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浅论佛教养生(霍钦瑞)
 
{返回 佛教与养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7

浅论佛教养生

霍钦瑞

佛教养生就是用佛教的理论、佛教的理念、佛教的观点来保养身体,如何延长我们短暂的生命,使之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的探讨和追求,也是众多的科学家、医学家、理论学家等千百年来研究的永恒课题。为此在如何保养身体的方式方法、养生理论、养生医学等方面各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宝贵财富。佛教也不例外,自佛祖释迦牟尼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历代的高僧大德探讨和总结,佛教养生积累了浩瀚理论和实践,在这里笔者只能简单论述。

根据佛教的理论、理念、观点分几点加以论述:

一、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传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更符合营养学的理念,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热量、微量元素等以利于人体的健康,另外素食饮食脂肪含量低,胆固醇的含量低,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佛教的膳食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儒家思想就有“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说法。素食也可避免与食肉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病。素食在于合理科学调配,有的地域把鸡蛋和牛奶列为素食,既要保证人体营养所需,又不至于过多食肉吃出疾病。

二、节食与养生。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於养生;养生之本,在於饮食;饮食之要,在於节食。”如何节食,其实就是要按照佛陀的五戒,加过午不食。在寺院吃饭,一般都是给半碗饭,一是不让你浪费,二 是不让你吃过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养生的经验之一就是少吃。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既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又要终保持肠胃畅通,不给肠胃过多的负担。

三、坐禅与养生。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修习禅法之人,可调身、调息、调心。

佛教坐禅看起来简单,其实最复杂,修禅有一定的要求:遵守禅定行为规范;饮食洁净;环境安静;有好的指导老师;杜绝五官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境的影响;克服贪欲、嗔恨、嗜睡、躁动、多疑等负面心理;合理调节饮食、睡眠、身体坐姿、呼吸以及心理状态。特别一提的是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坐禅要呼吸深长。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说懂得养生的人呼吸非常深,能深到脚后跟,而平常人的呼吸非常短浅,气刚被吸进喉咙便被呼出来。当我们呼吸短浅时,肺部处于惰性状态,只动用很少部分肺泡,既不能充分吸收氧气,又不能及时排出肺部深处的浊气。深呼吸吸进的氧气把体内不完全氧化的酸性物质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坐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人身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两方面都不可偏废,但心理方面其实更重要,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枢纽机构。按照中医和气功的理论,我们身体不少疾病是由于自身不平衡引起的,你如经常用右臂做工,无疑精力、血液向右臂倾斜;经常用脑,血液就向脑部集中供应。禅功就是让你的身体恢复平衡,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专家认为,在禅功状态下的人体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可以协调、恢复大脑的功能。禅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宝贵遗产。 关于“禅”的学问很大,不要以为提到“禅”,就是出家人做的事情,其实“禅”无所不在,平常吃饭、喝茶、走路、睡觉也是禅的一种,也是可以做出禅功,有人在走路的时候照样能够做出禅功。

四、养神与养生。你一到佛教寺庙,就会听到,清新典雅的梵乐和诵经声,幽远深长,顿时有一种超凡脱俗、心情愉悦之感。聆听中国佛教音乐是一种精神养生的方法之一,佛教音乐清新悦耳,经声悠扬。唱者,身心合一,达到忘我境界;闻者,豁然开朗,神意情动,仿佛进入极乐的仙境世界。佛教音乐具有镇定大脑活动,舒缓脉络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起到降低血压,镇静安神的作用。佛教强调:“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属于养生的内容,也是养神的方法。佛教依念经,达到静心安神作用,以达养生之目的。不少僧人平时习书作画,也是陶冶情操,调节精神,使自身愉悦的养神养生之道。

五、作息与养生。佛教很讲究作息时间的。晨起、早课、午休、晚课,早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寺院里的方丈老和尚有很多长寿的,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极差,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精神充实,禅悦充满,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岁。虚云禅师的高足本焕长老,现任深圳弘法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至今已100多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建寺、传戒、讲经说法。虚云禅师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师,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他世寿116岁在福建漳州香光念佛堂安祥逝世。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就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根据前人的养生经验:跟着太阳走,是一条符合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养生之道。形象的讲:太阳醒我们醒,太阳睡我们睡;别跟太阳‘对着干’。每天太阳刚刚升起,大自然开始了新一天的苏醒。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开始了新的代谢。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随太阳的阴阳变化安排生活,才能吸收太阳的阴阳能量。现代人多病,与睡眠不足有关。因为人体内的细胞每天都有死亡,每天也必须有相应的新细胞补充。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人体细胞大约从21:00——3:00生长的最快,正如秋天夜间,在庄稼地里能听到禾苗拔节的声音一样。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节律大致相同。人如果睡眠过晚,体内不能产生足够新鲜的细胞弥补衰亡的细胞,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时间长了就会生病。超过亥时(21:00——23:00)睡觉,第二天补觉都难以挽回损失。“多睡不如早睡”,最好选择早睡早起的生活方式。亥时睡觉,早晨与太阳升起一同起床,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注重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佛教节俭自足,以前寺庙大多有田产,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现在有条件的寺庙,还自己种菜吃。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从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另外学习佛教理论,学习佛学思想通过“动脑”,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利养生。佛教养生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的养生行为准则。

