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白话解 前言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484

严经白话解

前言

一 《楞严经》内容简介

《楞严经》是禅宗宝典。

《楞严经》是修学禅法的指南。

《楞严经》融会小乘和大乘,摄小归大,包含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楞严经》纽合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资料。

此经以阿难陷于淫席,几毁戒体为因由,释迦牟尼对阿难及未得阿罗汉的声闻僧说三摩提正修行路,引小乘入大乘。法会听众中,除随佛出家的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还有功德完满的大菩萨,亦有未离世间欲的善男信女及鬼王、龙神、修罗、天王、天子等众。

为使不同层次的会众能随类各得解,都能有所获益,所以本经所说,包含世间法、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上上法,而以出世间上上法统摄一切法。建坛诵咒、六道轮回属世间法,十心、十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属出世间法,菩萨十地、等觉属出世间上上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原来都是世间法,本经把阴、入、处、界及七大都归于如来藏真如妙性,摄小归大。

说理方法,都是在妄想处依妄破妄。本来不思议变的如幻三摩提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不可说,说不清,只能借用世间事作比喻,实属勉强。不过,这也是出于不得已,是无办法中的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是权宜施设的方便法门。因此,学佛的人,必须离筌求鱼,离言入义,才有可能窥见最上乘法的一二。

此经纽合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阐述了汉唐时期中国佛教中不同层次及不同宗派的观点,包括世间、出世间和出世间上上法,涉及禅宗、净土宗、律宗、唯识宗等宗派,对研究佛学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对修学三摩提修行路(参禅)的志士仁人来说,更是一部十分宝贵的修行指南。

释迦牟尼宣说本经,开宗明义就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未明清净体性,从而生诸不实妄想,故有生死轮转。”并明白指出“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由这一门,超出一切,到达妙庄严海,这是十方如来必由之路。”

三摩提路即是修习禅定的法门。

没有禅,便没有佛法。佛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学问。

佛教最基本的实践就是修禅。《楞严经》从始到终,说的都是修禅的事。

释迦牟尼向阿难七处征心,阿难欲寻思量之心在何方所,寻不可得。这时,世尊对阿难指出:“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为子,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

人们为什么会生灭轮转?经文用大量篇幅分析如来藏心,指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如来藏心能兴造一切喜乐烦恼及善恶之业。接着通过答疑,说明“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四大周遍法界,何以互不相克”这两个禅定境界中特有的、不可思议的问题,明确指出如来藏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是对待不思议变的、如幻如化的禅境的根本问题。

接着,释迦牟尼恳切地对阿难说:“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勤诵十二部经2,能说无量的清净妙理,如果不艰苦修证,纵得多闻,徒益戏论而已。”

如何能把染杂的心复归清净的心呢?释迦牟尼指出:必断杀盗淫,切戒大妄语。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这是学佛修行的四重戒。

至于如何发心,如何证果,释迦牟尼说了修行五十五阶位。为了警策世人,说了六道。为了避免修行人误入魔道,提出要认识止观魔事,以免认贼为子。还详细说了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受阴区宇十种魔心,想阴区宇十种天魔,行阴区宇十外道论,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告诉会众:“这是过去先佛对定慧双修中微细魔事的透彻分析。你们如果熟识这些禅中的魔境,清除心中尘垢,不落邪见,则所有阴魔、天魔、见魔、全都消灭,摧碎无余;大力鬼神丧胆逃逸;魑魅魍魉无生之理。你们应在菩提路上,精益求精,不迷于外道及二乘的妄想涅槃,趣向无上大涅槃。”

在五阴区宇中指出的五十种定中魔事,对参禅实践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警示。如果读过此经,可保不会陷入邪教歧途而遭王难。

最后,释迦牟尼总结五阴的根源在于五种妄想,并对阿难说“应将这五阴的根源对末世众生传示明白,让众生识其虚妄,厌离妄根,不恋三界,向大涅槃。”

 

