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念,使浮躁远离 四、戒定慧成就解脱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74

四、戒定慧成就解脱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物质条件日益改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娱乐方式应有尽有,抑郁症却不断增多。而从环境来说,看看这些年频频发生的各种灾难,就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恶化多么严重的程度。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的心理问题,源于人类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们的内心混乱,所以就会有混乱的生活观念;因为我们的观念混乱,所以就会有混乱的生活方式。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做“某某控”,而这个“某某”,可以是娱乐,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则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以及伴随这些产品而来的种种功能,或者说,是种种诱惑。面对这些无所不在的诱惑,我们是无力自主的,只能被它们牵引着,不断追随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们只知道新一点,更新一点;潮一点,更潮一点。却不曾看到,这种追逐使我们的心变得多么混沌,多么盲目。
   人类如果不建立一种智慧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心态,也不可能改变生态环境的。佛教所说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简化生活,进而达到简化内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负面情绪就是其中的垃圾。我们的生活越复杂,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带来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总是在东攀缘,西攀缘,片刻不得停息。这就会使内心的垃圾不断搅动起来,翻滚起来。通过专注一个所缘,其它念头就不再有机会活动。当心渐渐平息,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内心都有认识自己的功能,都有觉知心念活动的功能。
   所以在禅修过程中,需要有止有观。这个止,就是使心持续地安住在一个对象上,以此培养心的专注力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修观。就像一潭水,当杂质沉淀下来,它就恢复了原有的清澈,恢复了原有的照物功能。这时再往里边扔一根草,扔一块石头,就会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会去追逐这根草,追逐这块石头。
   当内在的观照力产生,我们才有能力看清内心的一切活动,在念头生起的每个当下都清清楚楚。因为清楚,就不会盲从,不会随转。当我们对念头和情绪保持距离,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实上,这种力量是我们内心本来具备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们自己去走,每一个障碍都要靠我们自己去跨越,没有谁可以代替,没有谁可以包办。但仅仅靠自己还不够,因为心灵世界错综复杂,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随时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识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念,使浮躁远离 五、从内观到禅宗
下一篇:正念,使浮躁远离 三、贪嗔痴制造问题
 心灵环保
 写在《金刚经专集》前
 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
 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
 《道次第》修学漫谈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学佛释疑篇(上集)
 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普贤行愿品》合刊编后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几种不孝之民习气(心顺)[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太虚大师的特征——新与实[栏目:仁俊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四十二卷)[栏目:净空法师]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一、次第修学[栏目:学诚法师]
 轮回是要我们学会负责任![栏目:法忍法师]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寒山诗的思想内容浅析(远尘)[栏目:佛教与教育]
 六祖坛经 第三四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栏目:圣轮法师]
 禅修手册 十戒之效益与免难[栏目:禅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