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21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
  「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是说,众生的「自家宝藏」——心本身就是佛心,就是道,就是佛。马祖道一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之上,又从表遮两方面来说明众生心与佛心无异的思想。马祖说: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躬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这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诸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6页上。〕
  马祖弟子大珠慧海各马祖请教禅法,马祖给以当头一棒,说: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注释:《大珠慧海禅师》,《五灯会元》卷3,上册,1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答道:
  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发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注释:《大珠慧海禅师》,《五灯会元》卷3,上册,1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后来黄檗希运也发挥说:
  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6页中。〕
  大珠慧海曾对「即心是佛」的「那个是佛」作过解说。史载「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无对。师(慧海)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页上。〕在大珠慧海看来,众生如果觉悟了自己的心体,即都是佛,如果觉悟不到,即无一处是佛。他强调「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注释:同上书,248页上。〕自心是佛,离心和执心都是错误的。「离心」无从成佛,「执心是佛」则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解脱。赵州从谂也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注释:净慧重编:《赵州禅师语录》卷中〔209〕,42页,河北省佛教协会,1993。〕上引几位禅师的话值得注意者有三;一是强调达摩祖师传的是「心法」,要求在「心」上开悟。二是认为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这也就是「即心即佛」。「即心」,此心,当前的现实心;「即佛」,不离佛心,即是佛心。三是由众生现实心就是佛心,进而要求「求法者,应无所求」,也就是黄檗希运更明确地指出的直指本心,不假修行。虽然马祖是继承慧能以来的自心有佛、自心是佛的思想,但是马祖以前禅师多是强调众生本有的真心是佛,真心是心的本质,现实的心因受污染呈现为妄心状态,须待妄心排除才是佛。马祖不同,他讲的「即心」的心是指平常心,而「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众生的现实的整个的心即是佛道,即是佛心,也即是佛。
  后来马祖又倡导「非心非佛」,他说: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上册,4、5页。〕
  「非心非佛」的两个「非」字都是否定的意思,这是对即心即佛的否定。心和佛的观念都要否定,其目的是为了破除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着,强调不能执着此心即是佛的观念,有这种观念,就会将心觅心,将佛觅佛,也就要陷入知解的窠臼,心被束缚而不得解脱。非心非佛是超脱即心即佛的观念,也即当下直取佛心的一种更高的解脱境界。
  那么,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作全面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不同的开导方法和禅修境界。从上述引文来看,马祖讲「即心是佛」是「为止小儿啼」,也就是为了防止禅修者向外追求,把人们引向自心开悟,而一旦禅修者停止向外追求,就应当讲「非心非佛」,连心、佛也不能执着了。由此可见,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根据不同参修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开导方法,也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道一弟子伊阙伏牛山自在禅师也说:「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注释:《景德传灯录》卷7,《大正藏》第51卷,253页中。〕这是说,针对那种不明白自心本来圆满具足佛性,而一味向外追求,即对无病求病的人讲即心即佛;针对已了解自心本来已圆满具足佛性,不再向外追求,即对已药病对治的人讲非心非佛。自在禅师也是讲的两种方法和两种境界。
  (2)表诠遮诠,相容互补。这可以大梅法常禅师(752-839)的有趣故事来说明。法常因听马祖道一说的「即心即佛」一句话,当即大悟,于是就到浙江余姚南七十里大梅山居住。道一想考验他的领悟程度,就派人去见法常:
  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注释:《景德传灯录》卷7,《大正藏》第51卷,254页下。〕
  这段话,从文字上看,是法常坚持「即心即佛」说,马祖又给予认可;从实质上看,是马祖肯定法常已不生「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的分别心,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不片面固执,动辄滞碍,心已自由自在,坚持当下直取佛心,一门深入而透彻佛道。这里,也透露出马祖和法常师徒的共同看法: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是关于众生心性和佛性关系的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表诠和遮诠。表诠是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以显示事物的属性和意义;遮诠是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以排除事物本不具有的属性和意义。在马祖师徒看来,即心即佛是表诠,非心非佛是遮诠,这是从表遮两上方面说明众生心性与佛性是无差异的思想,在当下直指佛心上得以会通。两个命题作为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相通兼容,共存互补,并不是互不相容,绝对排斥的。这也就是上引马祖说的:「一切法皆是心法,……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上。〕表诠遮诠都是自心的妙用,关键是要真正懂得、把握和体悟自家的平常心。关于这一层意义,也得到佛教以外学者的响应。元代道士牧常晁所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4有云:「或曰:『佛教有曰即心即佛,又曰非心非佛,其言得无反耶?』答云:『即心即佛是得鱼得兔也;非心非佛是忘筌忘蹄也。』」〔注释:《正统道藏》第40册,31913页,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以下凡引《正统道藏》均同此版本。〕表诠与遮诠,肯定与否定,是相反相成的。
  (3)超越语言,体会大道。上引马祖在回答「如何是佛」问题时的四种不同说法,依次是「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不是物」→「体会大道」。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启导禅僧深入禅悟过程,表明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都是非究竟的,不仅是执着即心即佛,而且连执着非心非佛同样是一种系缚,不是真正解脱。真正解脱就是要体会大道。这也就是「平常心是道」或「触类是道」的内在而深刻的真谛。马祖弟子百丈怀海也强调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若说文字,皆是诽谤」〔注释:《古尊宿语录》卷1上册,18页。〕他认为「即心即佛」是「不遮语」,「非心非佛」是「遮语」,若执着前者就属「自然外道」,执着后者就属「空见外道」,因此都需要「割断」,只有纵任心性,才能体会大道,达到佛境。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四节 性具善恶..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南北朝..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一节 「心」范..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三..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四节 自心是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台世界 中级佛学 第九课 六波罗蜜(二)[栏目:基本佛学]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栏目:佛教与文学]
 维摩诘经之凈土观[栏目:东初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