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二)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93

[经文]

 

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第二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星云大师译文]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里会生起疑惑不信。呢?就好比天龙在閻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

 

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里面自有般若智慧,这是经常运用智慧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

 

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慧也是如此。

 

[净慧和尚解说]

 

为什么小根性小智的人会心生不信?六祖打了个比喻,大家不要在这个比喻上去穿凿,要领会它的言外之意。

 

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古代的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龙能致雨,閻浮提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印度人把居民稠密的聚居点叫做聚落,我们中国人则称为村庄。閻浮提城邑聚落,比喻小根小智的人,大海比喻大智人、上根人、上乘人。小根小智的人听到般若法门,他不相信。只有大根基的人听到般若法门,就会一念相应,他觉得确实如此。。只要肯信、肯投入,就一定能够即刻见性。所以,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为什么上根人、大乘人、最上乘人闻说般若法门就能够相应呢?因为他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了,即时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只要他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容易做到,念念相应则有一定的难度。修行就是要念念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般若相应,这样就能自用智慧恒常观照。这种观照不是在文字上、语言上、口头上做功夫,而是在心地上做功夫。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语言文字并没有罪过,只要你不执着语言文字,不在语言文字上着境,那么,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方便,对我们进入般若法门实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增上缘。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并不是佛给我们,也不是祖师给我们,师父更不能给你,而是我们用佛的法门来开发我们本有的智慧。这就像降雨一样,雨水并不是从天而有的,雨水还是地上的水蒸发到空中,遇到一定的气温,又降下来,本质上还是地上本有的水。

 

百川众流,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百川众流最后都要流入到般若大海之中。不管你修什么行,你都离不开般若。即使是小根小智,暂时不能信及,最终还是离不开般若智慧。离开了般若智慧,要想成佛,要想往生净土,都是不可能的。

 

[经文]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⑴ 烦恼 人业产生的障,在人的心底扎下了根,形成了藏识种子。藏识种子稍被触动上和前的根尘结合,生出种种妄念妄,令人烦恼不堪。这就是烦恼的根。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

 

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他们原有的般若智慧,和大智慧的人并沒有差別,闻此顿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他们执着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沒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

  

 

  [净慧和尚解说]

  

智慧是平等的,佛性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大根小根之分?这要看各人邪见烦恼如何。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的人,是小根小器的人;邪见少,业障轻,烦恼比较少的人,就是大根大智的人。邪见是一种障,是一种障道因缘,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拦路虎。

 

小根之人,闻此顿教,就像草木一样,根性小,大雨下来,他就倒了,吃不进。大树泥?雨下得越大,他吃得越饱,生长得越旺盛。小根之人由于邪见障重,应该用智慧的风来吹散心头种种迷雾,要用智慧的太阳来照破我们心中的黑暗。

 

 []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星云大师译文]

 

般若智慧,人人本来具足,沒有大小之分,只因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

 

如果领悟顿法门,不向心外执着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着,这就是见到自性。

  

[净慧和尚解说]

 

本来般若之智是没有大小的,因为众生的迷悟不同,烦恼的轻重不同,所以才有大小之分。迷心外见,修行觅佛,向心外去求佛,即是小根。开悟顿,不执外修,这就是大根器的人。

 

[经文]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对于內外境界都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遣除执着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沒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所谓内外不住,就是说,我们固然不要向心外去求佛,也不能执着佛就在心内。把佛固定在某一个方位,这个佛就不是圆满的,就有局限性,就会使你的修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智慧、佛、般若,是内外都不住的。一有住就有障碍,一有住就不圆满。

 

所谓去来自由,就是要随时随地应用,而不但指你在生死中去来自由。你要做到随时应用般若,你才能在生死中去来自由。

 

你执着佛在心内,或者执着佛在心外,都是执着心。你能够把执着心去掉,就是去来自由。通达无碍。

 

 

文]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⑴ 十二部 佛教经典分十二,或叫十二部,分是契应颂、授讽颂、自、因、譬、如是、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早期小乘九分无授、自、方广三。大乘九分不包括因、譬论议。契是散文体的典;应颂,把契用偈的形式再次表述出;授记载弟子的述,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讽颂,全体;自记载经请问,而由佛主的法要;因述佛法的因;譬,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宣传教义的篇章;如是,又本事,述佛弟子们过去世的因和故事;本生,述佛在去世的因和故事;方广,指后期的大乘;未曾有,不可思事;论议,是阐释发挥经义

 

[星云大师译文]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慧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沒有世人,自然也就沒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

 

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慧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慧的人请,有智慧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慧的人沒有差別。

 

[净慧和尚解说]

 

修多罗翻为契经,因为一切的经书既要契理又要契机。契理,就是不违背诸佛说法的根本要义;契机,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根机能够契合,能够适应,能够起指导作用。弘扬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契理契机。

 

我把契理理解为不违背传统,把契机理解为不违背时节因缘。因为机永远是当下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遇到的是那几个问题,今天可能是另外的几个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每一天都有变化,所以“机”永远是不断地在更新。契理契机,这是弘扬佛法、正法住世的一条根本原则。契理,不违背佛说;契机,不违背众生的根机和需要。

 

解释经典的种种文字,有大乘,有小乘,大乘为大根基人说,小乘为小根基人说。小乘是自觉,大乘是自觉觉他,佛则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十二部经,并不是说佛教的经典只有十二部,有的地方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部经,大乘小乘都是为众生设立的,为众生安立的,为众生建立的。

 

一切教法,都是从佛的大智慧中等流出来的。所谓等流,就是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大不小,刚好是如理如实而说,所以叫等流。一切的文字,都是从佛的大智慧海中、佛的悲怀、本怀中等流出来的。

 

迷与智之间,只是一迷一悟的差别,所以我希望所有听法的人,都能成为智者,都能悟解心开,都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返回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三)
下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七 圆满报身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八之一 北宗志诚问法 师说戒定慧义(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八 香烟指处是师归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 诸佛妙理 不关文字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七 自性真佛偈(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二 辟“不立文字”妄见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之四 在家如何修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六 答志道 无上大涅槃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 三身自性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 授记方辩永为人天福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圆觉当离四病─心要真清净当离四病[栏目:佛学名相杂集]
 佛法与生活的融合[栏目:宋智明居士]
 降伏其心 一 真正的进步是心态的转变[栏目:万行法师]
 第二册 励志敦品警惕~2[栏目:佛光菜根谭]
 窍决宝藏海 14、附录一:示 道 梵 音[栏目:晋美彭措法王]
 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栏目:梦参法师]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一章 西方人对修习禅法感兴趣之原因[栏目:瑜伽士陈健民上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