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9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第一章 法空无我而不着

第一节 法空才能无我

佛教的经典,谈到修行要获得解脱,都必须先达到法空(无我)。由空而无相、无作,这叫作「三解脱门」。人们的一切束缚,就是从我法而有,一切烦恼痛苦,莫不是从我法产生的,因此,绝不会有人在我法未空之下,而能得到真正的解脱的。

所谓的「空」,就是指修行人内心的法尘——受、想、行、识、意、念的消失,也就是内心的法空了。所以,空又可以叫法空,只是一般但称之为人空或我空。

随着内心法尘的消除,「我」也就跟着空了,因为一般人的我,乃是以妄念缘着身心,认身心为我。如今内心的妄念消除了,自然就不可能再妄认身心是我了。

但是,在我的观念因妄念的消失而空了之后,是否就完全达到无我了呢?有些人或许还不能。实际上,人们除妄认身心是我之外,还有可能妄认心中的能见作用为我。当一个修行人空了内心以后,他心里还是有觉知——知道一切的,于是,他心里或许便会执着这觉知,如此,就又成了我的观念。

这觉知——能见作用便是唯识学所说的「见分」,人们的潜在意识——第七识就是恒常执着这见分是我,所以说是俱生我执。它是人们一切思想见解之根,人们的一切烦恼痛苦也都根源于它,必须将它也消除了,才是达到我空的境界。

第二节 我见的消除

那么,这我见之根如何才能空去呢?

就一般来说,「我」的存在是从法——色、受、想、行、识而有,由此五蕴构成人的身心。有了身心,人们便妄执此身心为我了,一旦通达构成身心的五蕴法空,则身心非有,又从那里安立我呢?所以,透见五蕴法空后,也就能无我了。

见,则是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有。见的对象即相——有形象的物,或可感觉到的存在,如果没有相,见,又将见什么?便无用武之地了,自然见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见的消除和我一样,都必须从法空中来达成。

因此,被称为诸佛之母的般若,便以破相显性空为主,不但世间法空,出世道也空,无佛无众生,无生死也无涅槃,所有一切只是世间名字方便假立;如幻如梦,求其自性了不可得,三千大千世界纯是空。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又何从妄想起?还要分别什么?在一切法空,没有对象之下,人们的妄心分别自会止息,「我见」也就没有了。

又如和般若空相对的唯识有的学说,表面看来,是在谈有。实际上,却是间接的谈空。因为所谈的有就是空,一般人所以不了解空,就是由于不了解有,不知有是因缘和合的幻有,是唯识所现,似有外境,其实却是空无的,等到了解了有真面目,知道了境相空、无自性,识也就失去对象,不再妄生分别。如此,识也就不再存在了。

第三节 内心不空的原因

但是,虽然一切法「性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以我们内心却空不了呢?最主要的,乃是人们心中有二取习气:能取和所取。为什么人心会有这二取习气呢?因为有见分和相分的存在。见分和相分是长在一起,永不分离的。见分和相分互对,见分即能取,相分成了所取。

本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①见分原是本性中的灵明功能,但这灵明却是空寂的,当它见照时,它是不居功,不自着于见中的,就如行云流水,又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如何会再去取着所见的相分呢?「见犹离见」。在如此情况之下,见分和相分不可能成为能所,更没有我法的存在,只是灵明空寂;于不变中能随缘,随缘中又能不变。

但是,由于第七识的执着见分,使见分披上「我」的色彩,为我而见照一切。于是,在「我」的作祟下,见分不论见到什么,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一律着上。所以,见分就成为能取,久之,二取习气便形成了。这都是我——意、第七识所导致的,过不在见分。相分成了所取。如果没有我,见分本身,「见犹离见」,不可能和相分形成二取的。

我,又从那里显出它的特质或作用呢?即从取(执)着中显出。因为有我,就会有你、他;有我,就必须为我打算,私心就产生了。于是在你、他或外物和我碰上(相对)了时,就不得不加以注意,会不会妨碍到自己?这注意便是初步的着。注意不放,久了便形成习惯性,亦即习气,有此习气存在,内心就还空不了。

那么,如何来消除二取习气,使我们内心完全达到空呢?这必须靠不着的修习了,《大般若经》说:「应以无著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②人们自从懂事以来,都在执着中过活,长久以来已形成了很深重的执着习气。而可以执着的对象又是很广泛的,包括有形相的有为法,和无形相的无为法。人们知道了我法皆空之后,心里自然就不会再执着于我法了,也就是不再执有了。

可是由于习气的作祟,往往会转而着空,因为我法皆空嘛,有是假,空才是真实。然而,空是不可着的,空如果可着的话,就不是空了。所以,一旦着上了空,便成了法执,和着有一样,还是不空。

因此,必须假有的我法都不着,内心空了之后,连空也不着,才是毕竟空。实际上,毕竟空也不过只是方便安立名词,假有实无,它是不存在的。能够空有都不着,才是完全的达到我法皆空。因为只要尚有微细的执着,我就还存在,尚未空的。

第四节 用功须离四病

能够达到法空无我而不着,毕竟空以后,是否已经解脱了呢?还不是,必须在毕竟空之后,证入空性,般若智现前才是,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可着,空也不可着的原因了。空有都只是本性的相用,而本性不是有,也不是空——非空非有;反之,也是有,也是空,惟必须空有都不着,一着就昧于本性,离本性远了。

这就是为什么《圆觉经》谈到修行人要证入圆觉(本性异名),必须在用功上离四病。四病即作、任、止、灭。

作即「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③这是生心造作的意思,包括观想、念佛、参禅、持咒等等,何以这是病呢?「彼圆觉性非作得故。」④本性岂是从造作中能得到的?所以是病。

任即「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无灭,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永圆觉。」⑤这就是放纵身心,不事修行,妄想也好,不妄想也好,像有些执理废事的佛教徒常说的「我本来就是佛」,既然是佛了,又何必再修行呢?不知这句话只是表示众生本有佛性,依此佛性而言本来就是佛,并非现在就是佛了。如果不修行,贪、瞋、痴等烦恼妄想盘居心中,本有清净的佛性怎能显露?佛性不显露,又怎能是佛呢?所以是病。

止即「我今日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⑥这就是止息一切妄念想思,住于止——定中。如此,早已成了法执,和着空一样。本性乃止观不二,寂照同时,偏于止定的修持,如何能相应于本性呢?所以是病。

灭即「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⑦这就是住于空寂中,而本性不是空,是空有不二,寂照一如,着于空寂,便失了有照,违背了本性,如何能相应而证入呢?所以是病。

其实,初步用功修行的方法,都不离这作、任、止、灭四法。比如观想、数息、念佛等等属于作;不要和妄想作对,不要断除它,便是任;一切修行法门都可以说包括在止观中:不止息妄念,妄念缠缚人心,如何能解脱?因此必须有止的功夫;烦恼如果不灭除,怎能达到空以至解脱?所以也必须有灭的功夫。

那么,《圆觉经》为何说这四法是病呢?关键就在于着与不着上,执着了就是病,不着就无过。要知道,一切修行方法主要在对治烦恼习气,佛法如药,有病就必须以药来对治,病才有痊愈的可能。惟必须病去药除,如果有人在病好了以后,仍然执着药,服用不停,试想:这岂非有问题了?和生病又有何差别呢?一切修行方法,只是对治的方便,不可执为实法,当病除去后,方法也就必须放下了,《金刚经》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⑧渡河须用竹筏,过了河竹筏就无用了。

众生所有的病——一切烦恼、业障、习气,都只是世间上的假有,在真际上,尚无佛与解脱,又何有这些——本性与证入皆是从世间法上的方便安立言谈。所以唯识学的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固然是无,但圆成实性——这个本就圆满、能成就一切的真实本性,也是胜义无性的。因此,一切病只是世间法上的假有。病是假,对治方法当然也是假的,假药治于假病,两者都不可执为实法。

