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三章 礼佛燃臂誓出家(下)
 
{返回 中峰明本禅师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32

中峰明本禅师传(小说版)

第三章  礼佛燃臂誓出家(下)

     灵洞山也在运河之侧,并不甚高,山间林木郁盛,站在山颠,恰与六和塔相望,左望钱塘江,右揽西湖景,乍一临此,不觉心旷神怡。

    这天天气晴好,余放牛把明本带上山来,坐具早已备齐,说:“公子,这里坐禅,无人打挠,我在旁边为你护关。不过坐禅要先明几点,一是不要刻意求定,念头来时不将不迎。也就是念头动时,切莫随它而去,当断则断;念头生时不必去拂,须知去拂亦是动念。其中火候你慢慢自会把握。二是定境若现,万莫欢喜贪恋,入定时任它入定,出定时任它出定,切莫妄加攀缘,稍一着意,这定境就千里万里了。第三,不论定时,未定时,可把《法华》、《圆觉》、《金刚》诸经中要紧文字纳入观法,时时默照,这就是止观双运。你若功夫上手,日后不论动静,都能止观不二,岂不善哉!三者次第不宜乱,起手之时,可照天台《童蒙止观》,《六妙法门》行事。日后熟了,伯父再让你习一些禅宗的法门。”

    明本听得明白,便依照余放牛所说坐了下来。

    明本习坐已久,原有一些头绪,入手不难。这次经余放牛指导,坐下不久,便能入定。刚一定住,便觉一身松动,缥缥渺渺,似乎散入山野江湖,又觉漫衍于天地之间,无内无外,大感轻快。一会儿,又觉天地万物混沌为一,心意浩茫无涯,明明历历。

    余放牛守在几丈之外,见明本入坐不久即已定去,心中大奇,暗想:“这孩子真是夙世修得的,怎么一下便上手了,我原以为要督他三五个月哩。”

    哪知明本定住以后,并未像一般修学者那样仅得一时半刻,而是入定极深。只见他面色红润,呼吸轻缓,嘴角微笑,全是吉祥之气。余放牛看在眼裹,心中极为放心。

    要知坐禅一事非同儿戏,稍不留意,便会走火入魔,那时好端端的一个人如同病癫一般,且没药可医。所以高明的老师在授人坐禅时极为审慎,一见不祥之兆就立即打住。

余放牛守在那里,虽是心平气和,心思却不敢妄动,他的心思全在明本的一呼一吸之上,对这一出一入都细细体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就这样,不知不觉,就过了三个时辰。

这时日轮已渐向西,林中鸟声欢闹,已近酉时。余放牛心想:“怎么就三个时辰了,这孩子好生厉害。不过,初次入定不宜太久,我得唤他回来。”于是将自备的小磬轻轻敲了几下,见明本神气转动,方敢轻轻唤他。

    明本出得定来,没有常人得定时的那种激动,当然心里是欢悦的,只是微笑着对余放牛点了点头,说:“谢伯父指教,这次坐下后,是与平常大不相同。”

    余放牛问:“你这次坐下后,到底有何感受?”

    明本说:“侄儿坐下之后,不久便有无我之感,四肢百骸好像与天地万物凝为一体,眼不观而自见,耳不听而自聪,无内无外,内外无别,真是畅快无比。伯父为何把我唤回呢?”

    余放牛说:“你看这日头,是什么时候了?林中的鸟鹊尚知归巢,我若不唤你归家,你爹下次会放你出来吗?”

    明本一算,说:“哦!我才坐了一会儿,怎么就三个时辰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余放牛说:“别管这些,我且送你回家,别让你爹等急了。要来此坐禅,以后机会多的是,别急这一次。”说罢,收拾起坐具,放回家中,就送明本归家。

    回到天赐里,应瑞正好在门外张望,见儿子平安归来,满面祥和之气,心中甚是高兴,说:“余兄,今天劳累了,就在我家吃饭,余兄也不必来来去去,往复奔走了。”余放牛也不推辞,三人便入室坐下,饭菜已是做好了的。明本吃了点饭,便自去佛堂诵经,应瑞与余放牛边吃边聊了起来。

    “孙相公,公子是大根器,绝非世间凡物,今天始习禅定,便定了三个时辰,必定是过来人。我看时节一到,公子不知是哪个庙里的菩萨哩。”余放牛试探着说。

    应瑞尚不愿儿子出家,说:“余兄,你就饶了小弟吧,明本是我的命根子,我虽育有七个子女,前面六个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至今渺无音讯。他娘也故去多年,你忍心让我一人晚年孤寂么?再者,万一朝廷开科,明本及第决无问题。这孩子心慈性端,若能为官,也好为民做些好事。”

    听到这里,余放牛也于心不忍,说:“好了,孙相公,公子是你的儿子,当然由你作主。我知道,公子是有来历的人,不论出世入世、为官为佛,都将大有作为。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听天由命。朝廷若是开科,我送公子去赶考;若是不开科,你我兄弟也看不到他进庙了。”说毕,不禁一笑,惹得应瑞也笑了起来。