六、行善与养生。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一切恶不做,众善奉行就是一切善去奉行,人称“善良是养生的营养素”。心地善良的人,就会献爱心,就会乐于助人,你做善事,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回报,自然使你感到心情愉快,愉快的心情是长寿的基础,是养生的良方。佛教法门众多,养生方法众多,无论是坐禅,还是念佛,都是为了降伏其心,降伏种种妄想与杂念。“心清静故,世界清静,心染污故,世界染污”,心清静故,身体轻安,心染污故,身体不调,心乃诸法之源,社会有贪污、腐败、杀人、放火、抢劫等种种恶行,都是心理环境的不和谐,都是犯罪行为,所以说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谐的心理环境就是佛教长寿、养生的秘诀。

七、节欲与养生。荀子所言,“欲不可去,求可节。”意思是说,欲望不能去除,但对于欲望的追求是可以节制的,不能让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欲望如果失控,邪恶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就像吸毒上瘾一样,欲罢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满足,正可谓“欲壑难填”。 许多贪官落马,正是由于对金钱、权力和女色的无止境的贪求,正所谓“钱迷心窍”、 “权迷心窍”、 “色迷心窍”,贪得无厌。当一个贪官被这三个欲望“鬼迷心窍”而牢牢地控制时,那么,他是什么时候都醒不过来的。贪的钱用麻袋装,到检察院,才突然醒悟道:“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这已经晚了。俗语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告诫人们不要太贪心。

当今社会,每个人工作都有合法的报酬,每个人有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供其享受和使用,这个正当合法报酬,是与每个人的各种综合能力和诸多条件有关联的。不要为了获取个人私利而去违法乱纪,而应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愉悦恬然、健康平和的心态,把欲望放在正当、清白等良性情绪的控制之下,感受人生的快乐,幸福。这就涉及到“欲望度”,必须把握住这个“度”字,这个“度”就是要认识自己,要学会“知足”。

佛教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药物、饮食、养生和运动(如瑜珈术、太极拳、习武等) 、按摩法和修定法(静坐) 等,都是对治方法,而这些方法与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养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佛教的观点,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一、为四大不调。即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 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二、贪瞋痴毒,贪是对于自己的喜爱境生起染污耽着的心;瞋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复发等疾病;痴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佛陀经常以法疗治众生贪瞋痴的疾病,因此,经典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此,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

八、乐观与养生。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使人能逾越一切困难。巴甫洛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 一秘诀。”快乐与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寿命有密切关系。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淡泊名利,有了淡泊心态的人,就不会得之大喜,失之大悲,就不会攀比妒忌,牢骚满腹,就不会犯错误。佛教讲究宽容,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受委屈是难免的,这就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要斤斤计较。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调节阀,时时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时,你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学会舍得放下,才会有乐观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百病消。”自己学会创造快乐,保持乐观,才能获得长寿养生之道。

佛教经典中有关医疗方面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病痔经》、《治禅病秘要经》、《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都有谈及医药的问题。

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之中,佛教医学、养生的文献浩瀚如海,上承印度原始医学、养生的精粹,下集中国历代医学、养生的精华,特别是经过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补充而更臻完善,形成中国佛教医学、养生体系,也成为中国医学的瑰宝。(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佛教协会)


{返回 佛教与养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注人类生命健康 弘扬佛教养生智慧
下一篇:佛教的养生理念(成智)
 佛教养生观 二、对治“三毒”
 佛教养生观 六、饮茶与佛教养生
 浅论佛教养生(霍钦瑞)
 关注人类生命健康 弘扬佛教养生智慧
 陈大惠对话中医女博士:为什么不可纵欲?
 生病真相: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垃圾桶
 坐禅与养生(陈琪)
 心病还须心药医(罗伟国)
 佛教禅定与养生(陈星桥)
 藏传佛教的养生修炼方法(张伟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马震)[栏目:玄奘研究]
 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栏目:济群法师]
 惟其是勿佞巧[栏目:蔡礼旭老师]
 第三篇 成果 十六阶智 2.把握因缘智[栏目:阿姜念·身念处禅观修法]
 相应63经 善友谊经[栏目:相应部 45.道相应]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二[栏目:智谕法师]
 献灯祈愿文[栏目:佛教·法会篇]
 藏传金刚乘佛法及噶举传承(泰锡度仁波切)[栏目:噶举]
 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70 我不是众生[栏目:大机大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