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二0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4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三二0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摩侯罗伽王长行,第七句:
 
  【师子臆摩侯罗伽王,得勇猛力为一切众生救护主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节注解得比较多。为一切众生作救主,『救护主』就是救主,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也是最令人敬佩、伟大的事业。当然他必须具足智慧德能,所以头一个是讲『得勇猛力』,他才能够做得到,才能够实现他的愿望。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见理决断,闻深不怖,闻浅不疑,闻非深非浅,意而有勇,八风不倾,为勇猛力」,这是注解菩萨的德能。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疑惑一大堆,到我这边来提出问题的,像常常写这些单子来问的,疑惑一大堆。我听到的,收到大家传来的讯息,许许多多造谣生事的,如果我们有智慧,听到了,见到了,就不会去理会它。
 
  这边说有一个居士,这是在东北湄河口市,有一个居士讲演净土法门,流通很多录音带,说是他得到老和尚三封信印证许可。没这个话,我不认识这个人,也从来没有跟他通过信,他也没有写信给我,可能写信给我,因为我都不看信,我也不知道什么人写信给我,更不可能我回他的信。像这种造谣生事,在全世界许许多多地区都有,学佛的同学要有智慧、要有能力辨别,决不为他所动摇。现在的社会,提倡民主自由开放,所以谁也不能够干涉谁。至于像这样做仿冒的,这个世界太流行了,哪一种东西都有仿冒。我们被人家仿冒,也是人家瞧得起才仿冒,瞧不起他就不仿冒了。所以我们必须有正慧,不要去理会他,就算了。他做得如法不如法,有当地治安机关来处理,我们无需要过问。我们自己修学依照经典,老实念佛,就决定成就,这一点非常重要。
 
  行菩萨道,要帮助众生,最重要的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的第一句话:「见理决断」,这一句话跟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样境界。你不能明心、不能见性,那你见的是什么理?理就是心性。见理之后,你才有能力决断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才能决断;没有见性,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的时候,我们怎么办?跟着佛走,没有能力就跟人走,前头有人带路我跟他,他把我带错路他负责任,他负因果责任。可是我们自己也要有智慧去拣别,他这个路正不正?如果不正,他堕地狱活该,但是我们吃亏上当太大了,我们也跟他堕地狱,这个很冤枉!我们是个无辜的受害者,不能没有警觉。
 
  智慧没有开,辨别的标准就是经论。经论还有伪造的,有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不能不知道。要以什么为标准?以《大藏经》为标准。这一部经,《大藏经》里面有的,这是真的,《大藏经》里头没有的,这是假的,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现在也许有人问,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大藏经》里头没有,这是不是假的?这个经不是假的,为什么?《大藏经》里面有六种《无量寿经》,五种是原译本,有一种会集本,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收在《大藏经》里头,所以会集本曾经被收在《大藏经》里面,这会集本就不会有过失了。清朝末年魏默深有会集本,民国初年夏莲居的会集本,都是根据五种原译本会集的,没有掺杂自己的意思。这种会集是便利于后学,否则我们要去读五种本子,五种本子读起来很累,他把五种本子融会在一起,除掉重复的部分,让我们看到五种原译本的菁华,五种原译本的大成,这个对于后学有很大的帮助。将来再编《大藏经》,可能也会被搜集在里面,这是以后的事情。
 
  我们将《无量寿经》现在流通的九种版本,这是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叫节校本,是彭际清的。丁福保居士注解《无量寿经》,叫《无量寿经浅注》,他采取的经本就是采取彭居士的节校本;他做了一个《无量寿经起信论》,也是采取彭际清的节校本。丁福保是民国初年真正是佛学大家,宗教圆融,宗门教下真正大善知识,对于佛教有很大的贡献,他非常赞叹节校本。所以有这些大善知识的印证,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我们佛门里面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慈舟老法师采取这个本子宣讲,为《无量寿经》会集本做科判。现在很多同修看到,我们这边也做了一个很详细的科判,诸位要知道,我们科判的基础是根据慈舟老法师的。慈舟老法师首先给我们列出一个大纲,我们再细细的来分科,所以是根据慈老法师的。慈老法师是一代的大德,在台湾有两位老和尚,非常受台湾佛教界的尊重,一位是道源老和尚,已经往生了,另外一位是忏云法师,这两个人都是慈老的学生。所以出家、在家的大德为这个会集本做证明,提倡、弘扬,我们是有依据的,不是盲从。
 
