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4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学佛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下士、中士和上士。
   下士的发心,是远离恶趣,希求世间安乐。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受持皈依、修学十善。所得的果报,会使我们不至于堕于恶趣,生于人天的善处。
   中士的发心,是解脱轮回的痛苦,证入解脱。修学的内容,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所得的果,主要是解脱和涅槃。
   上士的发心,是要以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修学的内容,主要是六度四摄。所得的果,是无上佛果。

  1、下士道的深信业果
  (1)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我们先来看下士道。大家不要觉得,“下士”好像是一个很低级的阶段,等同于“下等”。事实上,能够称作“士”,已经很了不起了。下士至少能够保证在轮回中不会堕入恶趣。
   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在轮回中保持自己的生命不断地向上,能够保持内心始终都是安乐的,能够保证生活始终与善法相应,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接触了很多学佛的人,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这个时代的压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推动着每一个人。
   首先是信息爆炸。只要一打开网络,什么都有,铺天盖地。在信息的海洋中间,我们如何来选择,如何不被淹没?
   第二是刺激消费。消费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有需求,需要使用。但是现在,生活让我们感到一种要去消费、要提升消费能力的压力,使我们的生命被驱赶着。
   第三是提倡竞争。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我们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踏上竞争轨道了。一个班级里,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一个人成功,其他人都是失败的。这样的过程中,注定了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压力。
   而且我们的媒体,又给我们这样的熏陶和灌输。
   大家可以看一下屏幕。屏幕上,举枪的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他其实是在做游戏,举了一把玩具枪,对着摄影记者。虽然只是在玩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眼神,他的脸,非常狰狞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哪里来的?就是从影视、文学作品来的。那些不健康的作品,把种种贪婪、仇恨直接灌输到我们的头脑里来。
   你看这个比赛场上,人们在那里竞争,拼搏,挣扎。每个人好像都已经竭尽全力了,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胜利,渴望着得到荣誉,得到物质,得到种种的东西。
   当我们在想要战胜外界的东西时,有没有想着战胜自己呢?当我们与外界的人去竞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与我们内心的烦恼,与我们内心种种的痛苦,做一个竞争呢?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后盾,没有清醒的觉照,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来对抗种种的贪婪、仇恨、愚痴。
   所以说,真正做一个下士不容易。
   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让生命得到安乐,想要让内心充满喜悦,想要让身语意都安住在善法上面,那是相当不容易的啊!

  (2)念死让我们清醒
   《道次第》里有两方面的修学。第一,学习断除种种烦恼的能力;第二,让我们的身心回到善的轨道里来。其中介绍了一个强有力的法门,就是念死。
   在死亡面前,我们会忽然清醒过来,发现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是用毕生精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忆念死亡,可以使我们清醒,重新倾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杂志,它介绍了汶川地震。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对夫妻,刚刚离婚。两人结婚了一段时间,总是互相伤害。最后两人都已经伤痕累累,厌倦到再也不想在一起了。他们办完离婚手续出来,这个男子想起要给前妻买一个发夹。以前一直想买,没有买过。离婚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点良心发现,要去买发夹。当他跑到商场里去买的时候,正好地震开始。刹那之间,那个女子就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前夫被埋在废墟里了。她冲上去,在废墟里扒,要把那个人给拉出来,其实人已经砸死了。在她拼命扒的时候,过去种种两人互相关怀的情景、美好的记忆,全部现起来。她才明白,过去两个人互相伤害,很多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种种不满和指责,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围绕着自己转,来源于永不满足的贪欲。面临死亡的时候,她才真正看清楚。
   我们要真切地去忆念死亡,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真正最在乎的是什么?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我在这里谈死,可能你们心里在想:如果我要死了,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可能有人觉得:如果我快死了,我肯定要大吃一顿……去没有玩过的地方,好好地旅游一下,放松一下……或者,好好地陪伴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也有人可能会想:我还有那么多烦恼,那么多不足之处。如果这一刻就死了,我还有太多善法没有修,我会觉得不甘心,觉得错过了很多时光。
   佛法的念死,不是为了让我们对本来就无常的东西更贪著。念死,是要给我们敲响钟声,提醒我们,我们的生命还不圆满。如果这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间,那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念死,是为了将来的那一刻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能每时每刻都把身心调整得很好,每时每刻都能觉知自己的状态,把握住自己的身心,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不会有遗憾,不会害怕。
   我们会觉得遗憾,会觉得不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

