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佛行事业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197

佛行事业 
 

  达到证悟之后,证悟功德有开展佛行事业的作用,这是第七金刚论题。佛行事业有两个层面:
  ·任运自然
  ·无间
  任运自然的佛行事业
  任运自然是什么意思?这表示佛行事业是“不费力”的活动。当一个政治系统试图宣传其哲理时,这往往需要极大的努力及奋斗,或动用庞大的财源以宜导其目的,甚至动员大批军队强行实施该系统。但是,佛行事业并不是如此。佛陀并未花费许多金钱去宣导佛法,也不需要庞大的军队去执行他的法教;然而,虽然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入涅槃,他的法教仍广传至许多国家及文化,这是因为佛行事业活动是任运自然的缘故。
  当佛陀住世时,他总共给予八万四千种法门。当时有二千五百位阿罗汉达到相当高的证悟,然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佛陀的努力,而是由于佛行事业任运自然的力量。
  当弘扬小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时,佛行事业任运自然地满足这个需要;后来,广传大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再往后,广传金刚乘法教的时机成熟。然而,佛陀从不须刻意考量:“现在,我应该传播小乘法教”,或“现在,众生需要的是大乘法教”,“现在,我应该给予金刚乘法教。”实际情形并非这样,而是佛行事业的任运自然及持续不断,使不同的法教在不同的时机呈现。
  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小乘弟子时,小乘法教自然盛行;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大乘弟子时,大乘法教自然盛行;金刚乘法教也是如此。这些活动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生起。
  就地理而言,小乘法教由菩提迦耶(Bodhgaya)往南传至印度南方、锡兰、缅甸、泰国……等;小乘则主要由印度往北传至中国,然后由中国传至韩国及日本;金刚乘则由印度传至临近的尼泊尔,然后传至西藏,再由西藏渗入蒙古等地。这完全不是依循某一特定的计划而发生的,这是一种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发展,随时随地,只要众生成为适合这些法教的领受者,佛法就会自动传播至此,满足此需要。
  传法时,佛陀并不须要评估所要驯服的众生的性情,然后决定该用何种方法教导他们;对佛陀而言,选择适合时机、地点及闻法者的适当法教是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例如,当佛陀在瓦拉那西初转*轮,为五比丘开示西圣谛时,他不须要强迫任何人围聚在旁听法,他并未筹划此开示,心想:“我将教导他们四圣谛。”这并不是刻意的行动,而是不费力、任运自发的。二转及三转*轮也一样是任运自然的。
  无间的佛行事业  
  无间的佛行事业显示佛陀坚定、无量的慈悲心。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从痛苦中解脱、并达到得获永恒快乐的诚挚大愿,因为诸佛无时不关切众生的福祉,他们满足众生愿望的活动是无止境的。简而言之,由于佛陀的慈悲心是不间断、无止境的,故证悟的事业活动也是恒常无间的。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中国人,死亡之后往生地狱道,他所到的这个地狱像一间中国餐厅,许多人围着一张庞大的桌子而坐,桌子中间摆着好几盘中国菜;虽然桌上的食物看起来极为可口美味,但这些人却苦不堪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筷子有六尺长,他们可设法用筷子夹起盘中的菜,但却怎么样也无法把筷子上的食物送入自己口中。
  这位新到地狱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番奇异的景象,突然间,有人出现在他面前,并说:“你不应该到这里,你应该去的的是‘另’一个地方。”刹那间,他发现自己到了天堂。他又看到许多人围绕着一张大餐桌而座,桌上同样摆着许多美味的中国菜,他们的筷子也一样是六尺长,但却没有人在受苦;围着桌子而坐的这些人在互相喂食,每个人都用长筷夹菜喂坐在对面的人,因此每个人都吃到美味的食物,都很快乐。当然,这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却是一则很好的寓言。佛陀说过:痛苦起于自私,快乐起于利他的意愿。