了解了这点,能够善巧的运用一切方法,来对治各种烦恼、业障和习气,而心不执着。知道什么时候必须对治,什么时候,对治要放下,修于有心无心之间,才能契入真正的解脱。

①见《楞严经》,《大正藏》十九册一一三页上。

②见《大正藏》五册一一页下。

③见《大正藏》十七册九二0页中。

④同注③。

⑤同注③。

⑥同注③。

⑦同注③。

⑧见《大正藏》八册七四九页中。

第二章 妄心与真心

第一节 无我、空与妄心

当事修追随着理解,能够从用功中,逐渐的消除了对身体的执着、和精神上的活动,色、受、想、行、识、意、念,完全——自然的止息时,我们就不会再有我的感觉。这时候,就已经到达了无我、空的阶段。不过,还没有契入真心。

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的是:心有妄心和真心两面,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止息了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还是妄心,不是真心。

但,虽然只是妄心,却和色、受、想、行、识、意、念大不相同。上述的五蕴只是受到业力的推动,在因缘会合之下所出现的,根本上并不存在,所以是无常、无我。妄心就不同了,它似乎是固定、实在的,从此看来,身体和精神只是它的现象。身体和精神虽然是由因缘所结合,由业力所推才有活动,但因缘和业力不能凭空而有,因缘和业力就是依此妄心而生。

如果说,人非有我不可,它似乎可以说是我了。因为人生的一切都从它而有,五蕴只是它的化身,因此是假我,从假而说无我;而此心却像是不假的,它会令人感觉到很实在。所以,很多外道的修行人,修到了此处,就停止了,认为已到达了究竟,守着它,可以一定八万年。他那里知道,这还不是究竟之处,只是妄心,还不是真心。

第二节 妄心的剖析

从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它是「妄心」呢?妄心就是表示并非真正的心。妄心的境界是怎样呢?就是一片的空虚。空虚本来不存在,但在内心见觉之后而缘着,便好像是真实的了,就如虚空的存在。

其实,虚空并不存在,只是人们对空感觉之后,为空所安立的名字,但有假名,并非真有一个东西叫作虚空;同样的,妄心的境界也是如此,它只是人心——见分执着了无为法的空,而幻变出似实在的虚空境而已。如果人心没有见分,或见而不着,它马上就消失。

《楞严经》上有段经文可以为此证明:「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①就是说:纵使能够灭掉了观看、听闻、感觉、识知的作用——如前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意念都止息了。由于离去了有为的活动,这时候,内心便只有一片幽幽闲闲、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呢?这个境界,不过只是一种法尘,还是经过心——能见所微细分别才有影像。怎么能够说是心呢?经上更有段文可以证明这不是真心:「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所现物。』」②就是说: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前五识、第六、七、八识等心,以及诸种生心的因缘,还有五十一种的心所法,二十四种的不相应行法(可参看《百法明门》),都是真心本性所显现的。总之,我们的身和心,完全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出来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了身体和心的现象,以及因缘业力,和离去了现象所存在的——我们所认为的心,其实,都是从真心中所现出的。既然,我们所认为的心,还是所现,那么,它不是真心,已经不容怀疑了。因为如果是心,必然是能现,所现的只是相用,不可能是心体。

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一下:所认为的心,是否如经文所说的,具有妙明、真精?如果有,就是真心,否则,便不是。实际上,当我们离去了心的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只是一片的空晦,连明显都还谈不上,更不必说有妙明、真实与精粹了。因此,可以肯定不是真心。

如果修行人不知道这是妄心,而认为是真心,问题就大了,因为它正是根本无明,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生死轮回,都根源于它。它是人生十二支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之首的无明;身体和精神的活动,便是这无明的现象。因此,舍离了现象,还只是到达了无明的阶段。

第三节 无明的范围

如何证明它是无明呢?从觉受上就可以知道,这个境界,相如虚空,空洞而显的暗昧,这不就是无明的样子吗?

无明就是不明,反之,就是明,在明显中,不可能有空洞暗昧的状况,甚至虚空也不可能存在。虚空乃是无明的现相,也是万有现象的最初本位,万有便是从此孕育形成。

《楞严经》上又有段文说:「晦暗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③就是说:从本来圆满灵妙与光明的真心中,忽起妄动,迷本有的灵明,依而为无明——不明显而晦昧的空相;在空的晦暗中,将暗相聚结起来,就成了物质类的色:物质中有了因无明将真心的灵明转变而成的能见作用,在妄见中起想,依想搏取了四大——地、水、火、风,就成了人的身体。既然身体是因能见的作用搏取物质四大而有,能见的作用便居在身体中发生作用,聚集了它所见到的各种东西的印象,自己在内心里不断的计度分别,那些印象,也就摇动不休了。而能见的作用又是不断的向外去见物,于是,便显出昏扰扰的状态,一般人就认为这是人的心性。不知却是认错了,正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④

平常人所认为的心,其实,只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之影;不然,就是受、想、行、识、意、念,少数人能够舍离了这些现象,却又执着根本无明的晦昧空以为心。不知那只是妄心,是人生烦恼痛苦,生死轮回的起因,是很可怕的,临济禅师说:「湛湛(指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⑤因此,必须再越过这一境界,才是到达真心中,古德所以说:「打破虚空来,与汝相见。」要知道,心如虚空,却无虚空之相,有相就还是在无明范围内。

那么,怎样才能越过这根本无明,离妄心而入于真心中呢?从唯识学的八识说里,我们可以找到方法。

①见《大正藏》十九册一0九页上。

②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一0页下。

③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一0页下。

④见《圆觉经》,《大正藏》十七册九一三页中。

⑤见《大正藏》四十七册五0一页上。

第三章 我而无我——转识成智

第一节 转识成智的内容

所谓的「妄心」,在唯识学的名词里,就是「八识」;妄心的各种现象,即八识所变现的心所法;八识中以第六识所变现的心所法最多。由第八识而有七识、六识和前五识,又从此八识而有妄心的种种现象产生。八个识中第八识是根本;前七识都不能离开它而独自存在,因此第八识被称为心王。

虽然是心王,却只是妄心,还不是真心,为什么呢?乃是因为依它而有的根本无明未破除。无明缠之心便成为识;无明离,妄心便是真心。真妄不二,并非离妄心之外别有真心的存在。所以,这在唯识学的名词里,就叫做转识成智。

如此,怎样才能转识成智呢?转识成智也就是转无明为灵明的意思。识便是依无明而有——从无明而形成的一种作用。识既然共有八部份,也就必须将这八识全部转为智,无明才算完全破除。

第二节 转识的先后次序

但,识有八部份,是八个识全部一齐转呢?或者从某个识先转?依照先后的次序来看,根本无明的第八识最先有,然后才有第七识、第六识和前五识,似乎应该从第八识先转起才对。

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穿衣服的时候,必须从内衣先穿起,然后才是外衣、夹克等。可是,要脱衣的时候,就不能像穿衣那样,从内衣先脱了,必须变更穿衣的次序,后者为先,从夹克先脱,然后是外衣,最后才是内衣;内衣就如第八识,外衣如第七识,夹克如第六识。所以,转识成智必须从第六识先转起,然后才是第七识、第八识。

在这里,必须解释一下的是:按照次序,第六识前面还有五识,是八个识当中的最外围,转识如果就像脱衣,最外面的必须先脱,应该五识先转,然后才轮到第六识才对,何以却是从第六识先转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识和它的由来。

第三节 识与智的渊源

识本来就是智,识智原本是不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这当然是从无始之前,灵明妙心的一念妄动,迷本有的真智,起为无明。无明障碍智,不知我法虚妄,执为真实,从而对之分别计度,这就是识了;相反的,如果知道我法虚妄,不执着、不分别计度,便是智。

从此可以了解,使智成为识的,是执着和分别计度。这执着和分别计度就是意的作用;意有表面和潜在的两部份,表面的就是第六识,潜在的就是第七的末那识。潜在意为表面意之根,它主要是属于后台,由本身的执持(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来作为表面意的依靠,它本身可是不露面,露面必借表面的意。也可以说:表面的意便是它的化身。完全发挥意的功用的,是在表面意——第六意识。由于识因意而有,所以习惯上,总是将两者合在一起,称为意识。识的功用就是了别;了是了达,别是分别,这其中就已包括了意。如果只是识,识只能了达,清楚一切事物,而不加分别,生起分别便是意了。如果识当中没有意——对事物不作计度分别,识就能够入流于智。