  (3)对恶趣苦生起怖畏
   在念死的过程中,也需要深刻地忆念恶趣苦。如果我们带着烦恼的心态,带着种种的焦躁、愤怒,带着种种的不满,走向未来的生命,那么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呢?能不能是安乐和喜悦呢?恐怕很难。
   观察恶趣苦,生起怖畏,我们就会知道,我们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在业的洪流里边,在生死的滚滚波涛里边,在种种烦恼狂潮冲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依靠,内心的小船如果没有港湾,我们只能在洪流里翻转、沉浮。

  (4)三宝是心灵的归宿
   为了寻找心灵真正的归宿,我们需要皈依。皈依是什么?就是寻找一个依靠,寻找生命的方向。
   在漆黑的大海里航行,是需要一个灯塔的。有了灯塔,你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你也就知道,终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
   如果连灯塔都没有,不管我们航行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走得是对还是错,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能够到达的一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肯定是漂泊的,迷茫的,痛苦的。
   我们皈依的是什么?皈依三宝。皈依里边,正皈依是什么?皈依于法。法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那么佛陀是什么呢?是皈依的大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真正觉悟了生命,有能力解脱自己,也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清净的贤圣僧团,是我们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修学,不能离开团队的力量。
   我们受持了皈依,修行才能完整地展开。我们内心里那一颗菩提种子,才能发芽、生长起来。

  (5)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
   下士道的修行,着重的是修十善业,要对业果产生正念。
   对业果的了解,是整个下士道正见的核心。
   说到业果,可能很多同修都会觉得,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没有什么很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对业果的理解,是不是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我们做每一个行为都会考虑到它的后果和影响?当我们在内心里,放纵嗔恨、放纵贪婪、增长愚痴的时候,有没有去想一下: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生命里种下一个力量,种下一颗种子呢?
   如果你对业果的理解,能够精细到这样一个地步,时刻都能想到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具足了业果正见的标志。那么,业果就不再是口头上的说法,也不再是佛学课上的名词解释,你可以真正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2、中士道的四谛法门
  (1)思维四谛观察世间
  中士道的修学,在《道次第》里边,主要集中在苦、集、灭、道四谛。四谛法门,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之后,第一次为弟子们宣说的法门。佛陀告诉弟子,要这样观察世间。
   苦谛,是对世间的诊断,认为世间是痛苦的。集谛就是查找病因,看痛苦的原因来自哪里。灭谛,是对未来康复的评估。道谛,决定了治疗的方法。
   整个四谛法门,代表了佛陀对这样一个轮回世间的系统评价,和处理的态度。

  (2)谈苦是面对现实
   首先谈苦谛。佛教谈苦,是非常之多的。有三苦、六苦、八苦,还有《瑜伽师地论》里边讲的二百多种苦,还有无量诸苦。
   有的人一听:“你们佛教好像非常悲观消极,老是谈苦。为什么不谈快乐呢?世间有那么多开心的事情。”
   因为人生有很多问题,确实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必须要面对。如果不面对,可能永远没有解决它的机会。你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就能够解决它。谈苦,大家不要皱眉,也不要头痛,而是要具有面对的精神,真正地看一看它。
   人生的痛苦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生老病死,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根本问题。心里边呢,心爱的人要别离,不喜欢的会见面,要求的东西得不到,这些感觉,是每个人经常会遇到的。
   有的人会说,是的,世间有很多痛苦,但是也有很多快乐呀!也有很多阳光、微笑……
   然而,所有的快乐,都是基于苦的减轻。在无常变幻的世间,你没办法找到绝对的、永恒的乐。
   有时候你觉得阳光灿烂,可是如果这个灿烂的阳光一直晒下去,你也会觉得:怎么天天老是晴的,要是来点雨滋润一下就好了,也可以吹一点风嘛,为什么不下一点雪?要是一天到晚都下雪,你又会觉得: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春的温暖?
   人的内心总是这样,在不断地无常变化之中。
   我们的很多快乐,只不过是痛苦的暂时缓解。吃东西的时候很快乐,但你要是一直吃一直吃,你就会吃得烦死了,苦不堪言了。睡觉也是这样,睡到最后,睡得很苦恼,难受得要命。生病的人,天天在病床上,睡得最多,却是最痛苦的。
   不管我们得到了什么,最终都会失去。就算你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你都得到了,但是转眼之间,死亡也会把它们带走。人世间充满了不圆满,充满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分离。
   那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世间,希望在哪里?
   所以很多哲学家思考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疯,甚至自杀。因为他对人生做了很多思考,但是找不到出路,只好选择结束生命:“我没有办法面对了,这么多痛苦,太可怕了。”——我们很多人,还达不到他们那种程度,还在掩耳盗铃,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不去解决问题。
   佛教不是消极的宗教。恰恰相反,佛法是最积极的。佛法讲四谛,并非只是讲苦。说苦,是为了让我们断除苦。
   我们说苦,最终不要执著于苦,而是要以苦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要知道,在这世间,很多让我们贪著的东西,其实价值并不是那么大。如果你悟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放下很多东西,内心就会得到很大空间。
   佛法经常让我们去思维苦、无常、不净,等等。这是为了把你解放出来,让你放下。

