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14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慧广法师

﹝一﹞

近日,有几位居士来山,席间谈及佛教的种种;其中,谈到了南传佛法在台湾的流传....。事后,心中不觉生起些许愁思──

这几年来,南传佛法在台湾非常流行,国内佛教徒接受者,称为原始佛法。

南传佛法以较单纯、切实,注重实践的方式﹝有别于大乘佛法的超高理想及玄思﹞,在台湾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佛教徒。谈到佛法修行,不少人以南传为依归,似乎大乘佛教已无修法可谈。更甚者,有些接受南传佛法者,则强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为佛法....。

这些种种,往好的方面来说,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之下,免不了应机制宜的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过于理想化、哲学化或学问化?造成高谈理论,而缺乏实际修证....?

当然,这些只是咨疑,不一定是事实。

大乘自然有其修行方法,有不少应不输于南传佛教。但在净土宗念佛,几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台湾,有时候,是会令人觉得大乘佛教没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许久,却感觉不出有修行的作用。佛是念了,但贪嗔痴、烦恼欲念,并未真正减少,戒定慧也没有增长多少。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它可以培养慈悲心、减少世间杀孽,自是功德一件,不应该反对人们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这是有疑义的。

但对一些大乘佛教徒来说,只要他有念佛、有素食,便自以为有修行了,别人也这样认为。

可是,如此修了许久,内心未必能感受到法悦、一些烦恼也未必得解决。于是,有些人在某些机缘之下,遇上南传佛法比较细致的修持,身心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觉受。这是以往念佛、素食那幺久,都不曾有过的。

对许多佛教徒来说,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别谈到融会贯通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奉南传佛法为宝?进而排斥大乘佛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佛教徒学习教外法门,如气功等。一旦他在那里修学得身心有所变化、或起觉受,以之比较在佛门念佛、素食那幺久,却都无感觉。你说,他怎能不舍佛法,而就外法呢?问题是、关键是:佛法或大乘佛法,真的是像他所了解的那样吗?念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吗?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幺?

希望大家谈谈,我也会陆续谈出所知。

﹝二﹞

作者:慧广法师

“南传佛法”是指流传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的佛教,以往中国佛教徒都称他们是小乘佛教。这种称呼含有瞧不起他们的意味;称呼自己的佛教则叫大乘。

“南传佛教”源于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上座部”多长老,所以言论 、行事作风,显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较保守;“大乘佛教”则演变自部派佛教的大众部。“大众部”多年轻比丘,行事比较活泼,勇于创新弘法,将原始佛法,适应于不同的时代、环境,作各种不同的开演。从某方面来说,“南传佛法”是可贵的,他们尽量保留着佛法的原貌,包括经书义理、僧团型态等等,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变化,今人还能从他们那里看到佛教的原貌。单是这点,就值得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经过了那么久的时空变化,如果说如今的南传佛法,就是佛陀在世时的原始佛法,也是不对的。不管是佛法义理、修持方式,或僧人的生活型态,多少有了不同。所以,正确的说,南传佛法只是比较接近原始佛法而已。

南传佛教以遵随佛制为要,不会增添佛法经典、不会融合其它修行;北传的大乘佛教则相反,思想是活泼的、行事是积极的。当佛法传到某个地区时,他会融合当地的文化风俗,让佛法容易被当地人接受,以便度化更多的人。

大乘佛教的修行,也会采取其它宗教不错的修法,将之融会于佛教修法中,让某个地区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中,有许多是原始佛教所没有的。包括咒语、诵经超渡、命终助念 ,以及多佛、多菩萨的信仰,等等。

在教理上,更开发了一些泛外道化的佛学名词,如说众生皆有佛性、有如来藏、真如、阿赖耶识,及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这以原始佛教的观点来说,简直是外道了。外道也讲神我、大我、梵我,大乘佛法的佛性等,与之何异!

这些种种,就是导致南传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非佛法之所在。

确实,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法中加入了太多的东西,把印度的佛教几乎全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供奉的佛像是中国人的脸型,佛像所在的寺院,也是中国古代的官邸;中国人喜欢具体、不善思维抽象,也把佛法的抽象名词改成具象的。像涅槃、空之类的东西,国人是不大懂的,把它改成佛性、明心见性、开悟,就容易懂多了。

站在弘法度众上,你能说这样不对吗?

