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佛法漫谈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6

大乘佛法漫谈 

◎慧广法师

1、

大乘说菩萨不断烦恼,是指烦恼是缘起的。缘起性空,所以烦恼是空的,从究竟义来谈,空的何须断?空又如何断呢?

愿力当然抵不过业力,所以菩萨也重修行,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但菩萨可能是在家人,有许多亲属、朋友、同事,于是,菩萨一方面自修,一方面随缘利益他人,讲说佛法给他人听。不会等自己修到断烦恼、证涅槃了再来渡他。这是菩萨的慈悲,也是菩萨的方便。

另外,大乘说「不住涅槃」,是说不执着涅槃的境界。当一个人证入了涅槃之后,若是大乘的修行人,他不会执着那个境界。因为,涅槃是相对于凡夫生死而说的。因有生死,才说有涅槃可证。一旦证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生死对他来说,已不存在,您说,那时候如果还执着涅槃,不也是个病吗?

2、

不断烦恼或烦恼是空,并非表示烦恼不须断。不是那种意思。

有个故事,当世尊授记弥勒菩萨将继佛位,未来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时,佛弟子不觉怀疑,请问佛说:此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具凡夫身,如何能成佛?

可是,我们想想,一个经佛授记要来成佛的人,他还有烦恼吗?还要断烦恼吗?还要修禅定吗?他这世不见修行,不表示他过去世没修,而是他应已超越了那种断烦恼、修禅定的境界了。

请问:如果禅定是修来的?没有修的时候,禅定岂非就消失了?佛如果是修来的,那么没修的话,佛岂非就又轮回成众生了?如此的话,禅定、成佛有何意义?所以,大乘佛教把「修」当作是一种方便,真正的禅定非是修得、佛亦非修来。不然,世尊出家后,修了多少年,四禅八定无不修足,他如何不能成佛?必待夜睹明星,恍然觉悟之后,乃成正等正觉!

阿含原始教法,在修行上是着相的,比较注重事修,大乘则比较重视理入,也就是知见、见地的正确。「未悟前,但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开悟后,但贵子行履,不贵子见地」。因为知见不正,修起来盲修瞎炼,毫无用处,但当他开悟了,知见已正确,正见就不再重要了,而要看他行为有没有符合正见,知行合一?

再举个例子来说,南传(原始)修禅定,必须依事相来修,如数息、观息、身念处等,但个人坐禅时,从来不喜欢管呼吸,只要坐好,身心就松静下来,呼吸不调自调,也不必有方法。为什么如此?那就是先于理上通达了,身心融化于理所致。这是大乘与南 (原始)传修行差异之处吧?

因此,若知烦恼性空,则烦恼起时不着、不随,烦恼不待息自然息,所以说烦恼不必断。

3、

修南传、原始佛法者诸君,常会质疑大乘只是空谈佛法,没有修法,其实不然,就引有名的《大乘起信论》谈到的修止,给修南传、原始佛法者看看。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跌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

「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这种修法是否有别于南传、原始佛法者的修数息等方法?会不会觉得诧异?会不会觉得修不来?这就是我说的,大乘必须先从理入。理上通达了,身心融入于理中,依理而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乘起信论》讲道理,讲了一大篇之后,才提出修行方法。而南传、原始佛法的修法就不是这样了,它从当前身体现象修起,如数息、四念处等,也就是依地水火风、依见闻觉知起修。这是大乘与南传、原始佛教修法差别之所在。

4、

禅定应该不只是坐禅时才有,而是在行住坐卧,面对人事物时,都能不动怒、不起烦恼、不闹情绪;就算有妄念起灭,也无碍于禅定。

5、

佛法只允许世尊所说的那种吗?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历代的阿罗汉或菩萨、祖师,难免会开演出与世尊所说略有不同的佛法。例如:名词不同、表达不同、方法不同,但修证的结果是同样的。如此的佛法,你不能接受吗?