  (3)断除烦恼的重要性
   知道了苦,就要进一步地去看它的原因,看如何去解决它。
   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依烦恼而起的业。
   而在烦恼和业力之中,哪一个又是最根本的呢?
   认为业是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是多少。认为烦恼最根本的举手,我看一看——多一些,也不是特别多。还有一些,两个都没举手的,保持中立是吧?认为两个都一样重要?
   在烦恼和业力中,烦恼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因为业是依烦恼而产生的。如果没有烦恼的滋润,即使有业力,它也很难现形。相反,即使你没有过去的业,都已经把它忏除清净了,但是只要内心还有烦恼,你就会在烦恼的推动下不断造业。
   什么是烦恼?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都很烦恼。但是让你说到底什么是烦恼,你又觉得说不出来了。
   烦恼就是:“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就是让你心静不下来、安不下来的那种推动力。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内心的一种躁动,让你不能安详。
   安一颗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心安的话,已经烦恼很轻,甚至已经断除烦恼了。
   当年禅宗二祖,到达摩祖师面前求法的时候,雪下得非常大,他在雪地里边跪了很久,但是达摩祖师没有答应他。后来二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下来,托着一条胳膊跪在达摩祖师的面前求法。达摩祖师就问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你把手臂都砍下来了,到底想要什么呢?当时二祖回答了一句话:“我心难安,乞师与安。”可见,安一颗心是如何难。把手臂砍下来去求这样一个法,也是值得的。
   烦恼住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天到晚地推动着我们,催促着我们,纠缠着我们,牵挂着我们。从我们出生开始,烦恼就跟着我们了。从过去生,久远劫以来,它都在跟着我们。如果我们不去寻求解脱的正法,那么它未来还会生生世世都折磨我们。
   我们要认识烦恼。外在的敌人,都可能有消失的一天。但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永远不会放过我们的。

  (4)十种根本烦恼
   一般来说,有十种根本烦恼。
   依于事的有:贪、嗔、无明、慢和疑。就是贪婪、嗔恨、无明、傲慢、怀疑。
   依于理的,主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那就是说,对自我的执著;执著于自己是恒常的,或者执著于自己是死后就灰飞烟灭、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断灭见;或者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大梵天造的,认为冥冥中有天在操纵着我们的命运,这样的邪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很殊胜,执著于这些见解;或者执著于种种行为,比如说修种种苦行,用火烧自己,或者认为跳到恒河里洗个澡,就可以把罪孽洗掉,或者认为排一些气、采一些能量,就能够让生命解脱,等等。所有这样的错误的东西,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生命更快乐,反而使我们沉沦得更厉害了。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有我知有他,自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因为对我们生命的本质的不明了,就会对自己的五蕴,执著有这样一个“我”。你会认为这个我是恒常的,小时候是我,现在是我,老了还是我。小的时候的身体,跟老的时候的身体,早就不同了,心理也早就不同了,什么都变了,但是就觉得这个我没有变。从小长到大,照片里那个小孩子也是我,未来的那个将要走到死亡边上的老头或老太太,那也还是我呀。
   到底什么是我?那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执著。
   在这个自我的基础上,判别的是“他”。对自己喜欢的、要的东西,对符合自己的,会贪;对不符合自己的,会产生嗔恨。
   缘我高举,产生傲慢。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像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自己那一小片空间。可是在我们的感觉上,好像整个世界被我们分成了两半: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外边的世界,好像整个世界是以我为核心的,以我的价值观来评判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对我有利的,对我有害的。