佛法是可证的,觉悟并非教主的专利,只要佛弟子依法修持,证得了佛陀所证的,他就能演说正法。

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多年来,相信有不少佛弟子依法修行,证得了佛陀所证。他们因时代环境的不同,可能被称为菩萨、或阿罗汉,以及禅师、上师。也因时代、环境、文化语言的不同,每个佛弟子表达佛法的方式会有不同。但所说的与佛陀正法无异。

所以,一些信仰南传佛教者,一味排斥大乘非佛法,等于否定了佛法的可证性。佛经中尚说,无佛无法之世,尚有人能自行修行而得正觉,称为圆觉、辟支佛。如今,佛法尚在,就算大乘佛法掺杂了许多外道法、方便法,也不能否定其中还有许多佛法。既然大乘佛教中还有许多佛法,也就不能否认,有人会依而修证,证得了佛陀所证。那么,他所说的怎会不是佛法呢?大乘佛教怎会不是佛法呢?

经中也没有说,只有佛才能说佛法。《十诵律》载:佛法有五人说,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说佛法,只要所说符合布施、持戒、生天、涅槃的道理,就是佛法。

经中佛也说,他所说法如掌中沙,未说者如大地土。这是排斥大乘非佛法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再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认为佛陀所说的原始佛教才是佛法,后代佛弟子所说的,如大乘佛教里面的,都不是佛法;或者,认为佛法只能保持原貌,不可以增减变化,那等于否定了人类文化向上进化的可能性........。

﹝三﹞

作者:慧广法师

根据人类的历史记载来看,人类是不断向上进展的。这是生命的特质──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质文明上,后代的会比前代好。因为,后代有了前人的经验,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啰。

在精神文化上,后代的也会比原始的好。“原始”毕竟只是个开始,许多方面只是草创,谈不上成熟,不论是思想学术、或宗教文化,可能都要经过两三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宗教是人类的活动之一,也是依附于人类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特质既是生生不息,那么,人所信仰的宗教,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创的时候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古今中外,任何传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无不经过了几次的演变。佛教流传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怎能没有演变,还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演变是必然的,演变也是好的──后代会比前代好。

举自然界的的事物来说。

原始的番石榴,小而无肉,也不大好吃,如今改良过的泰国石榴、珍珠石榴、无子石榴,则大又好吃。如今,你还会去吃原始石榴吗?除了有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红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会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却宁舍现代的优良,而就古代的方便。当佛教的饮食观,已从佛世的食三净肉,向上进展到素食时,台湾却有一些信奉南传佛法者,不认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请想想,佛教的在家五戒,排在首位的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杀生当然不等于就要素食。我从没有叫人受五戒之后,就要素食。对某些人强调受五戒之后就要素食,我说那不是正确的佛教说法。

然而请想想,如果一个受五戒的人,他能进而发心素食,不是很好吗?他所守持的不杀生,不是更圆满吗?毕竟,你虽不亲手杀生,但因为你食肉,就会有人杀、鸡、鸭、猪、羊等动物来卖你。那不等于你在间接杀生吗?

有一人食素,世间就会少杀一些动物;多一人食肉,世间就会多杀一些动物。谁说素食不会减少世间杀孽?谁说素食不是功德一件?不会培养慈悲心?一个守持五戒同时素食者,难道不比守持五戒还食肉者圆满吗?

同样的,以人类交通来说,几十年前,有部脚踏车,就神气的不得了。如今,有机车、汽车,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车、飞机,一般人也都搭乘的起。试问:现在有人出远门,不开汽车、不搭火车飞机,而骑脚踏车的吗?没有!

但我们一些原始佛法奉行者,却要求我们的出家众,应该舍现在方便的交通工具,回复到古代,连脚踏车都不要骑,用脚走路就好──要二十世纪末的台湾出家众,完全遵守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所制的戒律,不就像这样吗?