在八个识当中,本身没有意的,乃是第八识和前五识,只有第六和第七两识,与意同在。所以,转识成智就必须从第六、第七两识先转起。因地而倒,还须因地而起,从六、七两识之意的执着和计度分别,才使智变成了识。如今,要转识成智,也必须靠这两识的不执着、不计度分别才有可能,第八识和前五识,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有「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说法①。

也就是说:只有第六、第七两识,才是真正的识,前五识和第八识,则是介于识与智的中间。没有六、七两识的执持作用,则前五识和第八识,就有可能回复为智;相反的,只要六、七两识存在,前五识和第八识的智就变为识。如果以脱衣来譬喻转智,前五识只是围在脖子上的毛巾而已,并不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所以不必先解下它,等到夹克、外衣都脱下了,要从脖子、头部脱下内衣时,再解下毛巾就可以了,所以说:「五八果上圆。」

第四节 八个识的由来

八识中的第八识乃依无明而有,因无明而将湛寂且无形相的真如之体,变为第八识的相分,灵明的功能则变为见分。六、七两识因为是依见分而产生,所以能够了达、明白一切事物,并作意分别;前五识则是依相分而产生。细的相分就是内心的法尘,粗的相分则是色法,五识所依的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便是人身中五种不同功能的色。

相分在真心中原本是心体,是空寂、不变、固定的,所以依相分而有的五识,也就比较接近于真心。譬如:五识对境时的作用,在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中,只是现量;现量便是属于真心的智用。因此,人们很难分别五根和五识的差别(愚者难分识与根——见玄奘作:八识规矩颂)。但是,五识乃是第六识的差使,第六识凭借着它们,才能有种种的作为,而且,也使得五识远离了智,成为识。例如:五识缘境时但是现量,只是一念照了,不起分别,亦无名言和筹度,其中是没有善恶成份的。可是,五识却又是通于三性——善、恶、无记的,这便是受到第六识差遣所致。在第六识凭借之下,五识也就略起分别,而能入于三性中了。其实,过失乃在第六识,五识是被拖连,身不由己的。

第五节 第八识的内容

第八识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乃是梵语,意思即「藏识」。因为第八识是宇宙人生的本体,宇宙人生皆依此识而有,是此识变化所生。因此,识中具有宇宙人生的种子(或说功能),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存在里面,所以称为藏识。

这是从形而上方面来说,就形而下方面,藏识便有三种功能,即能藏、所藏、执藏。

能藏便是能将前七识所造作的种种善恶业与习气,皆摄藏在识中,而成为种子,未来遇缘时,种子就现起,结为果报,所以就有众生的善恶报应。也因为第八识的能藏,才使人人所作的善恶业,在未受报应前,永不消失,由此,三世因果才能成立;同时,第八识也就随着子果(种子引生的果报)去受轮回了。因此,第八识又是所藏。

所藏也就是第八识受到前七识的覆藏,被前七识的业行所影响左右,不能自主。因为第八识是无明,不能造善恶,只有无记性,犹如白痴,必须受人呼唤支使才活动,而前七识的功能就强得多了,尤其是第六识,能够广造善恶业,因而以业力迫使第八识往来三界、六道中,轮回不休。

其实,第八识本来并不是白痴老板,第八识中原有相分和见分;见分便是能见的功能,是一种智慧观照,只是这见分却被第七识拿去了。第七识缘此见分执为我,便成「我见」,专门向外在作主张,从不知要回顾照管这第八识的娘家,使第八识只剩下相分。相分没有见分,就如人的身体没有精神。如此,怎能不变成白痴呢?由于第八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第八识也就因此成了执藏,常常被执着的了。

第八识所以是藏识,就因为它有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如果消除了这三藏,第八识也就不再是藏识了。转八识成智的要点,就在这里。

第六节 八识中三藏的消除

那么,怎样才能去除八识的能所执三藏呢?先来了解三藏的内容,和它所以藏的原因,就知道要怎样去除。

首先是「能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便是善恶业的业影——法尘,和由善恶业所影响、所形成的人心活动的习惯性——习气。法尘和习气本非实有,都是虚妄的,第八识为什么会将它们含藏起来呢?乃因为它是无明,不知道那是虚假的。

其次,第八识为什么又被前七识所覆藏,受它们的影响和左右呢?还是因为无明白痴,不知道善恶业和习气本来是空,才被它们所欺诳。白痴或者低能的人,是很容易被骗的。但是,第八识所以无明的原因,就是失去了见分,空有相分所致。因此,要消除第八识的无明,就必须收回见分了。可是,见分却被第七识执去了,见分本来是属于第八识的,如今被第七识拿去,也就等于第八识被执去,所以第八识才成为「执藏」。

第七识为什么要执取见分呢?说来话长,见分在无始以前,本是灵明妙心,因为明极而生妄动,起为「明觉」——明照中生出感觉之念,这就是无明的初因了。其实,「性觉必明」②,自性有本觉,有觉必然是明的,不必再去明觉,如今还要明觉,便是妄了。这一念的明觉己失去灵明妙心的性觉,也就是迷本有的灵明,起为无明。要知道,自性本觉,绝诸能所,是一个真空妙有,不可能成为明觉的对象;换一个方式来说,明觉如人的眼光,眼光从眼睛出来,所以眼光不可能反见到眼睛(虽然能以镜子来照见眼睛,但镜子中的并非真实的眼睛,只是其影)。因此,当性觉妄为明觉的时候,所觉照到的并不是灵明自性。但既有觉照,便会有被觉照到的对象,就如人的眼睛只要向外看,纵然眼前什么都没有,也会看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空相。所以《楞严经》上说:「因明立所。」③从明照当中有了被照到的对象,这就是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④这个「所」本来是没有的,由于妄为明觉,从明觉的妄因,才生妄果——所。既有了妄所,对象必然会引起注意,这原是妄果的所,又成为因,将自性的明觉转为但能见妄所的妄能。这妄所便是第八识的初相分,妄能就是见分了。这见分是依相分才有的,也就受到相分的桎梏。

从此就可以知道见分被第七识所执的原因了。由于我们有一个身体,又因为无明而不知身体是四大假合,便认身体为我或我所有。能认身体是我,便是见分的功用,既然见分妄见身体为我,见分自然就常常和此我在一起了。

「我」就是一种执着的显示,这便是第七识的功用,第七识不但执身体是我、精神是我,凡在这范围内的,它都可能执为我或我所。尤其是,它的我——执着,是因见分才有,它就更加不能离开见分了,一旦离开了见分,它就不能存在,所以它和见分是永远长相左右的。但是,这也不能怪第七识,因为见分是自愿和第七识结合在一起的。不过,这是在无明——未觉知以前的事。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就必须将见分请回到第八识中了。

那么,在我们觉知见分和第七识结合是不对时,见分就愿意——能够自动的回到第八识吗?它是愿意的,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

见分愿意回去,第七识却不让它走,正如一个少年人,年轻无知的时候,加入了黑社会不良帮派的组织。长大后,有一天,他觉醒了,想脱离那个不良组织。组织会同意吗?没有那么容易!长久以来,生死与共,早就已经成了该组织的一份子,岂能让他走?!因此,如果他真要离开那个组织,只有一个办法,将组织破坏、解散。或者,对组织中的份子,晓以大义,将不良的组织转为正当、善良的。但如果是这样,他也不一定要退出组织了。

同样的,见分被执入了第七识中,就如该少年人加入了不良组织。唯一不同的是:七识和六识,乃至前五识等不良组织,都是见分无知(无明)时所创立的。这见分是老大,如今它觉知了以前的不对,想要脱出它自己创立的不良组织,这个组织的部下——七识、六识和前五识不会同意,实在也不能怪它们。见分又怎能放弃了自己所创立的组织呢?所以,见分唯一能够做的方法是:不脱离组织(实际上也无法脱离),对这个组织中的份子晓以大义,将不良的组织转为正当、善良的,这就是「转识成智」的要义。