  (5)八正道的修行
   如果想破除我执,走向解脱,那就是道谛的内涵。以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断除烦恼。
   八正道分三个方面: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的范围,可以使我们的烦恼不至于太厉害。如果我们每天把身心调整得比较好,而且有正当的职业、良好的生活态度,烦恼会少很多。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定学,可以压伏烦恼。你在禅修中,有时候会觉得找到了安乐,内心一片喜悦和宁静。但这个时候,还只是一种压伏。
   最后,用正见、正思维,用慧学来永断烦恼。

  (6)真正的出离心是清凉的
   以上就是中士道的整个过程。
   在中士道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产生出离心。中士道的正见,就是无我的正见。
   怎么才能生起出离心呢?通过正见、正思维。思维什么,能让出离心生起来呢?就是对苦谛的思维。如果你对苦谛没有真正的认识,后面的一切都谈不到了。
   真正生起出离心是什么感觉?律藏里边有一个公案。
   当时佛陀出家以后,证道了。他父亲净饭王曾经有一个要求,你成佛以后,必须要回你的祖国来一次,让我看看你。佛陀成佛之后,为了实践这个诺言,带着弟子回到了祖国。
   他的父亲一看,佛陀的弟子们因为修苦行,都又黑又瘦,法相也不怎么样,穿得很破。净饭王觉得,我的儿子是佛陀,这么尊贵,但是他的弟子们不庄严,配不上。于是他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每一家要选一个,长得又庄严,而且又年轻又聪明的男孩,跟随佛陀出家。硬指标,给他的儿子壮声威。
   结果很多贵族都剃度出家了。有一个王爷之类的贵族年轻人,也剃度了。出家之后,他跟随佛陀听闻了一些教法。后来,他到尸陀林里边去静修。一天夜里,几个出家人路过这片坟场,听到这个年轻人在里边大声喊叫:“真快乐啊!太快乐了!”这几个人就想:你看那小子,是不是又在回忆过去在王宫里边的生活了?他们就汇报给佛陀了。
   第二天,佛陀把这个比丘找来,问他,昨天夜里你是不是喊“快乐”?他说,是啊。佛陀就问,你是不是忆念到那些五欲六尘的享乐,想到你那些美女、醇酒、王宫了?
   这个比丘说,不是的。他说,我以前在王宫里边,虽然有很多享受,但是内心里很烦躁,有压力,有很多事务要管理,还要经常参军打仗,防备仇敌的陷害。妻妾们有时候还争风吃醋,家庭关系协调不好,很烦恼。昨天夜里,在坟场里边思维这些的时候,我感觉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不需要再为这些东西挂碍了。突然,我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清凉,所以忍不住喊起来了,因为这个感觉太美妙了。
   佛陀就为他验证了,说,是的,真正的佛法的修行,确实是清凉的,是安乐的,你的感觉是对的。
   真正的出离心,会让我们体会到如释重负之感。
   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会修出离心,却修得深仇大恨的,苦不堪言的。那不是真正的出离心,那是一种嗔心。
   如果出离心修得不正确,状态很麻烦,不单自己烦恼,还将给别人带来很多烦恼。
   为了修出离心,有时候要问自己一句:“又如何?”有人总想着,我要得到一百万,或者一千万,我要买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买两套、三套、四套、五套……你想买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又如何?”就算买到一百套房子,又如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太多外在的东西在推动着你。你的世界观,可能是非常病态的、充满贪嗔痴的,它在影响着你,控制着你的身心。如果你在当下问自己这么一句话,你就会醒过来。

