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65

第十二章 五本是如藏妙如性之一

内容提要:

举捏目见空中生花色例说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二手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例说受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例说想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瀑流波浪相续、前后不相踰越例说行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取频伽瓶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例说识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1。如是乃至五阴2、六入3、从十二处4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5。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5。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7?

1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修习禅定,不论凡夫圣贤,都会见到幻化的妄相。凡夫着相,迷于生灭;智者离相,即成菩提。是凡是圣,全在一念之差。在智者的眼里,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

2  又译五蕴。佛法用五蕴法来描述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一、色蕴。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五根是人的认识功能,六尘是人的认识对象。

二、受蕴。指领受。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一步,即是根、尘接触形成感觉而未起分别意念刹那间的状态,也就是先于概念化作用之前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身受。

三、想蕴。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二步,即是引起了心的注意,形成了最初的理性认识刹那间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心受。依唯识八识系统的论述,就是在这时产生了分别事识。以阿赖耶识中的相似种子作参照系,初步判别这是什么,便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分别事识。

阿含经说: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说的就是圣弟子阿罗汉只有身受,不生心受。这就是凡圣的分水岭。

四、行蕴。行即是思维活动,对分别事识进行逻辑推度,这是恒审思量的第七识的功能。

五、识蕴。经第七识思量,作出最后确定。这个结果,可能是增强原来识种子的势力,也可能是产生了阿赖耶识中新的识种子。

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的结果是六识不生,不生就无所灭。这就是六识泯灭的、圆明寂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3 六入诸经说法不尽相同。有的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内六入,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为外六入,本经说的六入,指根尘共同的作用,即是见性、听闻性、嗅闻性、尝味性、觉触性、意知性,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本经把这六种觉性分别称为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4 十二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处。别经称为十二入。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离了虚妄的因缘,便名为灭现前幻相,自心妄想,阴、界、处等妄相,都是生起妄识的因缘。佛地也会有幻相,无生净土也有幻相,能否修成正觉,关键在一个“离”字。所谓离,即是不为其所牵,任他风起云涌,千变万化,我心岿然不动,妙净圆明。到这种境界便名为灭。名,只是方便施设的假名,说实在的,只是妄识灭,幻相仍生灭不已。所以说,“名”为灭。            

6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生灭去来的真相都是常住不动的妙明周圆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聚则生,散则灭,显现了便是来,隐灭了便是去,一切幻化景象,无法寻其究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世尊在《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这如来藏无我,有如种子,藏于心底,能兴造一切善业恶业。如果离二边见,便得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如来藏本性不生不灭,所以说常住不动。如果自心一动,如来藏即时和妄相结合,兴起生灭的波浪。或招烦恼,或成菩提,都由这如来藏。 

7 本如如妙性 下文分析五阴都是虚妄,既是虚妄,怎么又是真如?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什么是如?离心离想去观照,不做分别,才是如。(2)愚者即境生心,一切成妄;智者不住相生心,即境见真如,一切都是佛地,一切都是净土。(3)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妄无实的五阴现象,原来都是如来藏与根、尘、识结合兴造出来的,是凡是圣,见妄见真,都从此出。后面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的分析,都应这样理解。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你还未明白,自心所现的浮尘幻化种种相,都是当处生出,随处灭尽的。这些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不但见明暗通塞是这样,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一样。虚妄因缘和合便有生;离了虚妄因缘,便名为灭。殊不知生灭来去的真相,都是常住不动的妙明周圆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你从幻相来去的表象,寻求真常之性7,必然生灭轮回,了无所得。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返回 楞严经白话解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下一篇: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七章 鬼变畜生 畜复成人
 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 第二十九章 圆通本根三 心见心听止息说法持身净心..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七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三 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四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量寿经讲记 浊世恶苦 第三五[栏目:净空法师]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十一‧国使戒[栏目:慧僧法师]
 念佛人有舍利,也不能代表他往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遇到对境的时候...怎么也控制不住,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栏目:格花堪布]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四 第三十八章 如来顶咒 功德无量之一[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佛眼观生死 作者简介 前言 目录[栏目:佛眼观生死]
 贫人数宝[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三 流通分[栏目:太虚法师]
 不在师父身边,应该怎么修行?[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静谧纷呈[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