当识转过来以后,该组织不但无碍于见分,反而会成为见分的有力助手。例如:识转为智以后,第七识就成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成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见分要回入八识,破除无始以来的最初冤家——相分,回到无始之前不生不灭的娘家,都有靠第七识转成的平等性智,和第六识转成的妙观察智的帮助呢。

当见分回到了第八识,三藏当中便消除了一藏(执藏),第八识有了见分,就不会再那么无明,而知道业习空幻。于是,不会再藏放着种种的虚妄业习,便又消除了能藏;既然知道业习空妄,不含藏和执为实有,也就不再受其影响和左右。如此,又将所藏消除了。

去除了三藏,八识便只有空名(相分)。但这空原是无始以来,真心在最初妄为明觉时所立的妄所,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不着,便能越过它,回复本来的真智中。

第七节 六、七两识先转

但是,见分要回到第八识以前,必须第七识能够不执着见分才有可能;第七识要能够不执着见分,又要知道「无我」。没有我,就不会依我而起执着;要知道无我,又要靠第六识的观察、分析,知道身体只是四大,其中无我;精神只是受、想、行、识、意、念等诸法积聚才有,其中也无我。既然身体、心理都无我,却是为谁来执着?又是依谁起执着呢?因此,能够使第七识没有我可执,也就没有依我而起的我执——执着见分。如此,见分就能够回到第八识。

在这其中,使第六识观察,知道身心无我的,也是见分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无我、虚幻不实的,但这见分却是真实不虚,它的存在似乎是从不变易的,它实在符合「我」的条件,可以称为「我」了。无我就是依它而有,没有这个我,无我就不可能。只是,这我尚未离妄,犹如被缠的如来藏,真妄混杂,还不能说是真我。

无我,也就是空。我是主者,一切法都是依我所有,我既无,身心等五蕴都空了,依五蕴作用才有的诸法,也就随着空了。第六识能够观察通达我法二空,就不会再产生分别,执着虚妄我法。如此,第六识便能够转为智。

智是智慧、大知、光明的意思,第六识转成的智叫做妙观察智。第六识的功用本来就在于观察诸法,但在未转为智以前,只是知道诸法之相,却不知相是虚妄的,更不知诸法之体性是空的了,所以不能称为妙。等到转成智以后,性相完全了达,不迷于性空与法相差别,第六识的观察才能够称得上是妙。

第八节 六、七、八三识的同转

虽然,第六识已经知道我法二空,不再分别和执着我法了。但是,心中的我见仍然会起微细分别,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

第七识是第六意识的根,因此,必须第七识也转为平等性智,不再有我见,第六识才能完全的不生我执和分别。可是,心中仍会不时的浮出妄念,这妄念就是第八识所含藏的业习种子。只要心中还有妄念,第六识也就还会执着妄念,仍然还有法执。所以,又必须第八识清除了所藏,转成智,第六识才能究竟的成为妙观察智。

随着第六意识的了达我法二空,第七识的我执我见,也就被降伏。因为既然我法皆空,还要执着见分去见什么呢?能够不执着见分向外去见我法,见分便能够开始向内回去。同时,见分离开了第七识的执着,第七识也就呈现无我的状态,虚妄的我执我见消除了,第七识没有我见,便一反从前而成为平等性。

但是,这个时候,我执的种子——见分仍然存在,所以还是会起我执的。而且,引生了我执的缘,第八识中的业习种子——妄念,仍会不时的浮出,促使第七识生起我见,去见法尘。因此,还不是完全的转智,必须见分完全清除了识藏,并恢复为本来的真智,第七识才能够究竟的转成平等性智。

当第六识成为妙观察智,了达我法虚妄,无我——法空以后,第七识不再执着见分向外去见法,和依我而分别诸法,见分便能够离开了第七识,一反从前的向外,而回光返照,回到第八识中。这个时候,第八识的三藏便已去除了一藏——执藏。同时,第八识有了见分,能见及该识中的一切,第八识就不再是无明白痴了。如此,便已初步的转为智。然后,借着见分,来觉照所藏的业习种子是虚假非有的,就不会再含藏着它们,而会将它们消除掉。所以,没有了能藏和所藏。三藏清除后,第八识就只有空名,已回复到无明之初的纯一相分,这就是八识第二次转智。但是,还不究竟,必须再越过相分,契入本觉自性,第八识才是完全的、究竟的转成了大圆镜智。

第九节 无明本空

现在必须配合前篇(〈妄心与真心〉)所留下的问题,来加以研究了。

前篇所说的根本无明,就是这里——唯识学所说的相分。能够经过了相分,便能到达真心,所以这是个关键处。那么,这相分如何才能越过呢?了解它的由来,就能够找出方法。

这相分乃是从无明之初,不知「性觉必明」,而「妄为明觉」,「觉非所明」,便「因明立所」而有。由此可知,相分的由来,是缘于自性本觉的一念妄动,要明照感觉自己,而自性本觉非有为法,是个真空,绝诸对待,所以不能成为明觉的对象。因此,在「妄为明觉」的时候,就明觉了另一个对象。

但这个时候,还是无明之初,宇宙人生、大地与一切众生,都尚未出现,那里有东西可为对象呢?因此,所谓的对象,只是空,明觉便取空为相,成了与之对待的所。然而,空又那有相呢?这相——所只是妄觉而有罢了,实际上是没有的。因为,明觉是自性本觉的变态,是妄有的。从此妄因自然感生取空为相的妄果——所,也就是初相分。这相分既然是空,就不可能是有。所以有相,乃在于明照的妄觉,这明照的妄觉便是后来的见分了。

由此可以知道,相分——也就是无明,实际上是没有的,我们觉得有,乃是见觉的妄执,只要泯除了见分,相分也就没有了,如此,便能越过根本无明。见分和相分都不存在,就是能所不立,这便是无始以前,本觉自性、妙明真心的境界。因此,能所不立,就可以契入真心中。真心现前,无明便消除,八识就是究竟的转识成智了。

①见六祖《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原句是:「五八六七果因转。」《大正藏》四八册三五六页中。

②见《大正藏》十九册一二O页上。

③同注②。

④同注②。

第四章 明心见性

第一节前言

明心见性,就是证入原始佛教所说的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之中,从此,成为出世间的圣人,解脱了三界束缚,过着无忧无虑,真实自在的人生了。

同时,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入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是空,但空中含有,空有不二。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明心见性」四字连在一起,来表达对本体的证悟。本体具空和有两面,空是性体,有是心用;依心而有,依性而空。所以,用心以明有,用性以明空,才成空有不二。否则,单是明心,不知心体空,岂非常见外道?心性本是一体,心体即性,性用即心;本体的灵明妙用是心,本体的虚寂不变是性。

谈到「有」,似乎人人都知道,人是有,众生是有,世界宇宙是有……。然而我们为什么还要再来明白有呢?乃是因为,凡人对有的认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万有是依心生的。如此,凡人对有的了解,也就不正碓、不完全与不究竟,只知有的现象,不知有的本体。如此了解的有,就不是真正的有,我们所要了解的有,是要知道有是依心而有,离去了心,有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究竟说来,一切有唯是心。心又是什么呢?心就是本性之用,本性是空,那么,从性空中现起的心用——有,必然也是空。了解到有是空,这是我们明白有的目的。如此的有,才是真正的有、完全的有,溶现象予本体的妙有。

众生性空,见性也就是见空了。那么,从何处去见空呢?从有中见空,所以说:明心见性,明白心——有是空,便见得有之性。《维摩诘经·问疾品》说:「问:『空当于何求?』答:『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①这段经文正可以证明从有中见空的道理。

为什么有是空?如何见有是空呢?从法相唯识学中,我们可以得到很清楚的了解。

第二节 依唯识明心

一、唯识与百法简介

唯识学主要在解说宇宙内的一切法,皆依「识」有,万法都是识所变现,因此说「唯识」。

如何见得呢?唯识学将宇宙内的一切法,浓缩在一百法内,以百法来含摄一切法。这百法又可分为五个单元,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心法有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心法又叫「八识」,是凡夫妄心的八个功能。

心所法有五十一: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忱、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心所法」是凡夫心理上的各种感情现象,其中,触等五法是遍行一切境界中的;欲等五法则不然,所以叫作「别境法」,就是说有些境界中没有这五法;信等十一法是「善法」,贪等六法是属于恶的「根本烦恼法」,忿等二十法是随着六个根本烦恼而生的次等烦恼法;恶作等四法不一定是善或恶。

色法有十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尘。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十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法有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

这五位百法中,心法即识,由八个识变生心所法;又由第八识心王生色法,并受心所法的影响而存在;再由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和合以及差别作用,而有不相应行法。至于无为法则是依心、心所、色、不相应行等有为法而显现,没有有为法,又从何处安立无为法?因此,一切法都不能离识而有,所以说万法唯识。 二、识变的说明

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用,能够生起宇宙万有,执持万有的存在呢?

