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4-059慈悲的真义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5

慈悲的真义—一          海涛  辑

1.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就是慈悲,这是富于财宝的修行。

2.四梵住(四无量心)是与凡夫修行者共通的德(共功德),所以「悲」是与凡夫共通,但大悲则是唯佛具有的特质(不共佛法)之一。

3.以慈心悲怜一切众生者,其人多生功德。

4.「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致无灾横而命终。」—《大毗婆沙论》

5.行慈悲有非常大的功德,如果连敌人也不忍加害,则是持悲心的俱现。

6.修慈有十二功德,经上说:「眠于安乐,醒于安乐,不做恶梦,为人人所爱,也为非人所爱,众神守护,火、毒、刀所不能伤。心即统一,颜色清净,临终不昏迷。纵然不达最上(阿罗汉果),必至梵天界。」—《弥兰王之问》

7.「专致于慈悲的人们,其身体发光,乃是由于利益他人,并非由于栴檀。」(印度古诗)

8.「坐道场求道者,依慈克服一切魔力。」—《禅门法语集》

9.「若人其根明利,欲饶益众生,有大慈悲心者,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者,为示佛身,说无量佛法。」—《华严经》

10.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本质,他们并且界定那是慈悲精神之具现。

11.大乘佛教盛行弥勒菩萨信仰,弥勒是友爱、慈爱教师的意思。

12.持五戒十善,则心成人天,不化度他而求自度,则心成声闻缘觉。智慧慈悲深,则心成菩萨,悟诸事,则心成佛。

13.有慈悲心者长命,有忍辱心者形善,好杀生者短命多病。

14.慈悲善根的人,受神佛守护,天魔外道不近。何须祈祷。

15.「自古有天帝来试验行者志气,或魔王波旬来阻碍修道。这些都是未离名利之心时,才会有的事。大慈大悲深,广度众生愿宏大,则无此障碍。」—《正法眼藏》

慈悲的真义—二           海涛  辑

1.袈裟是「大慈大悲衣」。—《正法眼藏》

2.慈悲的精神,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3.只要道心坚固,着忍辱衣,居慈悲室,住法空座,则断岸千尺山中、怒涛万声拍岸海边,何苦之有。

4.有真实信心的人,连恶鬼也恼不了他。

5.「制自己,益他人,充满慈悲的心就是法,是此世及死后果报的种子。」—《中论》

6.怜悯深的人,连神都对之敬礼。

7.忍辱是从悲而起。

8.「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以(慈)悲为体。」—《宝行王正论》

9.佛弟子者,当以方便,假令一人,亦应引入佛道,令发平等慈悲心,令知法供养义。应喜舍日常贪着之财宝,供养三宝,救济贫穷无福慧之众生。

10.「自他不二」的意思就是自己与他人属于同一实体,则损害他人,也不过是损害自己而已。

11.大悲心不妨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不妨大悲。

12.唯有先对空的立场有了自觉,慈悲行才会变成是纯粹而无我的。

13.《观无量寿经》上云:「佛心者慈悲是也。以无缘之慈摄诸众生。」

14.菩萨常不应离大悲及毕竟空。念毕竟空破世间诸烦恼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还入善法中,以利益众生。

15.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

16.何以慈悲心能由空而生?依天台大师的说法,那是由于到达空境地的求道者,能够见到众生苦的缘故。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4-058慈悲的特性
下一篇:04-060慈悲的实践
 04-016《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菩萨法
 04-032《菩萨行大乘法之障难》
 04-034《菩萨法门》辑要
 04-042《莲宗法语》辑要
 04-109警世珠玑
 04-099仁慈与善心是成功的基础
 04-100出离轮回的决心
 04-126修行者的财富
 04-107慈爱是真实之爱
 04-069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与人生佛教 二、佛说般若的缘起[栏目:惟贤法师]
 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九[栏目:贤清法师]
 The Courtesan Ambapali[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栏目:佛教徒基本问答]
 净土宗 壹、净土宗的形成与发展[栏目:净土宗简介]
 人心马达[栏目:点亮心灯的善缘]
 自然修来是福,刻意求来是祸[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没有烦恼,就不会有敌人[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毁誉不动(远尘)[栏目:忍辱]
 反皮草的六点论辩[栏目:昭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