基于人类是不断的向上进展,我们可以说,大乘佛法在某方面,是要比原始佛法好。原始佛法只是一个开始,大乘佛法则是接续开展──经过许多菩萨、祖师灌溉之后的结果。而且,还在不断的开展中。

反观自认正统的南传佛教,保守着佛法的开始,不敢向外扩充,自然其格局便小,只好被称为小乘佛教了。

佛所说法,当然是最好的佛法,佛教徒不应该忘本。但如果以佛说的才是佛法,后代的大乘佛弟子所说,都不是佛法,这连佛陀也不会同意吧。这更否定了人类向上进展的可能性,违反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事实。

更可惜的是:把大乘佛教中,古来多少佛弟子的宝贵智慧抹杀掉。

谁说后代佛弟子说的法,就不如佛陀呢?在人类是不断向上进展的法则上,有时是会青出于蓝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法:四念处观、数息观、不净观,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圣者,但中国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参禅、参公案,不也成就了许多明心见性、断生死烦恼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许多人类可贵的智慧财产。只是方法不同、说法不同,同样能令修习者证悟佛法。有不少地方,大乘佛法是胜过南传佛法的﹝希望没有人叫我拿出证据来,因为,那很浪费时间呢。不过,可以相信我,我受过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也略有学术基础,不会信口开河。﹞

坦白说,我个人满喜欢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与修行。在距今将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时,第一次看到《杂阿含经》。看了几篇,心理觉得很喜欢。于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个月吧,整部《杂阿含经》就被我看完了。心里想:这么好的经典,怎么被佛教徒说是小乘经典,而不屑看呢?太可惜了。

当时,南传佛法尚未在台湾流传,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我便常向人推介《阿含经》、说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没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事隔十余年后,南传佛法大行于台湾,国人有些信奉了南传佛法后,便否定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说得一文不值。我觉得讶异,反而要转过来肯定大乘佛法了。

﹝四﹞

作者:慧广法师

人类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它的居住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的居住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犹太人受到其它民族的迫害,便产生了他们的民族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创造出了他们的民族保护神──耶和华,以保护犹太民族为主,不惜残忍的杀害其它民族。

印度环境炙热、生存困难,人们对苦的感受非常深,便产生了他们厌离世间、追求解脱的宗教。人们害怕下辈子再来出生为人,希望透过今生的修行,下一生能转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于是,有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印度宗教文化。

中国的环境则不同,多数地区物产丰富,只要不战乱,人们都能安居乐业。于是,中国民族注重生过于注重死,人们讲究的是现实生活的一切,不喜欢追究那些虚无飘渺的未知之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中国产生不出宗教来,有的是讲究现实人生学问的儒家、和略带隐士思想的道家。直到佛教传入国内,才刺激而由道家衍生了道教,以及白莲教、一贯道等。但和印度的佛教、西洋的耶教、回教相比,其宗教意境差得远了。

由不同的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宗教,自然带有其地区色彩,回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视牛为圣,以及各宗教主要信徒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如佛教的出家制度。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适合其它地区的人。

因此,印度佛教三衣一钵的出家方式,无法生存于中国。为什么呢?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因为民俗文化的不同。无论你怎样说,国内的出家人,就是难以像印度那样三衣一钵;甚至你可以说,国内的出家人,不能如法如律,干脆还俗算了!但我们的出家人,再怎样改变,还是不能完全像印度出家沙门那样。

何以如此呢?因为环境、文化不同,印度是个宗教性的国家,古代印度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记载有九十六种外道﹝宗教﹞。可见印度宗教之多。

印度的主要民族──婆罗门,男人年少就要出家修习宗教,壮年再还俗结婚生子,老年则再出家修练,以至于死。其它各民族对出家修练者,都非常恭敬,不管是哪一宗教。所以,印度出家,只要有三衣一钵,其它就不必挂虑,有所需要再向人化缘就好了。过着专心于道、不虑吃住穿喝的出家生活。

但要将这种印度的出家制度,在国内实行,不仅地理环境不允许,民俗文化也容不下。中华民族哪有供养出家人的观念?谁愿意每天多煮一些饭菜,等着出家人来扥钵?