原来,识就是见分,而见分在无始之前,本是灵明精妙的真心。由于真心性空,但性空当中却有灵明之用,寂而常照,因此说真空妙有。后来,妙有——真心迷于性空,取外空为相,真心便堕入相——无明范围内成为见分了。见分是依相而有的,便只能见及相方面,又由于真空本来就能为妙有,如今,受到无明所覆障,这灵明妙用就不知止息了。

于是,从最初的纯一相分,再妄分为二,成立同异,同异之间,互相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便又自相浑浊,而引生了尘劳烦恼,从此就起为世界(参看《楞严经》第四卷)。由于有了世界,真心妙用,就更加不知止息了,便取界为身,自居于内。这时的相分,已不是最初的细相分,而是粗相分了。最初的相分只是空境,现在的则是色境了;同样的,见分也就分为八种不同的功能,成为八识。

其实,色与空,都是真心妙用迷于真空,变为见分的妄化虚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何以见得呢?比方:禅宗行人,在参禅参到明心见性时,便会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沈」的现象产生,色与空都不存在了;再如:依修证而有神通的人,就能变色为空,出入山河大地无碍,又能变空为色,在虚空中行住坐卧,这不就表示色的非实有,和空的可以成为色吗?

既然色——万有的非实在,那么,万有的存在也就不是有自性的存在,但由于真空的能为妙有,和空的可为色,也就不妨宇宙万有的存在。同时,真心妙用既然妄为见分,见分又妄为八识,一法也就受这八识的执持而存在了。

三、第八识变生心法和色法

八识如何变现万有,和执持其存在呢?这必须从第八识阿赖耶谈起。

阿赖耶是八个识当中的根本识,前七识都是依它而有,它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这本体因为「妄为明觉」,起为无明,成立相分,又依相分转灵明妙心为见分,便成了阿赖耶识。然后,见分又由于无明的关系,再转相分为器界,更取界为身,自居于内,执界身为我,如此,就又变生了第七末那识;依着第七识再变现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从此就可以知道,五位百法中有二位:心法和色法,是第八识所变现的。

依第八识而有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的性质是执着,从见分取界为身,自居于内,认身是我,见分和我结合,便成了第七识。第七识有四种主要作用:痴、见、慢、爱,由于这四种作用都是依我而生起的,所以又叫做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心所法产生的过程

有了第七识,就一定会有第六意识,因为第七识乃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所以变现了一切心所法,主要的,乃是来自于第七识。

由于第七识依见分执身为我,又执着相分——第八识所变现的色法为实有;身体是我,自然就必须善加保护它,注意有没有外来的东西会伤害到身体,侵害到我的主权,如此,就有了(变现)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的心理活动(心所法)。

触就是接触的意思,外法必须与我接触才和我有关,不然,便与我毫不相干。这触也就是人身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合色、声、香、味、触、法,然后,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才有的感觉作用。这时,知道有外物侵入我的范围了,于是,引起了心理上的注意(即作意),在注意的同时,心里也就纳受了外物在我的范围内的存在。外物既然存在,便要了解它,就有了「想」的心理活动,想的深入便成了「思」。想只是表面上的以心取相(境),心随相转,引生了联想、回忆等;思则是深入的以心依相,对相作意志上的抉择研究,追问:「是这样吗?」

第六识在变现了五遍行的心所法后,便又引生了别境的欲、胜解、念、定、慧等五法。

因为,闯入了我的范围内的外物,经过了想思之后,已经有了决定的认识,知道那些是对我有益的,那些是无益有害于我的,或者是既无益也无害、无所谓的东西。于是,对有益予我的,就生起了接纳之「欲」;有害予我的,就生起了排斥之欲;无益也无害的,便不生欲念。由欲便又引生了「胜解」。胜解就是对于欲念作为的决定印可,认为那样作是对的,于是,明记是事,不再忘失,即「念」;念着是事不散失,就成专一,便是「定」,由固定、不变,事理清楚,不会再怀疑这将作的事情,就是「慧」了。

外物本来是没有善恶差别的,但当它闯入了我的范围内,便以有益予我和有害予我为主,将它们判定成善恶两类了。但是,在遍行五法当中,善恶还未成立,到了别境五法,善恶才成立。因此,又引生了属于善的十一心所法,和属于恶(烦恼)的二十六心所法。

「善」的心所法是从有益予我的法(外物)当中产生的。因为有益予我的,心理便与之和合纳受,获得增利而喜悦,自然就产生了善良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善的心所法;相反的,如果是有害予我的法,岂能让它损伤我?便要驱除它,而与之敌对、相抗,也就自然的产生了烦恼的感觉,这烦恼却是有害予自身的,所以说是「恶」的心所法。

这是很矛盾的,人们对于有害予我的法加以排斥,这种行为在本质上是有益予自己,但在行为当中,却产生了有害予自己的烦恼。如此,就免不了要令自己产生怀疑了:我这样作对吗?有时候,在造作当中感觉烦恼时,心里不禁后悔:我实在不该这么作!如此,便又引生了心所法当中的四不定法之一的悔(恶作)了。

「不定」的意思便是说,这四个法:悔、睡眠、寻、伺,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比方:作了恶事后悔,这悔便是善;作了善事后悔,这悔就成为恶了。睡眠也是一样,睡眠本来是身体和精神所必须的休息,但如果睡太久了,则显得懒惰、怠倦,这睡眠便是恶;反之,适当的睡眠,能消除疲劳,使我们精神愉快,这睡眠就是善的了。

由于要驱除恶法的欲善反带来恶果,和悔、眠的可益予我又可害予我,便又引生了寻、伺的心所法。「寻」就是寻求、推度分别,了解我要这样作是对?还是不对?寻的深入便是「伺」,就是对所要作的事,做很细的侦察、推度,来决定是对或不对。为什么这二法也是不定法呢?乃是因为,如果寻伺的对象——所要作的事是恶的,这寻伺便是恶;相反的,寻伺的对象——所要作的是善事,这寻伺便是善。

从前面的说明,就可以知道,五十一个心所法,都是由第六意识所变现才有的。

五、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的由来

那么,不相应行法,又是如何的呢?是依色法、心法、心所法和合而有的。比方:得——获得或成就;获得或成就,必须依靠着人才有,例如:他获得了什么,他有了成就。他,就是指人,人是身体和精神的组合,身体即色法,精神即心法,获得成就乃是从人心理的感觉而有的,这感觉便是心所法了。其他:如无想定、命根、生、老、名身……等等,总共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都不能离开色法、心法、心所法而有。因此,不相应行法乃是色、心、心所三法和合变现的。

至于这二十四法,所以叫作不相应行法,乃是因为:它们不同于心所法的随心法的生灭而生灭,但又不同于无为法的无生灭,这二十四法还是有生灭的,所以称为:不相应于心生灭的生灭法。

五位百法的最后一位是无为法,无为法则是依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才有的,依此有为法才有无为法。因为,有为法的尽处就是无为法,比方:择灭、非择灭、不动灭、想受灭等,其中的「灭」字,便是灭除了有为法的意思;虚空和真如等无为法,虽然原本就有,但还是不能离开有为法。虚空、真如就是有为法的名字,没有这有为法的名字,谁又知道有虚空、真如呢?