  会集本的出来,当时佛门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现在我们看会集本,前面有一篇很长的序文,梅光羲做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学生,所以我们跟会集本有师承的渊源。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第一次讲《无量寿经》就用会集本,而且给会集本做了一个眉注,这个眉注现在流通得很广,诸位都曾经看到过。他的手稿的本子现在在我这边,许多人对这个本子怀疑,我就把李炳老这个原本给大家看。我的老师把这个本子传给我,嘱咐我流通这个本子,所以今天纵然有许多人反对,不管他是什么理由,他反对他的,我做我的,我必须不负老师的嘱咐,不辜负老师的教诲,决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我们就背师叛道,那这是我的过失。我们今天遵奉佛陀的教诲,知恩报恩,决定不能够背师叛道。所以他不管怎么说法,对别人可以说,对我不可以说。对我来讲,那是教我背师叛道,也就是教天下人都可以背师叛道,这个世界就毁灭了,这是很恐怖的一种作法。所以我是绝对不会受动摇,纵然他们宣传,天下人都不信,我相信。今天依照会集本修行的人,往生的瑞相都非常好,我们亲眼看到、亲耳所闻,有几十位之多,这是现前给我们做证明,所以我们对这个丝毫疑惑都没有。
 
  往年我在迈阿密弘法,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个很奇怪的地方,这个城市有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中国人所讲的特异功能,很多,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我们同修当中曾宪炜居士,那时候他请我到那边去弘法,在我没去之前,我就先把这些结缘的书、录音带、录像带寄了一些过去。曾居士非常喜欢神通感应,所以他跟这些人往来很多,我们寄去结缘的东西,有《无量寿经》会集本的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个书前面有夏莲居的照片,就是我们现在供养在这边的这一张,他就把这个书,把这张照片,拿去给这些美国特异功能的人看。那些人一看就告诉他,说这个人是再来人,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体是透明的。这个很奇怪,照片上怎么能看到?身体透明,这是什么意思?他没有贪瞋痴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换句话说,他的心地清净,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他是透明的。他们这一些有特异功能的人,并不是佛教徒,不懂得佛家的这些术语,他说出这一句话,这句话我们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人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了,身体才是透明的。如果烦恼没有断,这个身体是乌黑的,它不是透明的。说他是再来人,而且讲这个人已经不在世了,说得都很准确,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过。
 
  我们听到这些人说话,增长我们的信心。那夏老究竟是什么人再来的,没有人晓得。知道的人是有,很少,黄念祖老居士知道,当然他的学生当中有少数人知道。不便宣布,宣布之后,人家说你妖言惑众,所以就不必说了,我们知道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经本、原译本这么多,确实有会集的必要,所以龙舒老居士首先就做这个工作,在宋朝时候,王龙舒老居士是站着往生的。如果说会集不应该,会集是错误的,王龙舒居士就不可能站着往生。再说会集要是不应该做的,佛门会集太多太多了,每天大家做早晚课,早晚课诵本是不是会集本?佛门里面现在流行的经忏佛事,你们看看哪一个忏本不是会集本?全部都是会集的。所以今天说,他们赞成许许多多会集,专门不赞成夏莲居的会集,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讲不通!如果要是反对会集本,早晚课诵本要取消掉,因为它是会集本;所有经忏佛事统统取消掉,为什么?全是会集本。那你们超度,只可以念《华严经》、念《法华经》、念《金刚经》,连想加个赞,那赞都是会集的,后面加个回向也是会集的,全部都不能要了,讲不通!
 