所以,印度的出家制度──三衣一钵、孤身万里游,在国内是行不通的。

但出家怎么办?国人信仰佛教,想专心修行者,也会想出家?只好变通了。

如何变通呢?同样是剃头,也是舍离家庭。只是穿着有别于世人的俗服,以示出家的身分;同样要受持出家戒律,但怕比丘﹝尼﹞戒,受了无法全守持,那不就犯戒了?便加上菩萨戒,冠在比丘戒之上,表示菩萨戒高于比丘戒。一旦比丘戒与菩萨戒冲突时,则舍比丘戒就菩萨戒。出家则多数共同生活在寺院中。这也是一种“家”的型式。只是这里无私有财产,大家过的是以“道”为主,无诤、六和的生活。

这其中,菩萨戒是印度传统佛教──原始或南传佛教所没有的,出家方式也不符合传统佛教三衣一钵。所以,按照原始出家戒律的观点,你可以说国内出家人都不如法、不如律;甚至可以说,国内没有真正的出家人。

民国初年,就有南传佛教法师,来中国参观了国内佛教后,表示中国无比丘。太虚大师曾为文辩驳,收于《太虚大师全集》中。

中国是否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呢?看你站在哪个观点来看,如以原始佛教的出家制度来看,确实如此;如以出家的内容、和出家所证来看,则不然。这也就是南北传佛教争议所在,也由此,被古德划分为小乘与大乘。小乘重于外在形式,大乘则讲究内在。

当佛教的弘传越来越广,时代背景也都不一样了。一些佛弟子,便集合起来,制定了一个适合时代环境的出家制度,就是菩萨戒。对佛教教理也作了某些修正。例如:将传统以出家为主的佛教,改为出家、在家平等;将传统以形式为主的佛教,改以内证为主。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在家也可以弘法;菩萨有出家者,也有在家者;菩萨僧不仅是出家人,在家证入圣位者,也是菩萨僧。这在传统佛教是不允许的。弘法是出家事,在家只能当外护;僧必须是剃头着袈裟的出家沙门,在家人就是有什么修证,也不能称为僧。甚至说,出家才能证到四果阿罗汉,在家修行最高只能证到三果阿那含。

有趣的是:这就好比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但到了二十世纪末的今天,结过婚的先生,你再有这个观念看看,太太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这是个女权高张的时代,女士们不断的高喊男女平等。不少地方,女权已超过了男权,换男人要喊女男平等了。

从这个社会观点来看,你不觉得大乘佛教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吗?原始或南传佛教,犹如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出家尊贵、在家卑贱;大乘佛教则犹如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出家、在家平等。这点,你能说,大乘佛教不比南传、原始佛教好吗?

当然,平等是机会的给予,不是说每个人都一样大。在大乘佛教中,在家居士当然还是要礼敬出家师父,佛法僧三宝还是在家信徒的皈依处。只是说,在家居士如果德学够,你也可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在家居士,如果肯修行,也可以达到出家的修证。这在原始、南传佛教中,在家居士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就算有也很少。

因此,平等是可贵的。但平等的过了头,也是不足取。像《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将佛陀的十大出家弟子,几乎说的无一是处,则是个异类,不能代表大乘佛教的态度。可能是某些在家佛弟子,对传统以出家为尊制度的一种反弹而已。

所以,大乘佛教不是没有毛病、它也有一些不该有的东西。但大乘佛教里面则有许多宝藏。过去的祖师大德,留下了多少的智慧结晶。

大乘佛教的精神也是可贵的,它是不断进取、不断创发的,带给佛教徒无穷的希望。除了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之外,从大乘佛法中,我们发现,还有许多修行的方法。说不定哪一天会有一种修行方法,让人很容易就入定。这不也很好吗?

佛所说原始佛法,相信大乘佛教徒不会怀疑。只是某些因地制宜的制度方法,因着时空背景的不同,今人已无法采用,不得有所变通而已。试问:现今国内执着原始佛法者,一切都能如法、如律,像佛世弟子般的修 行、生活吗? 


{返回 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佛教的依据
下一篇:禅宗见地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序言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中印忏悔法的异同
 生命的意义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忏悔的意义
 从无我 空到达解脱 下篇 无我——空、解脱的完成
 大乘佛法漫谈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义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从事忏到理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