到此,五位百法的由来,都已经说明了。接着,必须进一步来了解:一切法唯识的道理。

六、万法唯识的说明

「唯识」的真意乃是说:一切法,只是识的变现,表面上看来,令人觉得好像有,实际上呢,法是空的,识才是真实的存在。

譬如:为什么会有色法?乃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变现,变现之后,又靠着前七识的作用才有。所谓色法,不外是人体上的眼、耳、鼻、舌、身和外境的色、声、香、味、触。它们所以能够存在,除了第八识的变现之外,还靠着第七识的执身为我,才将一味和合的色法分开,身体就成为内色;我又执着见分成为我见,见分向外去见色,身外色便和内色相对,才有了色法的感觉。我见向外去见色,必须靠着内心的眼、耳、鼻、舌、身,但只是有这五根的内色,还是不知道有色的存在,必须再靠依附在五根上的五识:眼识去了知色法,耳识去了知声法,鼻识去了知香法,舌识去了知味法,身识去了知触法,如此,才知道有色法的存在。然而,单只是五识的了知色法,色法的存在还是不能清楚、明了,必须有第六识和第七识的分别、思量,色法才成为不可怀疑的存在了。

由此可知,色法是从第八识所变现,再由前七识缘着的维持才有的。如果第八识变现了色法,前七识不缘取——也就是说:假使我们没有第七识的我见向外去见色,没有第六识的思量分别于色,没有前五识:眼不知色、耳不知声、鼻不知香、舌不知味、身不知触,试问:怎么会有色法的存在呢?这不就是「法」在实际上是没有的证明吗?法所以有,乃是依着识才有的,有识的存在,才有法的存在。

除了色法是八识心法所变现的之外,心所法也是八识所变现的。因此,实际上,心所法也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乃是依着识,其实只是识,并没有心所法。

不相应行法是依心所法、色法和心法而有。既然心所法和色法,根本上都没有,只是识,如果识——八识心法也没有了,又从那里有不相应行法,如获得、时间、数量、文字相(文身)等等呢?可见不相应行法,实际上也是空的,它的有是依识才有,其实,只是识。

而无为法又是依不相应行法、心所法、色法和心法等有为法才有的。既然不相应行法、心所法、色法都非实有,那么,有为法就只有心法(识)了,如果心法——八个识都没有了,不安立无为法之名,如此,谁会知道有虚空、择灭……等无为法呢?可见,无为法也是依识而有的,它的存在,也只是识的变现存在。

这就是万法唯识的理由,因为一切法,其实都是空的,识才是有。

七、明心在唯识

既然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空的,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诸法呢?乃是因为:一、是识所变现,二、是识所缘的关系。

然而,我们要知道,识所变现的,只是识影。这影子怎能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呢?犹如一个人站在太阳下,受太阳所照,地上便现出一个人影来,我们能够说:这人影是一个人吗?但也不能说,没有人影,只是影是依人而有,人才是实在的,影子只是人所变现出来的假有,实际上只是一个人;同样的,识所变现的,只是识影,识是真实,影是虚假,不应把识影和识分开,看作另外一个真实存在的法。影不离识,因此,影只是识。

所以,心所法是心识作用中所现出来的影,怎么能够说是真正有的呢?色法是心王第八识所现出来,由前七识所缘而有的,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有;心不相应行法,则更由识本身和识影——心所法、色法和合才有的,是识影的影,更不能说是真正存在的了;无为法虽然不是识所变现的,但却是依识和识影才显现的,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有。

识虽然会变现,但所现的影却是不知自己,法不知法,怎么知道自己的存在呢?一切法乃是通过了人心的感觉才有,而这感觉正是识的作用。

所以,有识的变现,识的所缘(感觉),我们才知道有诸法。但识变现的只是识影,识影又是依人心(识)的感觉,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人们不可舍本逐末,迷昧了真有的识,妄认幻化虚假的影子(法)是有。

人们所以不能明心,便是受到心理上各种现象的诳惑,妄认心影为有,甚至将心影认作心,对它起了遍计所执,一直在影子中打转,妄想也就越来越多,不能止息了。如今,我们知道一切法唯是识,便不会再被一切法所诳惑。舍离了心所(心理现象),一切法也就止息下来了。如此,才能进入明心的阶段。

八、八识的本源

心有真心和妄心,妄心即凡人的八识。其实这八识,前七识都从第八阿赖耶识分出,如果再深入说来,全部八个识,只是见分的八个功能,并非是八个东西。

八识只是一个见分。因为有相分——无明空相的存在,见分和相分对待,便成立了第八阿赖耶识,后来,见分就成为心法的前七个识;相分被见分所作用,即成了色法,而心所法便是见分(心法)和相分(色法)互对作用时,所变现而有的。五位百法当中,较为真实存在的,就是色法和心法。色法是有形相的物质,有形相便可见,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物质又能障碍空间,因此,令人有实在的感觉;心法虽非有形相,但它是人体内能见的作用,这作用恒久不变,同样令人感觉到它的真实。其他: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过是人心概念的存在,是虚幻不实的。

可是,究竟说来,识也不是真实的,只是在和法对比之下,法是假有,识才显出它的真实。一旦离去了所有的法,识没有对象,也就不能存在,八个识便回复为一个见分。由此来说,识也只是个假有虚现的,只有见分——能见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有。

见分可以说是八识之主,依着它才有八识。但,因为有见分的存在,就还有相分;有见分、相分,就未脱离第八阿赖耶识的范围。只是,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识,它的识性已不像前七识那样明显。

因此,从法空没有对象而消除了前七识之后,剩下来的见分,已到妄源,相当接近于真心,所以显得非常真实。依此见分来说,一切法是空,自然不用说了,就是识,也是空的,只不过是见分本身的幻现。如果说,一切法只是识影;同样的,识也只是见影,不是真的。

九、见分也是空

可是,「见分」就是真实的吗?不!见分还是相分——无明空相才有的。但空本非有,因此,空相又是依见分的妄执,才成为相而有,只要见分知道空非有,相分便消失了。相分消失,见分无对象,就不可能发生作用,见分也就消失了。

因为,见分本来是真心的功用,真心性空,所发出的作用——见分,也只是空影,自然是空的。从前,受到无明相分的连累,不能复原,才妄化、空生了世间一切法,但,都不是实在的,就像前面所说: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是依心法——八识而有,八识又依见分而有,见分却又依真心性空而有。

见分,就是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了,这根本还是依他而有,并且所依的还不是有,是空。试问?这见分怎么会是真实的呢?它是空所变现的,就如一切法是识所变现的,一切法便是识的影;识是见分所变现的,识又是见分的影;见分是性空所变现的,见分也就是空影了。那么,依这空影——见分而有的识和法,岂不成了空影的影中影了?所以,一切法乃是幻化虚假的,万有只是空,应当无可怀疑了。

述说到这里,一切法——万有是空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

知道有是空,便是明白了心,包括妄心和真心,两者都是空的,如从水泡是湿的,而知道水性也是湿的。能够明心,就能够见性,因

为见性便是见空性,既然是空性,便只有依空,才能见得了。依有明空,理解上的成份较多;依空见性,则必须将有是空的理解,完全化为实际,空不再只是道理上的,而是实际上的了。如此,才能证见本性。

那么,这要怎样才能达到呢?必须依靠般若了。

第三节 依般若见性

一、般若简介

「般若」是能够使人证悟到本性,令人不为宇宙人生现象所迷,从而获得解脱的大智慧。这大智慧也就是空的智慧——从知道诸法皆空所产生出来的智慧。因此,般若经典主要的,便是在谈空,令阅读者在了达空之后,依着空的知见,来对治和消除一切虚妄幻有的法,以及对法的执着,使身心皆空,相应于空性,而得以证入。

修行人要见性,最好能广阅般若经典,尤其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道尽了般若要义,不可嫌多,应随所能的去阅读它。单是阅读流行的《心经》、《金刚经》,未免太少,难以了尽般若。

