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心理学》前言(陈兵)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98

《佛教心理学》前言

陈兵

编者按:风雷激荡的二十世纪不仅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整体的心灵结构,当人们从几千年来田园诗般平静、安适的梦境中被现代文明隆隆的机器声惊醒时,心灵的异化促使人们积极的追寻抚慰之道,由此促进了二十世纪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其中,佛教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东西方文明在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内做出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当代著名佛教研究学者、四川大学陈兵教授即将出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堪称目前佛教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力作。

早在人类智慧初开的少年时代,人自身最为重要、最为奇妙,“日用而不知”的心灵“黑箱”,便吸引了东西方文明古国哲人智士的深切关注。大略与西哲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将对心灵的探讨列为重大哲学问题同时或更早,东方先哲也用自家独特的方式探究心灵秘奥。创生于古印度,后来覆盖了大半个亚洲的佛教,在心灵研究方面成果尤为卓著,形成一家关于心理、心灵的精深博大的学说。在东方诸家之学中,佛教向以精研心灵、擅长治心著称。西方学者普遍将佛教看作一种具有宗教基础的心理学或“精神科学”,当代中国心理学家多视佛教为一种“文化心理学”。

20世纪初以来,佛教心理学便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不少心理学家吸收佛教思想,从佛教中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和医治心理疾病的灵丹妙药。在当代西方,佛教心理学已成为众多心理学派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一家,出现了一批佛教心理学家,有了专门的佛教心理学研究、治疗、咨询机构。佛教界也越来越重视以佛法医治心理疾病、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呼吁佛教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些佛学院校将“佛教心理学”列为一门重要课程。社会需要佛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治心良方,人们希望佛教法师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佛法心理学化,成为现代、后现代佛教的一大特色。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传统佛教思想,吸收现代心理学的成果丰富佛法,发展佛教心理学,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心理学在新世纪前进的方向,也是“佛法现代化”的最重要途径,是建设“人间佛教”的关键性措施。

对佛教心理学作学术性的研究及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佛教,虽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过一二十本专著,但其内容或者有些单薄,或偏重于某个佛教宗派之学、某一部佛教论典,或者专述佛教心理学说的某一方面,或专讲佛教心理学的通俗应用、临床治疗,尚缺乏对佛教心理学作全面研究介绍的专著。作为佛教第二故乡的中国,在佛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尚远远落后于西方和日本。

这本《佛教心理学》,是作者申报的国家教委“九五”博士点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从开始研究到完成书稿,用了足足11年时间,原稿100万字。本书从广大读者、心理学工作者掌握佛教心理学精华的主旨出发,删略原稿中学术考究及与西方心理学比较的文字,压缩到80万字,并使行文尽量具有可读性,可以作为一本佛教心理学的教材和普及读物,主要为佛教徒提供修行的辅导,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照体系,为广大爱好佛学和心理学的读者提供了解佛教心理学和佛法的方便。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散见于大量佛典中的各时期、各地区、各宗派有关心识的思想作了一番现代整合,按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和其间的逻辑联系,分为18章,力图忠实地概括全体佛教心理学思想的原旨,并做出使现代人比较容易明白的诠释。不囿于佛教某一宗派之学,而力图整合从古到今的全体佛法。引现代心理学证佛学、补佛学,引佛学补充、升华现代心理学,并以心性及明心见性的技术为精髓,可以说是本书写作的特点。对古代佛教著述中较为薄弱而从现代心理学看来显得重要的问题,则尽量依据佛教义理进行必要的补充发挥。在论述、引证佛典时,尽量按历史顺序安排先后,以反映佛教思想演进的路线,不违学术的科学性。

作者本想使这本书成为既具学术性,又具实用性、可读性的佛教心理学教科书,但由于学力、精力、条件所限,只能关在书斋中对佛典文字作整理爬梳,基本上未能采用现代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的调查、个案、测试等研究方法,只是尽量引用了一些用这种方法研究的成果。在用佛教传统的解行相应、止观双运法修证上,个人所得也非常有限。总之,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在佛教心理学研究方面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望方家批评指正。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建设和现代研究,是一个需要多人从多方面长时间投入的重大课题,深切期盼时贤、后贤共同努力,贡献出更成熟、更实用的佛教心理学研究成果,化为广大众生自净其心的实践,使古老而常新的佛法,在促进人类心灵健康、精神升华,及社会祥和、世界和平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星云大师资助,郑石岩、黄心川、黄夏年、尹立、依昱、满纪、郑志明、明尧、明洁、张利民、王雷泉、程群等提供有关资料,王永会、罗同兵、哈磊、刘朝霞、何松、尹小曼、陈劲波、刘亚明、唐希鹏、宋道发、李缓等帮助电脑技术,在此一并致谢,并回向功德于一切关心、参与、支持此书出版的人,以及每位读者、批评者。


{返回 佛教心理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心理学(济群法师)
下一篇: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赵嗣崇)
 藏传佛教四个梦的自体心理学分析(徐钧)
 佛教心理学(陈兵)
 从心理康复的角度谈身体扫描内观实践(界文法师)
 宗教接引与心理治疗的比较研究(惟海法师)
 佛学与心理学(衍空法师)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
 佛教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
 佛教和心理治疗:同与不同(韩岩)
 精神分析与佛学——相关的一些概念(张天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十二、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哪个寺?[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一切唯心造(燃灯)[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栏目:所依经典·密]
 相应2经 无寻经[栏目:相应部 28.舍利弗相应]
 甲申年清明节众姓水陆法会上堂法语[栏目:明海法师]
 我在命运的暗夜里睁着眼睛[栏目:莲花次第开放]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21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打坐中,身体、脸上为何会麻胀?[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佛教僧院在柬埔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易同)[栏目:佛教与环保]
 67.恭送十里惜别 Respectfully accompanying the Master for..[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