  《宝性论》引用许多例子阐明证悟的无间活动。这些比喻阐述佛陀的色身如何不费力地示现、佛法如何永久及不费力地传给众生,及佛陀的证悟境界如何永续无间地存地。这些例子主要是用以表达真相的比喻,不要完全按字面的意义去了解它们。
  传说中天神之王——天帝释(Indra)——住在名为全胜宫的宫殿、他与众多的天神、天女生活在完美的欲乐与无限的快乐之中。如果地球上的人拥有一大块极其平滑、光亮如镜的青金石(帝青宝),天帝释及其天界的一切情景将反映在其中;如果凡夫看到天界的一切享乐及天帝所拥有的财宝及荣华,并了解这一切完全都是善行的果报,他们将会充满行善的决心与毅力。
  这是一种比喻,根据这个比喻,天帝释无意把他的影像映射在某处的青金石镜子中,这并不是他刻意营造的;虽然如此,这项行为也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鼓励行善的效应。同样的,佛陀的心并未刻意生起在某时某地开示佛法的意义,佛在世间的示现完全是任运自然的,法教的传播也是如此。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响遍天界的大鼓。由于广大的功德,天神有一个大鼓,安置在全胜宫的中央。大鼓任运自然地发出“四法印”的声音:
  ·一切和合皆无常(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因缘皆是苦(一切行苦印) 
  ·万法皆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印)
  ·涅槃是寂灭之境(涅槃寂灭印)
  大鼓并未造作所发之音,这个活动并非刻意计划而成,是自然生起的。这个例子象征佛陀“语”的事业。佛陀从未思索:“现在,我必须给予某人大乘法教,给予另人一小乘法教。”佛的言说是任运而起的,不同的众生有的把它了解成小乘法教、有的把它了解成大乘法教。佛陀任运自在的言说,任运自然地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第三个例子是雨云。雨云时而出现在空中,并造成雨;由于所下的雨,花、草、树丛及林木得以生长,但是,云并未想:“我应该降一些雨,好让花生长。”佛陀的意也是如此,他从未想:“现在,我应该生起慈悲的感觉,因为这对众生有益。”
  这三个例子描述佛陀的身、语、意具有任运自然的功德。
  佛的化身像什么?第一个例子是梵天王(brahma)。虽然他住在梵天,他仍然能化现其他化身到较低的天界;他不须要离开所住的梵天宫,这些化身自然能同时在各处执行他的各种愿望。同样的,佛陀不须离开法身本性,即能同时以报身及殊胜化身利益众生。
  如同太阳不须刻意发光,而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将光芒散发至各处,佛陀的一切智慧化身不断散发出全知、慈悲及力量的璀灿功德。
  如同满愿宝,佛心奥秘不可思议。在此,“奥秘”表示凡夫不可能实际了解佛心的境界。佛心如同满愿宝,因为满愿宝以无数的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同样的,或利用了义、或利用不了义,佛心藉由授与众生适合其兴趣及需要的法教而满足他们的愿望。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这象征佛陀言说的奥秘,自然、不费力地回响,如同回声自然、毫不着意地出现。
  虚空自然地遍及各处。如同虚空,佛的化身自然、不费力地化现,在任何需要之处显现。这个例子叙述佛身及化身奥秘不可思议。
  最后,佛陀的事业如同大地般蕴涵一切清净的现象,例如美丽的花朵、珍贵的宝石及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及一切不清净的现象。大地无分别地蕴涵这一切。同样的,遍及一切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众生,不论他们是清净的菩萨、阿罗汉、独觉者,或只是平凡、不清净的众生。诸佛不会想:“他们已经是菩萨,不需要我们的慈悲心了。”即使是十地菩萨,诸佛仍然一样以大慈悲心看待他们。
  诸佛也以同样的大慈悲心看待沉迷于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的平凡众生,他们从来不会想:“我们无法帮助这些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并没有用,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动他们。”因为慈悲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如同大地一般,无分别是其根本功德。
  前三个例子——天帝释、天鼓及雨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奥秘,它们说明佛行事业任运自在、不费力、不着意的功德特质;梵天王、回声及满意宝的例子,则说明佛行事业不可思议的本性。
  问答
  学员:仁波切可否多谈一下大手印四瑜伽?