传译

元·惟则禅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附临川沙门克立题写传译经过:

“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此经,夙夜西望,愿见而未及见也。唐武后长安末,般剌密帝三藏(天竺僧人)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在广,请就制止寺(即今光孝寺),译出而笔受之。中宗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经成,謄写入奏。适朝庭多故,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场,见所奏本,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访度门而得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愨法师复于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传之。”

 

二 观辉自序

观辉自幼与佛有缘,慈母带我拜观音菩萨,菩萨给我起名观辉。

  庶祖母是小学校长,又是虔诚的佛教徒,初一、十五烧香、拜佛,斋戒、诵经。

  我长大从业,一路在乡村中小学当教师,1983年,五十三岁了,调回城里的中学任教,常去探望庶祖母,见到她订阅的《法音》杂志,深深吸引了我。我向庶祖母借了1983年第4期回家,对岂予先生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一文详细研读。虽然内容深奥,我未能领会其中奥妙,但是我从此发心,尽量寻找佛教大乘经典,认真学习。我相信,只要我真心向佛,定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让我如愿以偿。

我六十岁退休以后,真的是佛菩萨的保佑,在广州购书中心寻到了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禅宗七经》,如获至宝。虽然很难读,我还是硬着头皮一篇一篇地啃下去,读到了最后一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才摸到了一点头绪。

此后又陆续在书店找到了《楞伽经集注》(宋·释正受集注)、《楞严经》(元·惟则会解)、《注维摩诘所说经》(僧肇等注)、《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般若心经译注集成》(方广锠编篡)等的影印本。有了这些影印本,为我阅读《禅宗七经》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1997年起,我开始把《禅宗七经》翻译成白话,并做一些注解,算是我的读书笔记,目的是检查自己的理解能力,看看自己是否能把握到禅宗经典的一点基本观点。

2001年,我有幸成了重庆佛学院函授高级佛学专业学员,2003年毕业。毕业后,蒙不少名山名刹寄赠刊物法宝,观辉不胜感激之至。对收到的每一份刊物,我都认真阅读,不肯错过。

去年,为了方便做读书笔记和贮存资料,我买了电脑,我打算把以前对《禅宗七经》作的翻译和注解都输入电脑,在输入的同时修改完善。

《楞严经白话译注》是我自己觉得还算过得去的。

当前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译注本和一些教外人士写的有关佛教内容的文章,常常出现一些误导学人的观点。可以肯定作者对佛教有向往之心,才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过由于作者没有禅修的实践体会,而是用世间法类比出世间上上法,用世间的逻辑思维推度如幻三昧中的不可思议之事,因而进入误区,不可能契合佛陀的本怀,说出了与大乘佛教完全相违背的观点。

  当前常见的进入误区的问题是:

  一、“万法唯心”是不是唯心主义?

  二、佛陀说的“生死大事”是不是只教人们死后到西天极乐世界?

  三、能不能说 “一切皆空” ?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这三个问题也正是学习佛学十分重要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只读一两本经书、从经书中摘取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得了的。要解决问题,必须知行并重。知,即是理入,多读经典,多亲近善知识,才有可能求得理入;行,即是行入,即是亲自參与修禅实践。

  关于这三个问题,观辉也很难说得清楚,我只能引用几句佛言祖语做一些简短的说明:

一、“万法唯心”不是唯心主

  请看虚云和尚答蒋维桥书:

  “或云佛学亦唯心论耳,佛学虽说唯心,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哲学上之唯心论,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唯物论者,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迦所谓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与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两个世界,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为全潮者。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牛之影像为牛,或以管窥牛,见牛之角者则认牛角为牛,见牛之头者则认牛头为牛,本无不是,弊在不见真牛全体。佛教则溯本穷源,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观牛,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舍佛教莫属。”

  《楞严经·卷第七》中,富楼那问佛:“为什么奢摩他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因为在修禅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的幻相,忽然生出,瞬间即逝。