  学佛头一个要明理,理明白之后,听他们讲话,一笑置之。不但是见理不深,完全没有见到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喜欢这个人拥护他,不喜欢这个人反对他,随顺烦恼习气,我们决定不可以这样作法。我跟一个老师学,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人家轻易几句话,我们就背师叛道,我们是什么人?一文不值。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别的人没有办法毁灭你,别人只在那里煽火,劝你;劝你什么?劝你自己毁灭自己。你就很听话,你就依教奉行,把自己毁灭了,你不叫活该,你能怪谁?我们有这么一点小智慧,明白这一点小道理,决定不上当。我也不说,你说得对、说得不对,但是我有师承,我有老师指导的,依教奉行,你不是我的老师,我要遵守老师的教诲。老师对我负责,我们自己一定要听老师的指导,决定不能违背,这是师资之道,中国人所讲的师道。师道要毁掉了,这个世间决定是乱世,伦理道德、正法衰微灭亡了,众生要受苦。
 
  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做不到;做不到,要做到相似位;相似位做不到,要做到观行位,功夫才得力。如果只是在名字位中打转,没有不退转的,没有不堕落的。尤其在现前社会,这不但是现前社会,古老社会就相同。我们过去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记载着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个狐仙,常常跟一些文人雅士在一起应酬,但是这个狐仙不现形,他有声音,所以宴会当中给他留一个座位,碗筷都给他摆在面前,他也来参加,参加他不现形,他有声音。有一次有一些人跟他开玩笑,他是狐仙,大家都很尊敬,「狐仙,你们有没有畏惧的?有没有值得你们感觉得很可怕、很畏惧的?」这个狐仙说:有。「你怕什么?」狐狸。大家就笑起来,「狐狸跟你们是一类的,你们怎么会怕狐狸?」他说了一句:「同行相嫉」。这就是可怕的地方,嫉妒障碍,时时找麻烦,同行,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他也说,如果你不同行,没有利害关系,嫉妒障碍少;同行有利害的关系,你妨碍他的利益,他必定想种种方法来打击你、来毁谤你,希望把你压倒,把他自己提升。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是假的,还是纪晓岚用这个方式来提醒世人,这个我们都不过问,不必去研究它。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是真的,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同行相嫉,我们要明了。
 
  这是这个世间无比的一个业障,巨大的业障,障碍一切众生修行不能证果,不但不能证果,不能开悟,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往三途堕落,所以佛把这一桩事情制定成重戒。我们现在一般受戒都用《梵网戒本》,《梵网戒本》里面没有列在重戒里面,《瑜伽戒本》里头列在重戒,自赞毁他,标榜自己,毁谤别人,瑜伽戒是列在重戒,原因总不出互相嫉妒。佛教导我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出家人互相嫉妒障碍是毁灭三宝,毁灭三宝的果报,大家都晓得是无间地狱,这是破和合僧,无间地狱。不知不觉造无间地狱的业因,自己还不晓得。我们学佛,我们明理,对于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反过头来赞叹他,我们决定不毁谤。为什么?我们不希望堕三途。
 
  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给我们,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使我们的善法念念圆满。善法是什么?的指十善业道。《无量寿经》上,世尊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是善护三业,第一句话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想到佛怎样教导我们。一切众生,五逆十恶的众生他也有善,我们要赞叹他善的那一面,他所造作种种恶业,我们决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必须成就自己纯善,我们念佛才能往生。这个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为什么西方世界,世尊为我们介绍的,净土三经,每一部经上都说,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的心不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跟十善业道完全相违背,你的佛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
 
  首先要晓得西方极乐是什么环境,它是上善的环境,我们不修善怎么行?念头恶、思想恶、行为恶,恶与恶感应,那是三恶道。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自己要好好想想,我们思想行为到底是属于善还是属于恶?自己把这个帐算一算,就晓得将来往哪里去。恶多善少你的前途是三恶道,善多恶少你才得人天福报,不要去问人,自己好好的反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一点浅显的道理,在六道升沉可以做一个决断;决定要明了别人所作所为跟自己毫不相干,别人行善我沾不到光,他将来上升,他不能带我去;别人堕落与我也无干,我们自己在六道里头升沉是自作自受。
 
