的性质,也就是本来具有、不依因缘而起的自存本性;二是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性分」;三是指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此外,佛典中所讲的性,有时是指德的意思。如善、恶和无记三性的性字就是德的意思,即指德性而言。性还指男女的爱欲。佛教认为这是妨碍修持的行为,所以出家信徒有「淫戒」之制,在家信徒有「不邪淫戒」的规定。我们这里所讲的性,是佛教通常所指的「体」的意义。上面提到,在佛教哲学中,心与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讲的性主要是指心的性,心的本性、本质。在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看来,众生的本性是生命真正的主体,是众生的真正自我。心性既离不开众生而存在,又被视为独立的绝对的实体;心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又是人之成佛的真因。下面我们以众生的本性为中心来展开论述性范畴。
心性与法性。
  性,作为万物的自体本性,首先是指法性而言,如前所述,法性是指事物恒常不变的本质。心性是众生心的本性,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法性的一种。心性虽以法性为基础,但又有所不同:法性是万物的本性、本原,心性是众生的本性、本体,也就是成佛的真因(佛性)。佛教着重论述的是心性,但也时常论及法性,有的佛教学者还以心性代法性。
凡性与佛性。
  佛教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凡圣两大生类,他们的本性各有不同。凡,凡庸,指凡夫,佛教通常用来指六道轮回中尚未得佛法的有情众生。圣即圣者,指以佛为代表的得道者。凡性是指使众生之所以成为凡夫的本性。对于凡性的内涵规定,印度部派佛教内部说法不一,大乘瑜伽行派以烦恼、邪见而未证真理为凡性,认为只有永断烦恼、邪见才可成为圣者。佛性有两种意义,一是指佛陀的本性,二是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质地、原因、种子,在这层意义上,佛性被视同孕育如来(佛)的胎藏,所以也称「如来藏」。佛性、如来藏还被视为遍于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本原,又具有本体论和本原论的意义。中国佛教诸宗派曾就佛性的内涵与分类问题所进行的论辩,构成了心性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北本《涅槃经》卷7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盖而不显,如若断除烦恼即显佛性。天台宗人还根据北本《涅槃经》卷28所说,谓一切众生无不具有三因佛性〔注释:详见本书第十二章第二节。〕:正因佛性——事物实相的理体;了因佛性——照了的智慧;缘因佛性——功德善根,内外的条件。与此相关,中国佛教主流派十分重视「凡圣一如」即「佛凡一体」的观念,认为凡圣的本性、生命的本质并无区别,仅由于意识活动的迷悟而有不同罢了。此外,中国唯识宗则主二佛性说〔注释:详见本书第十四章第二节。〕,一是以众生所依的理体为理佛性;二是以众生第八识中的无漏种子为行佛性,此佛性有的众生具有,有的众生则无,不具者永不成佛。
性净与性觉。
  佛教对于众生的心性有净、觉二说,印度佛教倾向于性净说,中国佛教则倾向于性觉说。心性本净,是指人的心体本来是寂静、寂灭的,后起的烦恼虽能覆蔽心性,但不是心的本性。性净通常又分为两种:一是心性原本寂静,没有杂染;二是经过努修持,远离一切烦恼而得寂静。性净说始于早期佛教,然而大力倡说的是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后来成为在乘佛教佛性说与如来藏说的源头。心性本觉,是指人的心体本来智慧光明、真实觉知,没有迷惑妄念。此说,《大乘起信论》有系统的阐述。性净相对于烦恼而言,觉性则相对于愚痴而言,且直接与觉悟成佛相联系,由性净说到性觉说,带来了在成佛问题上一系列重大的新说。
性善与性恶。
  也作性净与性染。这是佛教对心性所作的又一道德价值判断。佛教认为扰乱身心不得安宁的烦恼是恶,求得解脱,就应当断尽烦恼,证得菩提。烦恼与菩提是众生内心的一大矛盾。中国佛教多数派别持众生性善说,而天台宗人则主张众生和佛同具善恶,善恶是天然的性德,佛也不断性恶,一阐提也不断性善,天台宗人还把善恶各分为两类,性善修善和性恶修恶,性善性恶指众生固有的本性,修善修恶是后天思想行为的善恶。性恶说成为此宗的重要思想特色。
性有与性无。
  性,指佛性。性有,指有佛性。性无,即无佛性。这是关于佛性的范围问题,曾引起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内部的长期争论。争论的焦点:一是众生是否都有佛性?一般是持肯定立场的,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一部分人是没有佛性的。二是无情识的木石是否有也佛性?有的主张万物有性,有的则反对「无情有性」说。
性本有与性始有。