  3、上士道的发菩提心
  (1)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
  中士道已经很美妙了,但是,往上,还有更殊胜的上士道。
   上士道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这样的众生,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拥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菩萨道的修行,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利他中成就自己。在利他的过程中间,一方面可以不断地突破我执,另一方面,不断地成就大慈大悲的品质和无量的福德。
   进入大乘,标志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意成佛。
   也有的人会说,我为了成佛,所以要利益众生。大家说,可不可以这样想?这样想,是不是一种菩提心呢?认为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认为不可以的举手,我看一看。看来认为不可以的是非常多的。
   成佛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目标呢?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圆满地利益众生,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目标。它是真正的菩萨的唯一的发心。
   菩提心以大悲为核心。菩萨为什么要成佛?因为只有佛陀有最圆满的能力利益众生。

  (2)发菩提心的四个缘
   《瑜伽师地论》里讲到,怎么才能生起菩提心呢?有四个因缘。
   第一个,通过见闻诸佛菩萨的神力和功德,生起欲得之心。我们看诸佛菩萨的传记,看到经典里的描写,对他们的功德、智慧、慈悲,生起了一种信心:原来佛陀这么伟大,他对众生的教化,值得我们尊敬和信仰,值得我们依靠。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想有这样的功德和智慧,有这样的能力。
   第二个,闻无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通过听闻大乘佛法,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看到佛法的衰微。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正法非常微弱,人们的贪嗔痴非常炽盛。不要说修大乘法了,修解脱道、修下士道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因为看到佛法如此衰微,菩提心如此难以生起,有人会想:正是因为菩提心难发,所以我才要发菩提心,带动大家一起发心,让菩提教法久住世间。
   第四个,见到世间的恶人愚痴过重而发心。我们这个世间,人们烦恼太重了,太痛苦了,希望自己早一点有能力利益他们。
   由于这样的因缘聚会,菩提心能够生起来。
   过去生中,我们发过菩提心,今生听到善法,就会生起这样的一种心,生起强烈的感动。

  (3)生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菩提心的修习方法:
   圆满的佛果从哪里来呢?从菩提心来。
   菩提心缘于增上意乐,就是要承担利益一切众生的重担的责任心。
   这样的增上意乐,来源于内心的大悲。
   悲心来源于哪里呢?悲心来源于对众生真正的慈爱。佛法,并不是无情的,佛法,并不是冷漠的,其实有着滚烫的情怀,对众生是有慈爱的。
   慈心从哪里来?慈心生起,来源于知恩、念恩和报恩。
   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母亲。母亲跟我们是最有因缘的,她用她的生命、她的身体孕育了我们。从知母念恩,再观察一切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对众生的报恩之心。众生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德,所以我们希望众生快乐,希望断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成佛。这时候,就会发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我们最终会得到佛果。
   在七因果里边,最核心的要素是大悲心。慈悲是菩萨的核心的品质。知母、念恩、报恩,和慈的修行,都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乃至于佛果,都是大悲心的果。你有了大悲心,就会一步一步地增上,会发起菩提心,会去追求圆满的佛果。想要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悲心,是整个大乘佛法里边最核心的内涵。
   当然,这个菩提心,还只是一个菩提心愿。当你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心——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求取无上佛果,也要让我周围一切众生永远没有痛苦,都得到安乐——那么你就发起了愿菩提心。

  (4)受戒强化菩提心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可以通过一个仪轨来强化它,使它进一步地稳定下来。这就是受持菩提心戒。
   每次菩提静修营,济群法师都会给大家传授菩提心戒。
   菩提心戒,跟菩萨戒还不同。它是愿菩提心的戒。从发起愿菩提心,到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地去做,还是有距离的。
   受了愿菩提心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受持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开始进入行菩提心的阶段,开始真正地在生活中不断地修学六度四摄,不断地增进我们的福德和智慧。
   我们的生命开始不断地成长,最终到达那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无上圆满的佛果。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五、注意几个核心要素
下一篇: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三、寻找和依止善知识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三、寻找和依止善知识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下节
 愤怒与忍辱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上节
 拥抱无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一部 心是主要的因素[栏目:西藏医心术]
 七天开悟 Seven Days to Enlightenment[栏目:宁静的森林水池 A Still Forest Pool]
 以慈悲激发自己 以天下为己任[栏目:净慧禅语]
 欲海中的呼唤(隆果)[栏目:福建佛学院·学僧园地]
 散播快乐[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闻思之光[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自在与牵挂[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九):关于情绪和感受[栏目:隆波通禅师]
 第八章 我们为何不快乐?[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定明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