  我们应当要学习善缘,随顺善缘,不随顺恶缘。见到善心里生欢喜,修随喜功德,全心全力帮助善人、成就善行。见到有恶人恶事,就像许哲修女一样,全不放在心上,忘得一乾二净,这就是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这个东西将来造成自己的不善,是三恶道的业因,何必把三恶道的业因放在心上?这个人愚痴,这个人没有智慧。尽量把善的放在心上,不善的统统拋开。心念上尚且没有,哪里会有行为?这是佛法最低的水平。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离苦得乐最低的水平,决定能保住人天福报。
 
  底下几句说「闻深不怖」,小注里头有说,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就不必解释了。譬如有许多人听到《般若经》上讲空,他就害怕,这是讲理跟事都讲得很深。《金刚经》上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确实有些人听到疑惑恐怖;跟我们说「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佛是讲真话,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讲得深,确实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够觉察。换句话说,说假的,我们能体会,我们能赞同;讲真的,我们都不同意,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佛说法依照的原则是真俗二谛,佛依二谛说法;对我们程度浅的,佛是多讲俗谛,少说真谛;对于根性利的,上根利智,佛是多说真谛,少说俗谛;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方便多门」,才能够广度众生。我们从这些地方,也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叫权智。
 
  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既然学佛了,深入经藏,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也希望能够有缘分帮助一切大众。我们是以佛为师,以经论为师,经论领导我们向前进。现实的生活环境,一定要明了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必须懂得这些道理。这些道理通达明了,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这才劝导我们应当要修学善业。学习是在生活上,是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跟人家相见,没有好的脸色,言语粗暴,这是错误,这绝对不是佛的教诲。对人讲话一点都不客气,往往是命令式的,要晓得对方不会接受,对方不是佛菩萨,佛菩萨能接受,对方跟你是一样的凡夫,立刻就反弹、反抗,你就跟人结怨了。
 
  虽然我们在此地研习经教,时间短,大家从小就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没有听到处世待人的教学,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听到佛经上所讲的,印象还是淡薄,我们阿赖耶识里面业习种子还是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三年五载佛法的熏习,决定抵不过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真正能够闻法觉悟回过头来的,都不是凡人,这大乘经上讲得很多,都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的人,再来人。就像此地菩萨以救护主,他发这个心、发这个愿,他要来挽救这个世间的苦难众生,他就会很认真努力去干。他对于苦难众生没有放在心上,你苦难是你过去造的恶业,与我不相干,没有一点怜悯心,慈悲心生不起来。讲经说法,慈悲心挂在口皮上说说而已,这不行,这不能作救护主。所以闻深经、闻深法不怖。
 
  「闻浅不疑」。《十善业道经》浅,因为浅,学佛的同修往往疏忽了,这是老生常谈,这个不必重视,这是我们错误。究竟圆满的佛法,决定落实在最浅的法门,这是佛家讲的「浅深不二」。过去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常常教我、常常提醒我,五戒十善等觉菩萨天天要修学,决定不能够疏忽。他跟我讲还举了个例子,我的印象很深,他举的例子是,我们在台湾,譬如从台北到高雄,你坐火车,五戒十善是什么?是这张车票,你必须拿着车票才能上车,一直到抵达,车票都要放在身上,常常有检查的,到达之后这个票才交回。他用这个比喻,五戒十善就是你手上拿着这张车票,你不能离开它。比喻我们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这个车票还不能舍掉。由此可知,五戒十善是什么法门?虽然是最浅的、最基本的,但是到圆满菩提就是五戒十善的圆满成就。
 
  我那个时候请章嘉大师写几个字送给我,求他的墨宝,他给我写了三个字,是西藏文写的。这么多年来辗转搬迁,这张字遗失掉了,但是他写的三个字我记在心上:「唵、阿、吽」,他给我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我们以后看到许多佛像,画的佛像,圆光上都有这三个字。在台湾多半是用中文翻译的,唵、阿、吽,也有用梵文、原文写的,西藏文写的并不多。「唵」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阿」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吽」是意业,不贪、不瞋、不痴,三业清净。三业圆满清净,这就是究竟的佛果。
 