    又过了两年,朝廷仍无科举之意,倒是海上噩耗不断。蒙古人虽将宋朝原有的水师重加整编,但海上作战毕竟不同于江河湖泊。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大元水军进攻日本时遇到台风,十万人马全部覆没,片帆未归。攻安南(今属越南)、缅国(今属缅甸)的将士,因不耐南方暑热,病的病,死的死,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那种神威丧失殆尽。这时,虽有不少汉族大臣上书,详述开科取士之利,无奈世祖皇帝鄙视儒术,只信武功。

    他一向认为南北两宋就是被儒术弄得如此孱弱。堂堂天朝帝国,民众物丰,不论金人还是我蒙古,人口不过百万,却能灭他中国。若在汉唐之时,如何能够得势。所以对开科取士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还说:“那些文章,只有你们汉人、南人能做,我蒙古人只知骑射,做文章绝非汉人对手。若开科取士,官都让汉人、南人当完了,蒙古人又去干什么呢?”这样一说,自然无人再敢提科举之事。只是苦了中原、江南数十万儒生及其家眷,真是欲上不能,欲罢不甘啊!

    朝廷不开科取士,明本倒是清清净净地随着余放牛习了两年的佛法,禅定也更加精妙。

    一日,余放牛对明本说:“公子,佛教经论你也学了不少,禅定止观也无须我为你着力。从今天起,你可看看这个。”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明本一看,却是《景德传灯录》。

    有宋一代三百余年,禅宗极为兴隆,天下寺庙大半都是禅林。宋时最重文治,禅僧们的文采都非常好,因此,即使是醇儒饱学之士,对禅师都相当尊敬。如欧阳修对浮山法远禅师,王安石对宝峰克文禅师,苏轼对佛印了元禅师,黄庭坚对黄龙祖心禅师等等,无不虔心求教。

    明本少时,余放牛尚不急用禅宗之道引导,故先让明本熟习儒家经典和佛家经论使之筑基,有了这个基础,再以禅宗无上法门加以提持,方能使明本成为大用之才。今见明本根基已牢,这才以禅宗之道诱之。

    初阅《景德传灯录》,明本被其中离奇的故事弄得莫名其妙。一次问余放牛:“余伯父,这《传灯录》里的故事好生难解,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拈花微笑中有什么奥秘,以至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余放牛心中大喜,暗想:“这孩子果然不错,一来便把禅宗命脉所在握住,我要好好引导他。”于是说:“对此我也不解,你也莫管,只管读下去就是。”

    于是明本放下心中的疑惑,只管把《传灯录》一节一节地往下读。一次读到“野鸭子”公案,同余放牛说:“余伯父,马祖大师问百丈禅师刚才的野鸭子哪里去了,百丈禅师说飞过去了。马祖大师把百丈禅师的鼻头一扭说,飞过去了吗!百丈禅师居然大悟,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余放牛说:“你应在其中看到什么是动,什么是不动;什么是来去生死,什么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若能明于此,于法也就无所碍难了。”

明本依然不能理解其中的旨趣,对《传灯录》后面的文章更是读不进去,于是只好从头读起。

    这年中秋,天气晴好,杭州城中极多的人都到西湖赏月,余放牛也约了应瑞、明本晚上去游西湖。在白堤的断橘之上,余放牛说:“无门老和尚当年曾作了一首偈子,正应此时之景。”

    应瑞忙问:“老和尚作了一首什么偈子?”

    余放牛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应瑞笑着说:“果然如此,赵官家已亡六七年了,杭州城内人心也日渐平静,没有前几年那种慌乱了。日子不敢说好,却也将就能过。你看今日中秋,十年来从未有如此热闹,真的是‘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时明月早已升起,西子湖的山山水水,在这月光沐浴之下别有一番景象。虽有近十万人进湖,却不显得喧闹,应瑞想唤明本,见他正仰头望月,心中不知在想个什么。

    原来,明本听了余放牛念无门和尚的诗偈后,心中一动,暗想:“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是来来去去,是动;闲事在心头,是心随境动;若无闲事在心头,是无来无去,是不动。此心若能不动,那就日日是好日,便是人间好时节了。”想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什么,把头一拍,说:“原来如此!”

虑瑞急忙问他:“孩儿,你在想什么?”

余放牛笑着说:“公子在做好文章,相公切莫打扰他。”

明本说:“侄儿哪有什么好文章,不过听伯父念那无门老和尚的诗偈,心中有所会意罢了。朱夫子说‘月映千川’,这天上之月与江湖中之月,是一还是二呢?其中是静还是动呢?”

