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②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③。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④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⑤,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⑥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⑦,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⑧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⑨。
世尊,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⑩,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11)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12),而名须菩提(13),是乐阿兰那行。”
[注解]
① 一相无相 《六祖坛经·付嘱品》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一与多对待而立,无多,则一亦不存。不住于相,无念、无取、无舍,不生妄想,名为无相。一相即是无相,凡心有少想,想得果,得法,得菩提,都是着相。
② 须陀洹 佛的大弟子都是从声闻修成阿罗汉的。声闻有四个阶位,又说是四圣果: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须陀洹是梵文音译,意译初入圣流,简称入流,意思是离六尘,初步进入如来法流。
③ 无所入 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入心,没有六尘烦恼,心得清净。不是自心入到如来法流,也不是如来法流入到自心,所以说无所入。
④ 斯陀含 斯陀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一往来。往来,意思是未彻底脱离欲界烦恼,还会在欲界天和色界天中反复。须陀洹要经多次反复,斯陀含只须经一次反复,便可不退转,所以名为一往来。
⑤ 实无往来 究竟怎样是往,怎样是来,往何处去,从何处来,思想意识范畴的事,哪里说得出处所?这些为了教化修行人而施设的名词,都是抽象概念,并无实义。
⑥ 阿那含 阿那含是梵文音译,意译不还,又译不来。意思是不退转,相当于色界四禅天中不还天的境界。
⑦ 实无不来 聚而显现,是来;散而隐退,是往。阿那含顶多能断粗烦恼,未能断因如来藏引起的微细烦恼。藏识流注永不息灭,所以说实无不来。
⑧ 阿罗汉 阿罗汉是梵文音译,意译杀贼、不生、应供。《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六贼名字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正是六根六情。阿罗汉已杀尽六贼,所以名为杀贼;阿罗汉不生烦恼(还未离微细烦恼),所以又名不生;阿罗汉是声闻最高果位,所以又名应供。
⑨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杀烦恼贼,不生妄想,应当供奉,都是软指标,没有实法实相。
⑩ 无诤三昧 在三昧中,顺于空性,内外随顺,这种境界,称为无诤三昧。
(11) 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意译空寂。乐于玄妙的、空寂的三昧境界。实质是在非空非非空的无为状态下,获得常人无法想象的不思议高级享受。
(12) 实无所行 安处无为,圆明寂照,所以说实无所行。
(13)名须菩提 须菩提是梵文音译,意译善见、善观、空生,也是随便起的一个名字而已。
[释净慧注疏]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前约如来法身断疑,自下次约弟子法身断疑。疑曰:前说一切圣人以无为而有差别,后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此犹难信。何者?现见四果圣人能取无为以为自果。如其所取,能为人说,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此问第一果也。言须陀洹人正证无为之时,能作是念,我得果耶?为不得耶?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亦曰逆流。流有二种:一生死流,二圣道流。是名入流,明入圣道之流。而无所入,显逆生死之流。在观既无复分别,岂见道流可入乎?既不见道流之可入,岂见道果之可得乎?既不见道果之可得,岂见可得之可见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此问第二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此人证果之后,若人中命终,即往天而来人;若天中命终,即往人而来天。由一往一来便得灭度,故曰一往来。观内既不见有我,谁往谁来?故云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此问第三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人证果之后,生上而不生下,有去而无有来,故曰不来。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故云而实无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此问第四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此云不生。此人证果之后,永绝三毒之根,高谢四生累,故曰不生。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生?故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也。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有念即四执生,无念即四执灭。四执灭者,何以有灭之实而实之?四执生者,岂以不生之名而名之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三昧,此云定。无诤定者,远分定也。得此定者,能令彼我不起烦恼之诤,故曰此定为无诤也。无诤第一,即定障之诤灭;离欲第一,即惑障之诤尽。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言:我身自证,不起自得之心。余人若成,岂生护果之念?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此云无诤。须菩提言:我若有念,则此记无由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无所行,两诤之体离乎心也。而名乐行,无诤之名记乎身也。
[白话]
“须菩提,你想想,须陀洹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为什么我说不能呢?须陀洹这个名,意为初入圣流,实际并没有什么圣流可入,心里也不曾入过什么,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说是须陀洹。”
“须菩提,你想想,斯陀含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为什么我说不能?斯陀含这个名,意为一往来,还在欲界、色界中反复,未彻底脱离欲界烦恼。其实并没有什么往来,往无去处,来无所自。一往来,只是施设的名字。”