  佛法修的是什么?离开五戒十善,可以说没有别的佛法。佛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心善、念善、行善(行为善),也是这个十条。每一个宗教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的教学,拜火教里面的教义跟这个完全相同,拜火教的修行归纳为三个纲领,就是心善、念善、行善(行为善);由此可知,五戒十善贯通所有的宗教。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如果在这上疏忽了,你的道业不但没有成就,道业的根基都毁坏掉了。我们今天的道业,至少是要把根基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要打好;地基是什么?五戒十善。高楼大厦的圆满,也是五戒十善。不能够认真去做,我们在佛法上这一生可以说毫无成就,你学的佛法只学一个嘴皮上的佛法而已,天台大师称赞你「名字佛法」,有名无实。所以有许多人问我佛法是什么?我告诉他,佛法是生活,佛法是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做得恰好,做得很圆满、很周到,这就是佛法。不过分,也不能不到,过分是巴结,是错误的,不到是失礼,也是错误的,佛家讲中道,儒家讲中庸,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真实的学问,佛菩萨真实教诲。
 
  下面一句「闻非深非浅,意而有勇」,这是佛家常讲的四句百非。勇,此地是勇猛精进,你对于深法不恐怖,浅法不怀疑,认真努力去做,懂得随缘而不攀缘。下面这一句:「八风不倾,为勇猛力」。八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物质环境里面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缘、有恶缘,这把所有都包括尽了。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够不动心。我们接触一切人事物,都能够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菩提心显露,这样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决不被境界所动。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功夫。于顺逆善恶不分别,那是学问,那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不受外头境界干扰动摇,功夫!定慧等学,福慧双修。你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福慧双修的日子,过的是定慧等学的日子,你这个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你就超凡入圣,你已经不再过凡夫生活,你过圣人的生活。过圣人生活,你就是圣人,你的境界不一样了。
 
  凡夫,顺境他会生欢喜心、生贪心,逆境会生瞋恚心,善人他生贪恋,恶人他生瞋恨,他的心没有主宰,他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佛菩萨不如是,《楞严经》上讲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则同如来」是什么人?法身大士。不被外境所转,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你心里面都是平等的,你一接触,心地都是清净的,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在这一生当中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跟我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他,他这一句话把我引入佛门,我这一生确确实实得到了。这就是善导大师讲的「缘不同」,我遇的这个缘殊胜。但是我是个凡夫,我不是上根利智,是个中根之人,用这么多年的时间,是渐渐才契入。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到过去的史传,宗门的语录,教下的传记,看到前人在家、出家,三年五载就契入,我们内心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要用这么多年、这么长的时间,才渐渐契入,才真正有一点心开意解,不再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干扰了。
 
  我能做到,诸位同学人人都可以做到,问题在哪里?这我常说的,「好学」;你要不好学,这就难了。真正好学,世间所有一切种种事物,都障碍不了你的好学,你有成就的希望。这一生当中,把「学」摆在第一。「学」,必须要落实,不落实决定学不到。换句话说,你懂得的、你知道的,你就要落实在生活上,要认真去把它做到,这才会有成就;如果你不能够把它做到,你所学的等于没有学。要做到就是佛经常讲的转恶为善,从思想上转,从念头上转,从生活上转,从工作上转,从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转,真正转成纯善,心里面不再有怨怼,你就得大自在,你智慧就会开了。如果你还有冤家、还有对头,还有喜欢、还有讨厌,你决定开不了智慧,你所得的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你能成就的是世智辩聪,你决定开不了智慧。开智慧决定是从清净心、平等心,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你的智慧就不能透出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清净、不平等是障碍,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
 