  仁波切:大手印四瑜伽是专一、离戏、一味及无修瑜伽。这四种瑜伽的分别在哪里?通常四瑜伽的修持以“止”和“观”的禅修为始点,以无修或完全证悟为终点。
  “专一”表示心能完全安住于专注的对象。不修持禅定的人通常心很忙乱,注意力分散在各处,而专一的训练则是学习把心专注于一个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
  如实地证知心的本质时,行者将体认到佛性完全没有任何复杂的思惟造作,即远离戏论。“离戏”和证知佛性的单纯层面有关。
  当一滴水融入大海时,它和大海融合为一;同样的,虽然现象有不同的显相,但心的本性觉知一切现象为单一一味。因此,当行者对心的本质认识逐渐增长时,他将契入“一味”的阶段,了解一切经验觉受、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一味”的。
  “无修”或“无学”表示行者已实际达到完全证知事物之如如本性、现实之根本状态的境界,此时,行者不须要再做任何修学或开展,因为他已全然证知一切。在较低的瑜伽层次时,行者必须开展对证悟本质的证知程度,但是,一旦达到完全证知的境界之后,就不必要再做什么了,一切都已自其中。因为这个理由,全然证知又称为无修。
  学员:凡夫如何能觉受到化身?
  仁波切:习气很重的人将无法亲见证悟化身而直接得受法教,所以,这视业障而定;如果累积了足够的福德,我们将可亲见如此的化身。此外,如果没有佛行事业,就不会有化身及法教。然而,将法教付诸实修与否及实修成就为何,完全决定于我们自己,否则,佛和上帝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学员:为什么证悟者会老死?
  仁波切:了解现象的方法有两种:事物如何显现,及事物的真相。就显相而言,诸佛化现出经历生、老、病、死的化身,此真相的相对层面(世俗谛)和众生共有的觉受一致;但是,就究竟的真相而言,这些全未真正存在——证悟化身并未真正出现,更不用提生、老、病、死了。然而,在众生的经验中,这些似乎都是真的,仿佛佛真正出世、住世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生病而死。
  学员:在什么程度上,众生可说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其了迷惑者对于他们的觉受吗?
  仁波切:其他众生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概念或念头,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概念或念头。法称(Dharmakirti)主张一切显相或外在现象都是心。他解释:房屋、树木、山……,甚至地狱道,都没有真正的客观存在性,它们全都只是心的觉受及经验。但是,除了自心之外,还有“他心”——其他人的觉受与经验。你经验到的和我经验到的不一样,你可能经验到我没经验到的,我也可能经验到你没经验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他心”。
  学员:当某一众生达到完全证悟时,这个事件对宇宙间其他众生有影响吗?因为,一般而言,一切事物在究竟上是一体的,此时众生在整体上是否有进步?例如,缝上一颗钻石之后,一块寻常的布的品质会因而猛然提升。
  仁波切:不!其余的众生不会有任何改变。例如密勒日巴、巴尔巴、帝洛巴及那洛巴证知一切显相及存在性皆是遍在清净的坛城、但是,他们的证悟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帮助,是不是?
  学员:当时我们并不在那里,不是吗?
  仁波切:我们或许不在他们面前,但是,我们活在某个地方。
  学员:什么是“四法印”?
  仁波切:“四法印”证明一法教确实是佛陀本人的言说。如同国王在文件上加盖具皇室标志的印章(玉玺),以取信大众这确实是国王的令谕。同理,“四法印”是记述全然证悟之佛陀所授与的法教的四种特性。如果一法教具足这四种特性,即是证悟的法教;如果一法教与这四种特性相抵触,则不是正法。
  四法印的第一印是“一切和合皆无常”(无常),亦即一切造作或聚合而成的事物都将毁坏、幻灭。
  第二,“一切因缘皆是苦”(苦)。在此,“因缘”和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有关。如果一法教符合这两种记述,则与佛陀言说一致。
  第三,“万法皆是空性”(空、无我)。任何现象或经验的本性都缺乏具体的自我本体,因此是无我、是空性的。
  第四、“涅槃是寂灭之境”(灭)。这表示烦恼、业力等皆已不复存在。
  以上四种特性称为“四法印”,也称为“佛法四大要义”,是认证一法教是佛陀所授的记述(无常、苦及无我又合称为“三法印”)
  学员:您能否更详细地说明回声是佛语的比喻?
