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奥义书哲学和佛教(巫白慧)
 
{返回 佛教与哲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0

奥义书哲学和佛教

  巫白慧

  奥义书是传统印度哲学的思想渊源。印度古今一切哲学流派——正统哲学和包括佛教哲学在内的非正统哲学,都可以在它那里寻找到自己的根。本文拟就奥义书中若干主要哲学思想作一简介,并略论佛教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奥义书哲学思想。

  (1)原人与梵理:奥义书继承吠陀经的原人理论,发展了“梵”来代替“原人”。“梵”被赋予了绝对的和相对的二重内涵。佛教只承认”梵“的相对意义,否定它的绝对意义。

  (2)摩耶的幻义:奥义书把大神婆楼那的幻术——摩耶(《梨俱吠陀》Viii.41)转移到“梵”的身上,梵藉此幻术变现出包括情世间和器世间的宇宙。因此,整个宇宙不外是梵自身外现的幻象,非真存在。佛教承认奥义书的幻论,但认为宇宙幻象是“因缘”生,而不是“梵”生。

  (3)我论与无我:我,在奥义书中,表述为精神世界的基础,天然地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超验的特征,与梵的绝对性同一;一是经验的特征,作为生物界的肉体内的意识,称为“灵魂”或“个我jiva”,是承受轮回的主体。佛教对经验世界的哲学观察是:“无常、无我、涅槃。”因此,不承认精神世界有“我”的存在。大乘佛教不仅认为精神世界无我,就是物质世界也同样无我。

  (4)原始辩证法:奥义书对吠陀经的“无、有”的最早的辩证原理作了发展,认为“无”与“有”二者相生相克”而“梵”自身既是无,又是有;无与有的对立,必然统一于梵。佛教哲学同样吸收了“无、有”的辩证原理,但按“众缘生诸法”的教义,把“无、有”发展为“空、有”,并提出“中道义”来解决“空、有”的矛盾——“空、有”的对立将统一于“中道”,而不是统一于“梵”。“中道”是客观真理,而“梵”是主观设定的超验实在。

  (5)轮回的理论:从奥义书开始,轮回才逐步形成一种理论。它有三个内涵:一、轮回的主体(意识、灵魂);二、轮回的场所(天堂、地狱);三、论回的原因(善恶业行)。奥义书哲学认为灵魂是承受轮回的主体。佛教认为承受轮回的主体是“中有身”(中阴身),而不是灵魂。

  (6)禅那与瑜伽:这是奥义书提出的解脱轮回的主要修行方法。佛教继承这一方法,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和完善。


{返回 佛教与哲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哲学起源于宗教(余敦康)
下一篇:略论佛教本体哲学(胡晓光)
 唯识宗的教育哲学(文珠法师)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惟贤)
 坐禅的哲学(柳田圣山)
 禅宗作为超功利性的审美人生哲学(黄总舜)
 从宗教哲学观佛法(睿理)
 佛学与哲学上的认识论
 禅和庄子哲学(姜超)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
 佛教哲学的逻辑结构(宋立道)
 早期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晚晴集》看弘一大师的生死观[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解答网友佛学疑问(节录)[栏目:多识仁波切]
 绿度母息法火供仪轨[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胜出天神赞》第二讲[栏目:胜出天神赞]
 Vipassana观禅[栏目:圣法长老]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上师瑜伽[栏目:达真堪布]
 佛陀论马[栏目:禅是一枝花]
 慧能“无念”禅法及其修学意义(若宽法师)[栏目: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佛学院二千九百五十年圣诞纪念大会缘起[栏目:太虚法师]
 漫说《中阿含》(卷十七)~A 《长寿王本起经》[栏目:界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