6、

世间是有因有缘的,佛法的出现也不能离于因缘。佛陀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他也只能按照当时印度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演说佛法。

比如:古代任何民族,皆男尊女卑,佛陀僧团亦不能免于这种影响,于是女众不准出家,难得获准出家,却要她们严守「八敬法」等重戒。试问:如果佛陀成道于今世,他会有这种男尊女卑的制度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有。若有,佛陀将被女性主义者控诉歧视女性。所以,佛法的产生,是有其时空背景的。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佛法难免会有不同的演出。

「原始」当然是「正牌」的。这点无庸置疑,但「原始」也表示只是「开始」。既然只是「开始」,也就会有以后的进化。进化不一定都是好的,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于是出现变质的佛法,但有些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少,人类的文明是这样的。

比如,古代人出门只能用双脚走路或骑马,渡河只有竹排,后来,有了脚踏车、轮船;再后来,有了汽车、火车,飞机。

当人类有了汽车、飞机的时候,会不会再坚持出门一定要用老祖宗的原始方法──双脚走路?不会吧!

同样的意思,当后代的祖师大德,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开展出了更胜于佛世的修行方法,我们是否都不接受?只有佛说的原始教法,才可以称为佛法,其他历代菩萨、祖师说的,只因为名词、表达、方法略有不同,就全盘将它否定掉,不认同它是佛法?

7、

我是乡下人,比较老实,既然是佛,我就把他看作是佛。

现在一些讲究原始佛教的人,看到大乘佛教把佛过份神话了,他们就把佛看作是人,这实在是矫枉过正。佛是人不错,但当他成佛后,就有别于人了。人有烦恼,佛没有。人有贪瞋痴,佛没有。人有七情六欲等妄想,佛没有。人有无明,佛没有;佛有慈悲,人没有。佛有神通,人没有。 ................

所以,佛有别于人,人也不是佛。佛除了是人之外,佛也是天,有天的美德、禅定。佛也是神,五通具足。所以,佛是人、是天、是神,但又超乎人、天、神,因此是佛。

我是这样看佛的。

8、「法」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禅师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在平常心」、「道在屎尿」。禅宗所说的开悟是怎样呢?就是这样嘛。山,高的还是高,低的还是低太阳还是从东边出来溪水还是往低处流只异昔时人行履,不异昔时人

﹝罪过罪过,把它变成文字禅了。﹞

由于「法」的普遍性、平等性,所以人人都有机会。只要悟入,便能超凡;证得了佛所证的,便名佛。所以大乘经典说:十方世界,随时有佛出世。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所谓十地顿超无难事。

但,此说原始、南传佛教徒不会认同。他们谈的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修行方法」,换言之,佛法就是「佛所说的修行方法」。

以上,简单点出大小乘的差异。

9、

十地后才成佛,是菩萨道思想。指从凡夫一步一步修,要历经十信、十住、十地等才能成佛,时间是三大阿僧祇劫。

「证得了佛所证的,便名佛」,这是指内证方面,事相功用方面,未必与佛同。

阿罗汉是佛十号之一,所以阿罗汉也等同佛;阿含经中,佛也自自称是阿罗汉。当然,佛与阿罗汉,一般认为还是有所不同的。

10、

表面上看来,小乘是令人有「断灭」感觉,如谈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一入涅槃即灰身灭智永不再生。所以小乘是解脱道、是趋于出世的。这应该和印度的环境文化有关。印度环境困苦,人们害怕下辈子再来轮回出生,希望透过修道,能入涅槃,不要再来了。

有别于小乘的出世,大乘入世色彩重。这又是跟中国的文化有关了。中国人不喜欢抽象、分析的东西,喜欢具体、直觉的思想。于是,印度佛教那种无我、空,国人不见得喜欢。所以,中国的大乘佛教,「有」的思想特别浓厚,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唯识经典谈八识是轮回的主体、成佛只是转识成智;真常、如来藏系经典大谈真如、佛性、如来藏........。这些谈「有」的经典,最受国内佛教徒欢迎。

因为,中国、台湾生存环境良好,国人觉得活着很好啊,为什么要无我、空,涅槃就不再来?于是,有别于小乘涅槃的永恒寂灭,讲不住涅槃、讲乘愿再来,就是成佛了,如观世音菩萨,久已成佛,但以大悲故,倒驾慈航,再作菩萨辅佐阿弥陀佛。大乘的佛教徒,要的不是「断灭」似的涅槃,而是「极乐」世界,黄金铺地,要什么有什么。这又何尝不是环境背景使然?