  仁波切:回声的例子不是用来指示因果关系的,如同某人在山谷中喊“哈啰”!山谷回应“哈啰”!重点不在这里;回声这个比喻的要点是:回声本身并未涉及思考过程或刻意行为,虽然我们听得到回声,但无法确切地指出回声来自何处。同样的,佛语的本质是空性的,但是仍然清晰可闻;此外,回声不像具体的声音具有一特定、可循的出处。
  学员:“瑞(格)巴”(藏文rigpa)和慈悲为什么是相等的?
  仁波切:当我们说“瑞(格)巴”(本觉)是非概念性的慈悲(无缘慈悲)时,意思是:虽然佛陀之慈悲的本质是空性,但佛对众生的无量慈悲仍然存在,因为众生误解真相、是迷惑的;如果众生不误解真相,他们或许不需佛的慈悲。由于得受法教的需要存在,法教出现在已准备好聆听的众生心中;然而,法教并未出现在佛陀本身的非概念性之心或觉知。
  佛陀说:“众生认为我开示佛法。在他们的觉受中,有人在开示、有言说被表达,也有人得授证知万法本性的法门。但是,实际上,什么事情也没生发,这整个事件的生起是众生的幻惑。”佛陀只觉知到真相为何的智慧,他并没有经验到这些错误的觉知。
  学员:但是,他的确看见众生了。然而,众生在他眼里不是本尊吗?他不是觉受到本尊的坛城吗?
  仁波切:姑且说有一个人在做恶梦,他梦见自己在浓密的丛林中被一只老虎追赶,他非常害怕。一位有天眼神通的人坐在旁边,看见这个人正在做恶梦,他知道这个人经验到的并不是真的,他只是躺在床上做梦而已,所以,他打算采取行动,把这位可怜的梦者摇醒。佛就像是这个例子中的天眼通,众生则像是梦者。佛知道一般众生的迷惑及错误觉知对他们的影晌,众生因为无法觉悟真相——或你所说的:本尊的遍在清净——而遭受痛苦,因此,法教是必要的。天眼通觉知某人在梦境中的痛苦及摇醒他的必要。当然,睡觉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个人只是安全地躺在床上——但是,由于梦中的经验是不正确的,故摇醒沉睡的觉知还是比较好。
  学员:但是,他们的显相是本尊吗?
  仁波切:佛是否视众生为男女本尊并不重要,因为众生不如此看待自己;如果佛视众生为已臻至清净,佛就没有必要给予众生法教了。毕竟,如果一个人睡得很安详,有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很生气;但是,如果他在做恶梦,另外一个人将他摇醒,他可能会说:“多谢!”


 


{返回 创古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结论
下一篇: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功德
 月灯·三摩地之本质·第七章 法忍行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8
 海涛法师访问创古仁波切 2
 转心四思惟·第一项修行的警醒:珍贵人身 摘要
 冈波巴四法 1
 转心四思惟·第一项修行的警醒:珍贵人身 八种心障
 止观禅修·译者简介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结论
 月灯·圆融之了解·第三十四章 安隐德
 月灯·起亲想·第二十八章 持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西藏佛教的萨嘉派[栏目:历史源流]
 二三二 琵琶竿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修行,也要从「做中学」[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不孤独[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五蕴魔[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住持事繁[栏目:公案100]
 在社会上去磨练[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精勤行持莫失正念[栏目:传喜法师]
 佛法对科学的启迪[栏目:陈兵教授]
 为什么念《心经》能遣除违缘?[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