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4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唯识宗实际创始人窥基,着重继承瑜伽行派一系的二谛学说,综合《瑜伽师地论》卷64、《显扬圣教论》卷6所说四种世俗〔注释:分别详见《大正藏》第30卷,653页下~654页上;《大正藏》第31卷,507页中~509页下。〕和《成唯识论》卷9所说四种胜义〔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的名称与义理,在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二谛义」中全面地论述了四重二谛论。他说:「《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中。〕依世俗(俗)胜义(真)二谛有无、事理、浅深、诠旨的义理分别,把它各开作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重,从低到高,由浅到深,合为八谛。世俗谛是凡夫所见的理境,胜义谛则是佛所证的理境。世俗谛四重是: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胜义谛四重是: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
  四重真俗二谛的内涵有一定的交叉,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今先列表以明相互关系,后再逐项分述之。
  第一重:《瑜伽师地论》以瓶、我等为例,谓此只是假名而已,并无实体存在,但凡夫视为实有,是世间世俗谛。《成唯识论》认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由因缘和合而成,必会崩坏,故称「世间」,然圣者超越世间世俗谛,悟知其实际的体用,不同于有名无体无用的假法,故称「胜义」,合名为「世间胜义谛」。窥基综合以上二论,而以「有」「无」体异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的幻相存在;「事」,指有名有实的现象存在。
  第二重:《瑜伽师地论》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依主客观诸法的义理,把它归类而区别为蕴、处、界,故称作「道理」;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事相不同,差别易知,故称为「世俗」,合称「道理世俗谛」。《成唯识论》谓苦、集、灭、道四谛,是依迷悟因果的差别而安立的,称作「道理」;又是超越前二重世俗谛,称为「胜义」,合称「道理胜义谛」。窥基以「事」与「理」意义相殊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
  第三重:《瑜伽师地论》称,佛以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苦等四谛,以说明迷、悟、染、净的因果差别,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证得圣果,称为「证得」;又须凭借言说以知因果的差别相状,故称「世俗」,合称「证得世俗谛」。《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二空真如须由圣者的智慧观照才能彰显其实理,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这是超越了前三重世俗谛,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依道理的浅深立此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
  第四重:《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是圣者智慧自内所证,为了随顺引生这种智解,而假借二空之名,以世俗言语表诠其道理,称「胜义世俗谛」。《成唯识论》卷9云:「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注释:《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一真法界」的「一」非数目义而是绝对义,「真」,真实不虚,「法界」则融摄一切法。意为一实的真如,极致的真理,万事万法都是此法界的显现。《成唯识论》谓「一真法界」是超越言语思虑的绝对境界,是难言的胜义,为圣者的无分别智所证悟,超越前四重世俗谛,故重复叫做「胜义胜义谛」。窥基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
  窥基在论述四重二谛时还强调说,异俗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下。〕世俗谛实是隐覆真理,显现有相,如把手巾结扎为兔子,本来的手巾掩覆了,而显现出兔子的相貌。然有无不虚,即称为谛。胜义谛是「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下。〕这是说,胜义有境界和道理两重意义,前三种是殊胜智慧认识真理的境界,第四种是废诠谈旨的,是依道理立义。又因在此理事不谬,即称为谛。
  以上为四重二谛的基本内容,其中四世俗谛的二、三、四三重世俗谛分别与对应的四胜义谛的一、二、三三重胜义谛本是同一的,只是从真俗两面观照而有所别。四世俗谛中的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而四胜义谛中的胜义胜义谛则是「唯真非俗」。这也就是说,四重二谛中既有真俗相对区别的意义,又有真俗绝对对立的意义。窥基一方面竭力沟通世俗真实与佛教真实、世间认识与佛教真理的同一关系,一方面又坚持世间世俗认识与佛教最高真理的根本区别。

{返回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小结
下一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一节 印度佛..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第二节 汉晋禅学..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小结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七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一节 印..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第二节 「理」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十六、地藏菩萨圣恩记[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福德日记11月27日─不怕欠人情,只怕忘恩情![栏目:福德日记]
 预知时至,坐着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六波罗蜜多》讲记 六度之五:禅定波罗蜜多[栏目:六波罗蜜多讲记]
 怎样认识病相 4[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合掌的意义?[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隆波田禅师生平简介[栏目:隆波田禅师]
 一○六 钓瓶女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密咒不轻示人与准提咒根披薄福恶业众生(普光)[栏目:准提菩萨文集]
 惜福,十分福气三分享受(弘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