  我们必须要认清楚、要肯定,佛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你的障碍有厚薄。就好象我们白天在太阳的阳光之下,阳光普照是平等的,某个地区它有云彩,云彩多了,光就弱了,如果再下大雨的话,那个光就更弱了。遮住太阳的云层有厚薄不同,于是阳光透出来的有强弱的差别,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我们有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障碍了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佛教化众生,佛不居功,为什么?智慧透出来是你自己透出来的,是你自己原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佛什么都没有给人家。我们自己修行有没有得到?什么也得不到,只不过是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
 
  我们要晓得,严重的障碍是无明、尘沙、见思,我们现在不说这些名词,我们讲妄想、分别、执着,大家好懂。妄想分别执着是严重的障碍,不但障碍智慧,障碍了福德,福报也没有了。你只要把所有一切执着放下,我们的障碍就减少一分;再能够把分别放下,我们又减少一分。天台大师说的层次非常好,我们能够把执着放下,在六即佛的地位上,我们就升到「观行即」;能够把分别放下,我们就提升到「相似即位」;能够把妄想放下,你就到「分证即佛」,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如何应付现前这一些人事物?佛跟我们讲的方法很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弘法利生也是随缘,这个事情不能着急,急不得的;急,中国谚语所谓「欲速则不达」。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认清环境,现前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认识清楚,我们懂得随顺,随顺里面得圆满的成就;成就什么?成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外缘我们能做多少,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没有尽心尽力,那我们的功德不圆满。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是恒顺众生,他能接受几分,丝毫不能够勉强。
 
  佛在《法华经》上举的比喻非常之好,佛是举下雨,雨水从天上降下来是平等的,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树吸收的水分少,小草吸收的水分更少,不是天公下雨不平等,要给它多一点、给它少一点,不是的,一律平等,你自己能接受多少分,那是你的事情。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平等的教学,听众你能够领悟多少,你能够得多少利益,是你的。佛将听众分为上中下三根,上根好象大树,中根是小树,下根是小草,同样在这里接受佛的教诲,各人得的利益不相同。上根的人,多半这一生成就;中根的人,这一生当中种了善根,不能够圆满成就;下根的人,纵然烦恼习气不能够消除,阿赖耶识里头种了善根的种子。虽然将来他还不免随业受报,可是恶报尽了之后,总有一天他会遇到缘,阿赖耶里面佛种子会现行,缘会现行。清凉在此地给我们做的注子,是对于中上根性人说的,下根的人这个心决定发不起来。「救护一切众生」,下根人发不起来,中上根性的人能发。
 
  底下两句话说得好,「既以自正,必能正他」。《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端心、端身、端语,这就是「自正」。我们今天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是自正。只要自己正,一定会感化别人,这是一定的道理,决定能够令人发心向你学习。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为自己,堕落也无所谓,我们自作自受,但是你自己行的不正会影响别人,影响很多人,我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行的不正,我们自己要检点、要反省,我们在谤佛、谤法、谤僧。「我没有谤」?我行的不正,外面人看到出家人是这个样子,学佛是这个样子,他那个谤佛、谤法、谤僧是因我而引起的,我要负连带因果责任。所以我常说,圆领大袍这件衣服不好穿,你们在家穿上居士服也不好穿,你这个打扮就是社会人的好榜样,你要给社会做成坏榜样的话,你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果报你知道,地狱!佛家这个饭不好吃,四众恭敬供养,我们怎样能够消受?古大德教给我们「食存五观」,我们在饮食的时候有没有起过这个念头?大概「五观」早就忘掉了,起的是贪瞋痴慢念头,挑剔饮食,那就是造作罪业了。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二一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六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三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五)[栏目:杂阿含经]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七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宗之中国命运[栏目:李向平教授]
 华严经讲话 二十、如来之示现——宝王如来性起品[栏目:鎌田茂雄]
 011 五灯会元(宋 普济 著)[栏目:05 灯录]
 弘一法师与黄福海(吴雪松)[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好好的活好好的想[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人间佛教的展望(杨曾文)[栏目:人间佛教]
 禅宗思想渊源 第一章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栏目:吴言生·禅学三书]
 学佛不是要得到什么[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