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47

[经文]

 

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第二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星云大师译文]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里会生起疑惑不信。呢?就好比天龙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

 

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里面自有般若智慧,这是经常运用智慧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

 

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净慧和尚解说]

 

为什么小根性小智的人会心生不信?六祖打了个比喻,大家不要在这个比喻上去穿凿,要领会它的言外之意。

 

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古代的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龙能致雨,閻浮提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印度人把居民稠密的聚居点叫做聚落,我们中国人则称为村庄。閻浮提城邑聚落,比喻小根小智的人,大海比喻大智人、上根人、上乘人。小根小智的人听到般若法门,他不相信。只有大根基的人听到般若法门,就会一念相应,他觉得确实如此。。只要肯信、肯投入,就一定能够即刻见性。所以,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为什么上根人、大乘人、最上乘人闻说般若法门就能够相应呢?因为他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了,即时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只要他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容易做到,念念相应则有一定的难度。修行就是要念念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般若相应,这样就能自用智慧恒常观照。这种观照不是在文字上、语言上、口头上做功夫,而是在心地上做功夫。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语言文字并没有罪过,只要你不执着语言文字,不在语言文字上着境,那么,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方便,对我们进入般若法门实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缘。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并不是佛给我们,也不是祖师给我们,师父更不能给你,而是我们用佛的法门来开发我们本有的智慧。这就像降雨一样,雨水并不是从天而有的,雨水还是地上的水蒸发到空中,遇到一定的气温,又降下来,本质上还是地上本有的水。

 

百川众流,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百川众流最后都要流入到般若大海之中。不管你修什么行,你都离不开般若。即使是小根小智,暂时不能信及,最终还是离不开般若智慧。离开了般若智慧,要想成佛,要想往生净土,都是不可能的。

 

[经文]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⑴ 烦恼 人业产生的障,在人的心底扎下了根,形成了藏识种子。藏识种子稍被触动上和前的根尘结合,生出种种妄念妄,令人烦恼不堪。这就是烦恼的根。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

 

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他们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并沒有差別,闻此顿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他们执着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沒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

  

 

  [净慧和尚解说]

  

智慧是平等的,佛性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大根小根之分?这要看各人邪见烦恼如何。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的人,是小根小器的人;邪见少,业障轻,烦恼比较少的人,就是大根大智的人。邪见是一种障,是一种障道因缘,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拦路虎。

 

小根之人,闻此顿教,就像草木一样,根性小,大雨下来,他就倒了,吃不进。大树泥?雨下得越大,他吃得越饱,生长得越旺盛。小根之人由于邪见障重,应该用智慧的风来吹散心头种种迷雾,要用智慧的太阳来照破我们心中的黑暗。

 

 []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星云大师译文]

 

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领悟顿法门,不向心外执着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着,这就是见到自性。

  

[净慧和尚解说]

 

本来般若之智是没有大小的,因为众生的迷悟不同,烦恼的轻重不同,所以才有大小之分。迷心外见,修行觅佛,向心外去求佛,即是小根。开悟顿,不执外修,这就是大根器的人。

 

[经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对于內外境界都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遣除执着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沒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所谓内外不住,就是说,我们固然不要向心外去求佛,也不能执着佛就在心内。把佛固定在某一个方位,这个佛就不是圆满的,就有局限性,就会使你的修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智慧、佛、般若,是内外都不住的。一有住就有障碍,一有住就不圆满。

 

所谓去来自由,就是要随时随地应用,而不但指你在生死中去来自由。你要做到随时应用般若,你才能在生死中去来自由。

 

你执着佛在心内,或者执着佛在心外,都是执着心。你能够把执着心去掉,就是去来自由。通达无碍。

 

 

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⑴ 十二部 佛教经典分十二,或叫十二部,分是契应颂、授讽颂、自、因、譬、如是、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早期小乘九分无授、自、方广三。大乘九分不包括因、譬论议。契是散文体的典;应颂,把契用偈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授记载弟子的述,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体;自记载经请问,而由佛主的法要;因述佛法的因;譬,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又本事,述佛弟子们过去世的因和故事;本生,述佛在去世的因和故事;方广,指后期的大乘;未曾有,不可思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

 

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修多罗翻为契经,因为一切的经书既要契理又要契机。契理,就是不违背诸佛说法的根本要义;契机,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根机能够契合,能够适应,能够起指导作用。弘扬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契理契机。

 

我把契理理解为不违背传统,把契机理解为不违背时节因缘。因为机永远是当下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遇到的是那几个问题,今天可能是另外的几个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每一天都有变化,所以“机”永远是不断地在更新。契理契机,这是弘扬佛法、正法住世的一条根本原则。契理,不违背佛说;契机,不违背众生的根机和需要。

 

解释经典的种种文字,有大乘,有小乘,大乘为大根基人说,小乘为小根基人说。小乘是自觉,大乘是自觉觉他,佛则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十二部经,并不是说佛教的经典只有十二部,有的地方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部经,大乘小乘都是为众生设立的,为众生安立的,为众生建立的。

 

一切教法,都是从佛的大智慧中等流出来的。所谓等流,就是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刚好是如理如实而说,所以叫等流。一切的文字,都是从佛的大智慧海中、佛的悲怀、本怀中等流出来的。

 

迷与智之间,只是一迷一悟的差别,所以我希望所有听法的人,都能成为智者,都能悟解心开,都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三)
下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七 圆满报身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授记方辩永为人天福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妙行品第五之一 何名坐禅(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八 千百亿化身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四 普告来者 无二之性是为实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 答法达 要转经不要被经转(一)..
 六租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 会玄觉 人们称玄觉为一宿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八 语怀让 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