“须菩提,你想想,阿那含可以在心中想着‘我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为什么我说不能?阿那含这个名,意为不来,又说是不还,不再有欲界烦恼来干扰,不会再退还欲界天。其实藏识流注不灭,无所不来。不来,只是设施的名字。”
“须菩提,阿罗汉可以在心里想着‘我得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说:“不能有这个念头,世尊。为什么我说不能?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名为阿罗汉。阿罗汉意为杀贼,自心清净,本自无生,亦无烦恼贼可杀。
世尊,如果阿罗汉心存我得阿罗汉道的想法,便着了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相,便不能说是阿罗汉了。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一切随顺,在众弟子中,赞我在这方面第一,称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没有想过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如果有‘我得阿罗汉道’这个念头,世尊便不说须菩提是乐修空寂的修行者了。
须菩提实没有修什么,行什么,才名为善观、善见、空生的须菩提,才是真乐空寂行。”
[古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②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③。”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⑤,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⑥”。
[注解]
① 庄严净土 不染不着,无秽垢,是为净土。《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已入不二法门的菩萨,无所谓净不净,一切世间都成净土。庄严,是严饰之意。凡夫认为,死后到西天,那边到处是金壁辉煌的宫殿,遍地是玉树银花,一片富丽堂皇,五彩缤纷,这便是庄严净土。二乘人以无作境界为庄严净土,贪着禅乐,以此为涅槃。
② 燃灯佛 燃灯佛是最古的佛。燃灯,把灯点亮,驱散黑暗,带来光明。曹山本寂禅师以见燃灯佛比喻参禅,分三种情况:一、未懂回光反照自性,或听人说过反照自性而不实行,这人未见燃灯佛。二、见了燃灯佛,至静中已见心光,却沉缅六尘境界,贪着禅乐,这人未得燃灯佛授记。三、身、心、情、识俱忘,常觉不迷,明心见性,便说这人已得燃灯佛授记。
③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为了分别事物,为了说法教化,必须因相立名。穷人希望儿子长大能过好日子,给儿子起名叫做金贵;又怕儿子长不大,取个贱名免招灾,叫做狗儿。金贵日后未必金贵,狗儿本来并非狗儿。庄严、净土、佛土、无生、涅槃等等一切名,都是施设的名字,并无实义。名本无实相,凡夫自立的庄严佛土相,固不可取;二乘立的庄严佛土相,亦是虚妄。菩萨看庄严佛土,离是非相。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本经常用的句式:“是××,即非××,是名××。”这就是本经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离筌求鱼,离言入义。
但又要避免走上另一极端,不能说万法皆空,不要以无知为真知。言可入义,无言亦难入义,多闻善义才可入义;言不等于义,必须离言才能得真实义。
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不是不生心,只是不生妄心,而生清净心;不生妄识,而生般若智。无所住,离一切相,才是清净心,才有可能生般若智。
⑤ 须弥山王 在欲界修行,先过四王天,这四王天的天王分别名持国、增长、广目、多闻。这四天在须弥山腰。这须弥山,无量高,无量大,山上布满七宝,山顶是欲界第二层天,名忉利天。须弥山王是须弥山拟人化的化身。
⑥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说的如须弥山王这么大的身,无量高,无量大的身,其实是虚妄的身,只是名为大身。
[释净慧注疏]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约声闻法身断疑,今约菩萨法身断疑。疑曰:菩萨即真如,真如之中无取无说者,然灯如来云何为说菩萨之法?释迦菩萨何故亲从受之耶?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汝意云何?我昔入观之时,然灯于我有说耶。我于然灯有得耶?为无所说耶?为无所得耶?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法是菩提,得即证也。答意明法中则心行处灭,觉观之所不寻。言语道断,名筌之所不逮。名筌不逮故,昔佛所以杜言。觉观不寻故,今佛所以绝证。但言释迦绝证,则然灯杜言,从可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前断得记疑,今断严土疑。得记即仰上以受化,严土是俯下以利生。疑曰:若身是无相之身,即土应无相土。土若无相,不应取有累之事像。修万行以严之土若有相,复何异控龙象于兔蹊、注江湖于牛迹?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汝谓菩萨真观之中,有严事耶?无严事耶?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答明无也。庄严有二种:一形相,二真实。形相色性为其体,众宝为其相。真实者法性为其体,万德为其相。形相以依化为能严,分别为所严。分别无相故,无所严之体。依化无生故,无能严之体。故云即非庄严也。真实以唯识为能严,法性为所严。唯识无倒故,有能严之体。法性不变故,有所严之体。故曰是名庄严也。若然者,岂取有累之事像、修形相之严哉?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劝取真实之严。令舍形相之障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前来并约法身断疑,此问次约应身断疑。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也;应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无相?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为法王?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须弥山王,喻应身也。量高八万,可言大也。胜出诸山,可言王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答意明应身以真智为体,以自在为用。体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众圣,可言王也。须弥虽大,以非心故,不谓我是山王。应身虽大,以离相故,不谓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更晓身之大义。何者?身有二种:一有流身,二无流身。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无流之身。夫有流即遇物斯限,无流即触徒斯契。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必能遍故得大身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