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5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李通玄(635-730)是与法藏同辈的华严学者。他长期在山西五台山一带弘扬华严学说,在智俨、法藏一系外,别树一帜。他提倡「自心为不动智」的心性学说,主张从自己身心中找佛。
  李通玄所讲的「自心」,指众生的无明,即愚昧无知,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的意识状态。「不动智」,指坚定的菩提智慧,即悟解无性妙理的智慧。「无性妙理有自在分别,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无性,即无自性。一切事物无性是佛教的妙理,通达无性可动之理,为不动智,成就此种智慧者为不动智佛。
  「自心为不动智」的命题,是着重阐扬众生无明与成佛智慧的关系。李通玄从无明无性和凡圣同具不动智两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两者是无差异的。他说:「无明本无性」〔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5页下。〕,无明本空,从体用两个方面看,无明虽表现为无知,但其体性是空寂的。无明既无自性,即与不动智相即。又说:「达悟心境,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注释:同上书,1012页中。〕真正了达自我的心境,一切无明也就成为大智慧。「智无成坏」,「智无故新」,但有「迷悟不同」。众生和佛同具不动智,「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一切凡圣身等共有之故。」〔注释:《新华严经论》卷8,《大正藏》第36卷,768页中。〕众生和佛心体清净不异,「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地荡然,性自无生,无碍、无证,即成正觉」〔注释:《新华严经论》卷32,《大正藏》第36卷,941页中。〕「佛心,众生心乃至于自心,三心无差别。」〔注释:《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1之上,《大正藏》第36卷,1014页下。〕三心的本质是统一的。李通玄认为,众生运用自心无明的体用观,观照不动智与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智慧,同一境界,就是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而且在发心时,当下即于十方世界现身成佛。〔注释:详见《新华严经论》卷31,《大正藏》第36卷,937页中、下。〕
  李通玄的「自心为不动智」说,侧重于追求成佛的实践,李氏把众生无明与佛智慧相沟通,与后来的澄观、宗密的本觉观念颇相近似,虽然彼此的论证和思路不同。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四节 真心即性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编 心性论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四节 真心即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六课(三)三乘教法调伏烦恼的方便[栏目:圣者言教]
 天人之苦[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栏目: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阿姨 An Auntie[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如何看待给阴间烧纸钱问题?[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寺[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福德日记7月29日─以美德庄严自己[栏目:福德日记]
 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三)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的?[栏目:常福法师]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淫(七)[栏目:锺茂森博士]
 禅修手册 四念处的实修[栏目:禅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