  这是关于佛性的形成问题,也是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教派内部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有说强调佛性是众生与生俱有,本来固有,常住不变的。始有说则认为佛性是众生经过修持而后有的,是后天修成而始有的。这种争论不仅直接涉及众生佛性的形成问题,而且也涉及对成佛原因、修持方法和成佛境界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歧。
性的体、相、用。
  佛教通常将性分为体与用两个方面,而《大乘起信论》对众生心性的内在结构与功能提出新说,认为众生自心包含三个方面:一本体(体),二所显现的状、功德与特征(相),三作用(用)。该书称此三者无限广大,故有体大、相大、用大的「三大」之说。〔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2卷,575页下~576页上。〕
性与情。
  情,指情绪、情感,是人与外界接触感于事物而生起的带有冲动性的心理反应,通常指七情。佛教对七情有多种解释,一般来说,多指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中包括欲,即指欲望,其实情与欲应是并立的两个概念。欲有四欲,五欲,或六欲之说。如五欲指「财、色、名、食、睡」,即金钱欲、性欲、名誉欲、饮食欲和睡眠欲。性与情是两大心理现象,是心性论的两个重要范畴。佛教认为,性是本性,是本来寂静或本来觉悟的。情是心因所感而起的表现,是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性与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佛教学者有的以已发为情,未发为性,认为情是性阻塞不通的心理表现,并不是性的本质流露。佛教认为,如何调节感情,统御情绪,控制欲望,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和心理平衡术,而且也是直接关系到修持成佛的大问题。佛教一般都主张减少欲望、节制情欲甚至彻底灭除情欲,强调拔断情根,闻道见性。
性与理。
  这是与上文所述的「心与理」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理,是指法性、本质而言。亦指合乎本性,顺通无阻,不为万物所累的真理、理性、理智。从心的本性来讲,性与理异同的问题是中国佛教各宗派讨论的大问题,也是儒学所探讨的大问题。竺道生早就提出众生见理与心性流露是一致的说法。中国佛教学者还以情与理分别为性的阻塞或顺通的两端,并称作天理与人情的对立、理与情构在成了心性中的深层矛盾。这些中国佛教学者也和儒家学者一样,强调「穷理尽性」〔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5页上。〕,主张以天理胜人情(欲)。
性具。
  性,指人的真实本性,具,具有、具足。前面所述天台宗的「心具三千」说和佛与众生同具善恶(「性具善恶」)说,即是「性具」思想。天台宗人认为,人心的本性圆满具足一切,包括因累、迷悟、善恶等等,彼此互不混淆,是为「性具」。所以此宗也认为,在修行中众生本性互具六凡四圣,既具有佛界的善法,也具有其它九界的恶法,佛与众生并无根本区别。
性起。
  性,指真实本性,指佛的本性。起,生起。华严宗人从佛果的境界说性起,认为在成佛境界上,一切事物都从性而起,也就是一切事物随顺佛的真实本性而显现,并顺应众生的条件、能力而起作用。又,众生心中本来具足悟的本性,而当下显现万象,也称性起。
  性具说和性起说分别是天台宗和华严宗的独特学说,着重讲的是心性的功能、作用,偏属于宇宙论、境界论和认识论的内容。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三节 合论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结语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格义」式哲..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六节 一心为宗..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二节 法相唯..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二节 「理」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三节 无住心体..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栏目:李向平教授]
 以一种超越的心态、超越的智慧去看一切[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体光老和尚 开示三十四[栏目:体光法师]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5.月有圆缺[栏目:善祥法师]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一)[栏目: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栏目:侯松蔚教授]
 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法门[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内心清净,幸福的活水源头[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