但这种种,相信是菩萨祖师度生的方便善巧,若到达目的,应无不同。

11、

证得初禅的人,只能在坐禅入定时离欲吗?能入初禅的人,转变的不单是内心,连色身也都转变过了。情欲是病,这病不旦由心起,也由身起。心身转变而入初禅的人,就如病源已被清除或隔离,你说他还会生病吗?所以,正确答案是:证入初禅以上的人,连平常未坐禅时,也不生情欲﹝或少生情欲﹞。因为,其心大多在定中。

若说,坐禅入定才能离情欲,那可不一定要要到初禅,稍得轻安、心少妄念,就已不生情欲了。

说圣人才能离欲,容易令人误会。我们所说的圣人,是指孔子、孟子,他们并未离欲。应说证得涅槃或明心见性者,才能真正离欲。

12、

世间是有相对的真理,而无绝对的真理,换句话说,所谓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试问:为什么会认为那是真理?因为有不真──假的、错误的东西,于是相对于假的、错误的那边,而说这边是真理。

所以真理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相对,绝诸对待时,也就不需要真理。因为没有错误,也就不需要对,又何必真理?因此,绝对时没有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佛法上认为有真理吗?

一般都知,认为有「我」,叫做「我执」;认为有「法」,叫做「法执」。有「我执」表示修行未得解脱;有「法执」表示修行尚未圆满。真理是「法」,认为有真理,自然是「法执」,不是究竟知见。

再来,佛教认为世间是无常、无我、空的,若有真理,真理亦是无常、无我、空的。如此,哪里会有真理可得呢?

凡人会认为有真理、需要真理,表示内心需要有个依靠。但,依靠是相对于因缘生的。因缘──依因待缘而有的,才需要依靠。对于一个开悟佛性者来说,佛性非因缘生、非相对性,佛性不生,所以佛性不得以真理名之。

13、

有人这样开玩笑,佛法只有两桶水,一桶装空、一桶装有,不是说空,就是说有。当有人因此悟入时,不管他是依空而入,或依有而入,都知空也非空、有也非有。说空说有,只为破执;有无相生,乃显中道。

唉,说的太清楚了也不好。当你如是解,认同我说时,可能又错了。

14、

某些修净土者非议禅宗,由来已久。因为,禅宗倡言当世就能解脱成佛,违背了净土宗的理念。净土宗强调:当今末法时代,修行是不能成就的,唯有依念佛求生净土,才能解脱生死。所以,过于执着净土宗理念者,常会炮轰禅宗,历来屡见不鲜。

反之,修禅宗有成者,则无宗派观念,也弘禅也弘净。但净土宗学人,反而因此更加批评禅宗,认为修禅不能究竟,还是必须念佛求生净土。唉,那真是天晓得要怎样说才好!

凡夫烦恼众多,佛菩萨祖师乃开演众多法门,各人才好依适机的法门来修。自己修的法门,自己觉得好就好了,不宜去批评自己不懂的其他法门

15、

所谓「密」是指修行到近解脱时,心思语言难及,那个叫做密,不是持咒、结手印、观想叫密。那有何「密」可言呢?

「密」是无上的意思,持咒、手印、观想当得了无上吗?现在很多修密的人,都倾向于神密怪诞方面去,那不是密啊。 16、

对修行者来说,佛教史是不必要的,不管他所依以修行的佛法,是佛陀说的、是阿罗汉说的、是菩萨说的、是祖师说的、是当今善知识说的,只要契机,都有可能证悟。

但当他要演说佛法时,佛教史的了解就很重要了。教史显示了教理的背景,哪些教理如何演变?都可以从教史中找到来龙去脉。如此,演说佛法,才能有据,以免犯了古代禅德所说的「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的毛病。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对治淫欲?
下一篇: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附录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禅宗见地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中篇 无我的修习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结语
 大乘佛法漫谈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序言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附录
 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能灭重罪的无生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5-044称念诸佛名号功德[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佛菩萨像要坐着的不要站立的,说什么站立的会令屋主行事较辛苦,此等无稽之说应该如何纠正?[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观音菩萨的出家成道(菩提比丘)[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Ten Unlawful Points[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与过去的“爱”分手[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冈波巴四法 2[栏目:创古仁波切]
 重在亲近师父的法身[栏目:传喜法师]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栏目:惟觉法师]
 红尘苦海 有爱共渡——“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成立致辞[栏目:索达吉堪布]
 大智文殊菩萨[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