  佛答富楼那:“由于对心中所现诸相妄做分别,便生出妄见,见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还说了一句“殊不知山河、大地、虚空,无一不是妙明真心中之物。”于是有人抓住这句话,错误地认为佛陀说“万物唯心生”。要知道,佛陀在这里说的“心中物”是指修禅中人们妄心产生的幻相,而不是宇宙中存在的万物万象。佛陀不但没有说宇宙万物唯心生,而且还明确提出了“本住法界”的观点。

  在《楞伽经·卷三》中,佛说“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

  本住的法界是什么意思?本住的法界是自古以来就自然存在了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修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明心见性,求得真如境界。怎么样的境界是真如境界?就是自己的认识真真正正如同本住法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境界又名如来地,修行到了如来地,就可以称为如来佛。

二、佛陀“生死大事”並不是只死后到西天极乐世界。

  在《楞严经·卷第一》中,佛告诉阿难:“缘虚妄的尘缘分别影事形成的妄想,惑乱你的真性。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为子,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

  佛陀说法的头等大事,便是教修行人从妄想生灭的苦海中获得解脱,度到不生不灭的明心见性的彼岸,就是在这一生,当下从迷转悟,当下明心见性,当下成佛。

  太虚大师说:“学佛先从做人起。”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大师非常反感当时佛教流行度鬼的“鬼本位”佛教,说:“若要人死得好,只有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有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

  太虚大师是于民国年间提出人间佛教理念的,与以往的佛教传统相比,似乎是独立于各宗派之外的新生事物,但究其思想内容,并非创新之见,事实上,人生佛教正是对原始佛教的回归。

三、不能 “一切皆空”。

  佛陀为了破除人们对“有见”的执着,在般若类经中说“空法”。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佛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说的很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照见什么皆“空”?是修行功德完满的的能在如幻三昧中观照自在的菩萨,这菩萨在进入深般若波罗密多的境界中时,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实现的照见五蕴皆“空”。一般修禅的人坐禅时,满心胡思乱想,想“空”也空不了。

  要明白,世间人看世间事,做世间事,是不可能看得空的,也不应该都看成空的。若不然,说一切皆空的人,请他自己试试,做七天什么都不吃不喝,怎么样?如果他说:“没问题,就算死了也空嘛。”那就再请他从面前的墙壁穿过去,证明这墙壁是空的,看他还会怎么说。

  佛陀在《楞伽经》中严厉指责固执“空”见的人,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

  在《六祖坛经》中,六祖说:“不见一法存己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犹如太空生闪电。此之知见瞥与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便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当今对佛教文化和修禅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能够组织一些力量,把禅宗的重要经典翻译成白话,尽量做到比较正确传递佛陀本怀,这对弘扬佛教、续佛慧命,将会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我做白话译注的几条根本原则是:

  一、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契合佛陀说本经的本怀,摄小归大,始终不离大乘宗旨。

  二、从始至终贯串三摩提妙修行路这条主线,接引修行人发菩提心,艰苦修证,向涅槃城,回向世间,推广人间佛教,普济群生。

  三 尽量做到文字通俗一点,让一些有中等文化以上的有心向佛的人能够读得下去。(我的两个妹妹和一个有博士学位的外甥女都是佛教的虔诚信仰着,我常把我的译稿让她们过目,以检验我的文稿能否过得通俗这个关。)

  本译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版、元·惟则会解《楞严经》二十卷为蓝本,分章及标题为译注者所加。为使每章内容完整,其中卷第六首节“意法为缘”移至卷第五·十六章末,卷第十“法因为上”移至卷第九·二十八章末,卷第十七“色阴区宇·第一禅那现境”移至卷第十八·五十三章首节,卷第二十“行阴区宇”末节移至卷第十九·五十六章末。

  名为《楞严经白话译注》,其实是不才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或有谬误谤佛之处,恳请大德赐教。

本白话解的的注解,除选用《楞严经》惟则法师会解(影印本)之外,主要引自下列经典:

  《楞伽经集注》(宋·释正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维摩诘所说经》(僧肇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禅宗七经》)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佛历二五四九年(公元二OO五年)岁次乙酉春观辉谨识。

 

三 附录

(附录一)楞严经影印本出版说明

《楞严经》,或名《大佛顶首楞严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宣说“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之禅修而得名。又称作《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剌密帝译,属秘密部经典。

般剌密帝,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于唐神龙元年(七O五)五月二十三日从灌顶部6出一品,即此《楞严》。关于此经传译,并有诸种异说,古自宋以降,辩起真伪而久讼不决,近世复有疑其为中国撰述者。但无论起真伪如何,此经纽合了中印佛学、哲学思想,是一步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楞严经》注本,旧存百余,现行四十余家。兼涵通融者,有元姑苏师子林天如惟则禅师《会解》二十卷,集宋惟愨、弘(江-工+允)、崇节、洪敏、子(王+睿)、智圆、仁岳、晓月、戒环诸家,其中子(王+睿)、戒环属贤首宗,仁岳属天台宗教团体,故其会解,既有助于从不同侧面理解经义,亦可证知各家各派观点之异同。

今据清末常州天宁寺刊本影印。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三月

(附录二)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

师子林 沙门 惟则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纲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匪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

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修。

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过因一契。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

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高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

由是,破七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新见互显,而正显在心。

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辩与八还,择于诸物。非舒非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闻见耳。

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有破自然、因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以一过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偷工减料一妄耳。

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惟真。

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斡无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已。

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大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死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绵性,不涉名言矣!

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勤修无漏。通而言之,皆同理也。

理解虽圆,非行莫证。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用。

于是,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喻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证法门,勑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停而言之皆圆行也。乃至有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虽谈证位,未尽行因,下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证也。

然则,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之行,证究竟坚固之理。楞严大旨,大抵如是。

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

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证,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祗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消除、心悟实相之类,有岂局于常哉?

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

然是经无教不收,无机不摄。或言偏意圆,或名同体异,昧劣之士,有所不达。宏经者思,所以达之,从而为之解。

自唐而宋,解者凡十余家,始吾见长水(王+睿)师,孤山圆师,泐潭月师,温陵环师之说,又闻吴兴岳师之并得兴福愨、资中(江-工+允)、真际节、樵岭敏诸师之意,无不大同,惟所见或各从一长,乃不能不小异,遂使行者泣歧,莫辩良导,则不达之患,不在彼而在乎此矣!

今会诸家要解,以通大途。异不公乎众者,节之。异而互通者,互存之。互为激扬者,审其的据而取之。间有隐略乖隔处,则有附己意自为补注。若合殊流而同归于海,故谓之会解。

噫!道本无言,非言不显。佛不得已而言矣。言有不达,道无以明。则诸师之言,亦不容其己也。言既多而不同,去道转远,则会解者,有岂容起自己哉!

解既会矣,庶几览者因会解以知人之言,因人言以知佛之言,佛言知矣,究竟坚固者得矣。曰行,曰理,曰教,曰禅,曰达道,曰慧命,皆剩语矣!况所谓解与会哉!

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卢陵沙门惟则述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会解所引有

惟愨、弘(江-工+允)、崇节、洪敏、子(王+睿)、智圆、仁岳、晓月、戒环诸家。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一 第一章 缘起——阿难几毁戒体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五 第十三章 六入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十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一 第一章 缘起——阿难几毁戒体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九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三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六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萨垛与自他相换[栏目:唐巧奥萨堪布]
 大脑是不安于现状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药师佛与黄财神的关系(创古仁波切)[栏目:药师佛·藏传]
 伏藏略说[栏目:陈士东居士]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在《中国少林寺》三大巨著首发式上的讲话[栏目:永信法师]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栏目:智者大师]
 三乘一乘究竟论[栏目:演培法师]
 云乡禅师 法语一百则 之三[栏目:法师法语格言]
 喜乐的曼达拉 堪布(二)[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