一般将般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谈论般若道理的语言书刊,就是文字般若;依般若道理起为内心的智慧行为,也就是修行,便是观照般若;再依观照功夫的深入,而相应契入了真心本性,所得的即实相般若。

换句话说:空的智慧,有文字上的、观照上的、和实相上的三种;文字上的是所依,实相上的是所成,观照是能依和能成。可见般若是不能离开观照的,也就是说:空是不能没有修行的,离开了修行来谈空,空将不可得。 二、空观的修习

般若既然需要观照,那么,观照的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呢?对象就是法,目标便是空,令一切虚妄的法都能回复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观照一切法都是空。空观成就,才能契入本性。如此,要见性非得空观成就不可了。

空的重要性,从此可见,也因此,使得佛经当中,谈空的般若经,数量最多,般若也被称为诸佛之母,从般若出生十方三世诸佛。

但空的了解并不容易,必须先对诸法之所以空,下过研究的工夫,了解既然不容易,观空又怎能马上就获得成就?因此,不得不将空观分成三个步骤,来次第修习,即假、空、中。先修假观,然后进入空观,再入中观。

三、空观次第修习之一——假观

为什么要先修「假观」呢?因为,如果不知道一切法是虚假、幻化的,如何放得下而空了?比方:《金刚经》谈论到最后,就归结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雷,应作如是观。」②这四句偈说的就是假观。

为什么以谈空为主的《金刚般若经》,谈到最后,竟会归结于假观呢?这无非在告诉我们:修行者要进入空门,必须先了达有为法为虚假不实的,然后才能不取于相,而入于空。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说:「此是全经经旨绝大关键,亦即学佛者紧要关键。」③江味农居士并说出他自己的经验:「不慧学佛以来,前二十年,虽修种种法,作种种观,毫无进步。一日于此四句偈忽若有悟,依此修观,初亦若即若离,若明若昧,未成片段,并无甚效。继悟应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以观察之,虽一极小之事,或极顺心,或极不顺心之时,皆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理印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是久久,虽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功夫尚浅,然实从作此观起,此心渐觉空空洞洞,于一切境相,渐能无动于中,看经时心里便觉高些,念佛时亦觉踏实些。今请诸君试之,必有受用,当知博地凡夫,欲回光返照,舍此无下手处也。」④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知道这四句偈的道理,可参阅该书的注解。

总之,当我们被诸法,如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困扰时,就必须观照,这法是虚假的,像梦幻泡影,并非真实。如此,就不会受其诳骗,而感到困扰,自然的,也就不会再妄取执着,不再生诸想思,内心也就空了。

当然,要观照诸法是假,必须先知道诸法是假的原因。诸法为什么是「假」的?因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和众生的心识变现而有,离去了因缘、心识,那里还有诸法?就是因缘和心识,也是无自性——空的。从空现起的诸法,自然不会是真实,只是空花幻影,因此是假。

四、空观次第修习之二——空观

修习假观的目的,是要进入空,所以不可长久停留在假观中。假观只是一种方便对治,不可执为实法,例如:当我们内心在妄想某件事时,就必须警觉观照:所想的那件事是假的,既然是假的,不是真有其事,我们还想它作什么!自然妄想就会当下息灭。如果在妄想息灭了后,再继续生念观照那是假的,便成了多此一举,反而成为障碍了。

所以,在修习假观之后,知道了诸法是假,而息灭了取着和妄想,内心只剩下微细的妄念,这时候,就应该舍假观而修空观了。

「空观」的修法就是:当内心有了妄念浮起,感到困扰时,就必须观照:这妄念是空的。空的怎么会来困扰我们呢?都是内心无知,妄认空为有而生执着才发生困扰,如今,因观照而知道妄念是空,不但能除去困扰,也使妄念消失了。因此,空观是对治妄念的方法。

五、空观次第修习之三——中观

当空观修习之后,知道了妄念是空,而止息了妄念的时候,便必须再舍空观,转修中观。如此,才能相应于本性,而得契入。

因为,本性虽然是空,却能缘起而现有,可见本性并不是完全空无。那么,是有吗?也不是,因为缘起的一切法又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本性也不是有;空而宛然有,有而毕竟空——不是空,也不是有。因此,着空着有都不对,必须空有都不着。这空有都不着,就是中。

中观的功夫,是要比假观、空观深细的多了。假、空两观只是亡「所」而已,「能」大都还是存在的,中观则从知道「所」非有,而直接的去亡「能」,不令着于有和空。因为,不但有执着会变成所,空执着了也会成为所,既有所,便有能,能所对待,能所便是物(法、相),如何是空?就是无所但存能,能亦是物,也不是真正的空,必须能所不立、能所俱泯、能所皆亡,才是到达了真正的空。这是绝诸对待的空,不是与有相对的空,而是空有不二的空。中观的目标便是在此。经由中观的修习,才能够进入般若——真正的空。因此,龙树菩萨所造的解说般若空的论,就叫作《中论》。

那么,中观要如何来修习呢?就是不认一切有(诸法)是有而着于有,同时,亦不认空是空而着于空,但也不认有是空、空是有,而着有是空,或着空是有;诸法性相怎样存在,就让它怎样存在,法法本来寂灭,众生常处涅槃。所以,中观不破坏诸法,只要不着。凡夫认有是有,认空是空,当然是着;修行人灭有存空,认空是有(实在),同样是着,一旦有着便有对待,已经是边,不是中了。

因此,中观必须在不着当中才能达成。空有固然是非空非有不可着,就是中,也是方便安立的假名,并非实有的,所以,中也不可着。最后,不着亦不着——不即不离,然后,进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才是中观成就⑤。

六、契入空只在不着

假、空、中三观的修习,是为了契入空,有时候,只要能够达到空,也可以不按照三观的程序修。例如:当心中有妄想,而以假观息灭了之后,当下心里无念,便是空,空而不着,便是中。如此,可以更直接的契入空。

实际上,要契入空并不难,只要不着。能够不着,就无须再修习假、空、中三观,因为这三观乃是用来治执着的。有妄想执着,才修假观以去除;有妄念执着,才修空观以去除;执着了空,才修中观以去除,如果能不着,空、妄念、妄想便不能存在,又何用观照呢?

因此,空的契入,重点只在不着,不着就成了般若的心,也是修行人见性的关键处了。

七、不着的修习

但是,「不着」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不信的话,可以试试看,做得到吗?因此,在能够不着之前,必须有过一番的修持,然后,功夫和见地都成熟了,才能够不着。

所以,《大般若经》开头便说:「修习般若的人,应该圆满修习三十七菩提品、三解脱门、四禅八定、九想、十念、十一智、四无量心、六度等法。」⑥这也就是佛教的修行以戒、定、慧的原则来进行的原因。由戒来助成定,只要禅定成就了,再不着于定,就容易入于无漏,般若慧现前,初步修行便已完成。

由于不着的不容易,因此传言,佛在说了阿含、本缘部等经典之后,看看弟子们的根机已成熟了,才说般若经典。《般若经》的目标便是破相显性,而这必须从不着当中来达成。所以,为了达成不着,经中便广说、重说了许多许多的空理。因此,《般若经》内容的繁复,是有名的,主要的在于令人从对空的领悟中,而能不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着是要有相当的慧力才做得到的,而慧从修观来,假、空、中三观的修习,正可以增强智慧,由慧力的增强,然后能够不着。如此,三观的修习又成为必须的方便了。

八、诸法空但有假名

只要有足够的慧力,不着就容易了。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空,色空、受想行识空,声香味触亦空……。

《大般若经》卷四〈学观品〉说:「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离空,空不离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⑦

《大般若经·相应品》也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舍利子!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地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无眼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色处,无声、香、味、触、法处;无眼界,无耳、鼻、舌、身、意界;无色界,无声、香、味、触、法界;无眼触,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无明,无无明灭,无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生,无行乃至老死愁欢苦忧恼灭;无苦圣谛,无集、灭、道圣谛;无得,无现观;无预流,无预流果;无一来,无一来果;无不还,无不还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无独觉,无独觉菩提;无菩萨,无菩萨行;无佛,无佛菩提。……」⑧