应瑞说:“观月就观月,其中哪有许多道理。老先生们就是爱动这些多余的心思。”

余放牛说:“公子善于用心,好!相公能免去操心,更好!这就叫静中能动,动中能静。”

    应瑞说:“我哪里理会这些。”说完,三人不觉笑了起来。

回到家中,明本又翻阅《传灯录》,对这部奇书,他一直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虽被吸引,却入不了局。不过今晚信手一翻,翻到《西天东土应化圣贤》的‘文殊菩萨’一节,便被吸引住了:

文殊菩萨一日让善财童子去采药,说:“是药就采回来。”善财童子到山林原野中走了一遍,认为没有不具药性的,回来对文殊菩萨说:“外面没有什么不是药。”

文殊菩萨说:“那你就把药采回来。”善财童子出去采了一茎草,交于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拿著这茎草,对大众说:“这草是药,可以杀人,也可以活人。”

读到这里,明本想:“天地万物皆同于这个道理,说其善即善,说其不善即不善。人之心念也是如此,念动之先,非善非不善,但此念一动,则可为善,可为不善;所以是能杀人,能活人的。”想着想着,又继续看了下去:

文殊菩萨问庵提遮女:“生依据什么呢?”庵提遮女说:“生依据不生生。”文殊菩萨又问:“为什么依据不生生呢?”庵提遮女说:“若能明白地水火风四者皆不自有,缘起聚合而能随其所宜,这就是生的依据。”文殊菩萨又问:“那么死又依据什么呢?”庵提遮女说:“死依据不死死……若能明白地水火风四者皆不自有,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就是死的依据。”

明本对这一段反覆细细地读,心想:“生以不生生为依据,死以不死死为依据。这不生生、不死死,是不生为生,不死为死么?是让它不去生之又生,方叫作生,是让它不去死之又死,方叫作死么?”想来想去,忽然贯通,说:“这不生确为生,不死确为死,生即死,死即生,不生即为不死。僧肇在《物不迁论》中不是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个道理我怎么今天才明白!余伯父在西湖上说静中能动,动中能静,如今更是静即是动,动即是静了。”说完,不觉手舞足蹈起来。

    第二天,明本上灵洞山习禅之时,向余放牛说:“余伯父,这生即不生,死即不死的道理,侄儿如今已经明白了。”

    余放牛却不问他明白了什么,只是说:“坐禅之时且不用去想这些。”

    说也奇怪,明本平常坐禅,入坐不久就可以入定,而这一次却心潮起伏,念头来来去去收拾不住。生死二字,道理好明,但心里却不踏实。“我是坐在灵洞山,还是在家里呢?若是生即不生,这灵洞山与家就应该是一,没有差别;若没有差别,又何不在家里坐,而须到灵洞山来呢?若是死即不死,那我母亲今又在何处呢?以前是大宋,如今是大元,大元决非大宋,这宋元二字之变,就死了千百万人。这生即不生,死即不死,看来并非如我所解。”

    这样一来,明本哪里坐得住,于是起了坐,对余放牛说:“这生死二字,侄儿刚才还明明白白的,怎么入坐之后,反而扰乱心神,糊里糊涂起来?”

    余放牛笑着说:“你这是初尝生死二字的滋味。若作道理去解,不难明白,但道理乃文字思维,并非生死本身,更不能了生死流转这样的大事。”

    明本忙问:“那我该如何呢?”余放牛说:“我并非你的老师,你的老师另有人在。”明本又问:“伯父待我如亲生父亲一般,还望明言,当今之世,真的有我的老师么?”余放牛说:“怎么没有,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过学道修道,须有明眼宗师,这就绝非常人所能及的了。你伯父疏懒成性,又没有什么本事,不足与你为师,加之如今年老体衰,来日无多,不能见到你成材的那一天了。”

    明本说:“伯父身体仙健,比父亲还强得多,又有修为,为何说这些令侄儿灰心的话呢?”

    余放牛说:“万事皆有定数,由不得人,这也是在生即不生,死即不死之中。庵提遮女不是对文殊菩萨说:有所和合而能随其所宜,是为生义;有所离散而能随其所宜,是为死义。当知随其所宜,即是因缘聚散之时,亦为其数。”

    明本心里伤感,说:“若如伯父所说,侄儿也无办法,那我未来的老师究竟是谁呢?”

余放牛说:“如今天下有道的宗师,也数得上三二十位,但是能作你老师的,只有天目山高峰和尚一人。”


{返回 中峰明本禅师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四章 风光险绝在高峰
下一篇: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三章 礼佛燃臂誓出家(上)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一章 不居盛名居云水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三章 礼佛燃臂誓出家(上)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四章 青灯亦动帝王心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六章 上林新篁狮子儿(上)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八章 幻住庵与赵孟頫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十五章 东语西话归寂灭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九章 放舟京口又还山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二章 少年行事须明本(上)
 中峰明本禅师传 卷首语
 中峰明本禅师传 后记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有部说、根身实有[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二)不要执著觉受[栏目:圣者言教]
 三归五戒次第开示[栏目:新编佛教念诵集]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四节 生活用具 四、如意[栏目:佛教丛林观]
 猫头鹰人[栏目:情深·万象皆深]
 五戒十善[栏目:三皈五戒]
 显扬圣教论大意[栏目:吕澄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