所以,不但世间法空,出世法亦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无有众生,无有诸佛;无有生死,无有涅槃;无有自性空;总之,无我,亦无我所。既然无我,谁是能着?无我所,一切法空,什么是所着?既然是无能着所着,怎么会有不着容易与非易呢?都是颠倒知见所产生的颠倒行为,求之皆不可得,无有着与不着。

但是,既然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为什么会有我和众生等一切诸法?乃是因为真心被无明所障,妄见空为有,执空成相,而妄想分别安立种种名称才有。其实,真心本空,见分只是空影,所见的既是空,便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怎能有相?既无相而不存在,又怎能有诸法?因此,诸法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假名的存在而已。

《大般若经》卷四说:「菩萨但有名,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色但有名,受、想、行、识但有名;眼处乃至耳、鼻、舌、身处但有名,色处乃至声、香、味、触但有名;色界乃至声、香、味、触、法界但有名,眼识界乃至耳、鼻、舌、身、意识界但有名;眼触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触但有名;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有名,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有名;地界但有名,水、火、风空识界但有名;因缘但有名,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但有名,从缘所生诸受但有名;无明但有名,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欢苦忧恼但有名;布施乃至六度但有名,四念住乃至二十七品菩提支但有名,空乃至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但有名;苦谛乃至集灭道圣谛但有名,四禅乃至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但有名……极喜地乃至菩萨十地但有名,如来但有名;五眼、六神通但有名;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有名,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智但有名;永拔烦恼习气相续但有名,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但有名,独觉菩提但有名,一切菩萨行但有名,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但有名;世间法但有名,出世间法但有名;有漏法但有名,无漏法但有名;有为法但有名,无为法但有名。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意生;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智者、见者等等,亦但有名,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⑨

所以,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只是依着世俗名称才存在,而名称又是依妄想分别而有,妄想分别——想蕴、识蕴则是空的。那么,依空而有的名字语言,又怎会是真实的呢?因此,名也是空的。

诸法但有名,名又是假,如此,诸法怎会是有?所以,诸法皆是空。

九、所修能修皆空

既然一切法皆是空,我们在用功时,就不必去注意诸法和所修是否相应。例如:修空观时,不必去管色、受、想、行、识等蕴,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是否空了,因为,色——身体的存在;受——所感受到的苦乐;想——妄念想思;行——各种意志与感情;识——内心的了知分别,都是无常而空幻不实的;外在的颜色、声音、香臭、美味、触受等一切法,也是空幻不实的,都不必去理它。

同时,诸法既然是空,用功时也就不必去观察诸法——如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地、水、火、风四大,以及四谛、十二因缘、四禅八定、六度、菩萨十地……等等是有的或非有的,是常的或无常的,是苦的或乐的,有我或无我的,寂静或不寂静的,空或不空的,有相或无相的,有欲或无欲的,远离或不远离,有为或无为,有漏或无漏,杂染或清净,生死或涅槃,已生或已灭;更不观一切法是在内、在外、在中间或在十方,可得或不可得……。

甚至诸法既然是假、是空,还修假观、空观作什么?因此,诸法是假,不必再修假观,观一切法是假;诸法是空,不必再修空观,观一切法是空;既是空了,没有对待,便是中,也不必再修中观。

进而不见我在修行、坐禅、用功,也不见有所修的法。能修的我,所修的法,但有假名,求之了不可得,皆是空,因此,无有诸法。于是,不观诸法,不见诸法,不修诸法,「一种平怀,泯然自尽。」⑩更不必管着与不着、空或不空了。

由此,离开对待两边,中亦不着的用功下(用功亦不可得),自然逐渐的进入空、无相、无作而得到解脱。因为诸法空,空中必然无相,空本身亦非相。因此,用功时心不可取着相,如文字语言、六尘境影、妄念生灭等都是空的,并非真实。我们觉得有,乃是由于见病(见惑),才于空无中妄见有,其实是没有的。所以,不可被空花幻影所诳惑,执空为相——空是无相的。

了达了诸法空、无相,无我、无我所,内心便不会再生欲求。于是,贪爱心灭,不再造作,息灭了一切心行。

实际上,心行不可得,息灭亦不可得;无作不可得,无相不可得,空亦不可得。不可得中自然解脱,因为无作、无相、空既不可得,诸法更不可得了。诸法既然不可得,解脱也就不可得。因此,没有解脱——人与解脱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如此当能进入见性了。

十、见性的内容

那么,「见性」的情形是怎样呢?就是见分融入于空性,也可以说是见与性合。性又是空,因此,又是见与空合。和合中,见即是性,性即是见;见即是空,空即是见——见与空,一体无异,寂而能照,照而常寂;随用随寂,虽寂能用,是个寂灭灵知,而能寂照同时。

因此,见性的境界,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要见性的人,不可住空,也不可住有,空有皆不可住;住有,便被有缚,住空,又被空缚,都不能见性。当然,见性以后,能够空有不二,乃至空有皆不可得——非空非有,如此,住空住有便皆是无住,那就不在话下了。

其实,说到见性,也是为了度化众生,所安立的方便言说,根本上,是无性可见,亦无能见者。因为,如果有性可见,便有对待,非是究竟;如果有性可见,性便是有为法,不离生灭,见它又有何用?并且,「我」既不可得,「见分」又是空影;无我,无见分,谁是能见者?同时,性既是空,见分又是空影,影从相分而有,相分又只是由无明而妄见的空相。既然相分是空,便是没有形相——根本上不存在的,不存在的又怎能有相?因此,是无相的。

空既然是无相的,依空而有的相分,也就不能存在;没有相分,依相分而有的见分亦不可得,见分只是个空。空又是性,如此,见分早已和空性融合,换句话说:我们早已见性了。见从未离开性,又何必再见性?见性只是方便言说,但有假名,毫无实义。

但在俗谛方面,却不能说没有。因为,如果没有见性,古来禅宗的祖师大德,便是骗人,他们的明心见性,岂非走火入魔了。甚至连释迦佛陀的教说也成问题了。所以,见性不是说没有。

见性也就是证入诸法实相;实相清净无垢,光耀非常,昼夜长明,便是实相般若,又叫做道。这是无始之前的境界,不能以有始以来的语言文字、意识想思所描画和测度的;实相常离语言文字相、与意识心想相——不可说、不可念,难以思议。

但是,话说回来,无始即有始,实相常在现象中,道不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⑾道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不可离了日常生活,而去求玄求妙,如此,都是背道而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⑿换句话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自然而不造作的心,就是平常心。修行人能将身心安放在此平常心中,自然,「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身心脱落,见与性合,就能契入实相中。然后才知实相非相,虽入而却是不入;无有解脱,正是解脱;也没有平常心,只是中;中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①见《大正藏》一四册五四四页下。

②见《大正藏》八册七五二页中。

③见屏东东山寺印《金刚经讲义》一五六页。

④同前《金刚经讲义》一五四页

⑤有关中的道理,可参考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证果章》,《大正藏》四六册四七二页中下,以及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大正藏》四八册三七六页中。

⑥见《大正藏》五册十二页上。

⑦见《大正藏》五册十七页下。

⑧见《大正藏》五册二二页中。

⑨同注⑧十七页下、十八页上下。

⑩见《信心铭》,《大正藏》四八册三七六页中。

⑾见《指月录》九四页下,新文丰公司出版。

⑿见《指月录》九四页上下。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结语
下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写作本书的因缘
 网路八关斋戒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时
 富贵佛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禅宗见地
 如何对治淫欲?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59 多罗睺施的故事[栏目:佛经民间故事]
 玄宝[栏目:僧诗句集]
 认识人生之一 1[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禅宗“三关”略示[栏目:持松法师]
 颂菩提道灯论[栏目:陈士东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 The Sutra of Contemplation on Buddha Amitay..[栏目:英文佛典]
 No Ajahn Chah《123》[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三、即身成佛(1)[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浅谈信仰[栏目:觉真法师]
 神暄法师[栏目:准提菩萨感应篇·行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