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41-260)
 
{返回 冯学成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98

  (241)

  问:“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时如何?”师云:“一切皆在里许。”

  真如自性,不受一尘,亦不舍一法,是“一切皆在里许。”直下明此,即可得大休歇处,此心可安矣。

  (242)

  问:“如何是一句?”师应诺。僧再问,师云:“我不患聋。”

  此为第三位问“如何是一句”者也。赵州从无陈饭与人,这里又略露风光。那僧若是灵利,于赵州“诺”时,早应窥破机关。谁知他耳不聋,心却聋,故再问。赵州岂是耳聋心聋之人,只得申辩“老僧不是耳聋。”

  (243)

  问:“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师云:“急水上打毬子。”

  此问看似简单,却不好答他。《涅槃经》有“婴儿行”之教示,为其“五行”中之一行也。《涅槃经》云:就自利释之,则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故名婴儿行。就利他释之,则人天声闻缘觉之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彼,以大悲心示现此等小善,故明婴儿行。

  “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若此,还具六识别也无?若离分别,则无六识;若有六识,则不离分别。赵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却令人费解。灯录于此话头,尚有豹尾。那僧不领赵州之语,往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投子云:“念念不停留。”好个“念念不停留”,投子乃赵州少有的知音之一,此为赵州作注,不亦宜乎!“念念不停留”者,亦分别亦无分别也。说分别,无妄生之分别也,赤子之心,尚未染污故也。于此,雪窦重显禅师有颂云:

  六识无功伸一问,
  作家曾共辨来端。
  茫茫急水打毬子,
  落处不停谁解看。
  白云守端禅师亦有颂云:
  何谓识兮还具六,
  八万四千殊不足。
  初生孩儿尚喃喃,
  急水打毬拦口筑。

  赵州此则语,《碧岩录》中有所评唱,可参照看。

  (244)

  问:“头头到来时如何?”师云:“犹较老僧百步。”

  “头头”者,处处也。明心见性之后,体用无碍,头头上显,物物上明,于此,自可庆快平生。这僧眼界初开,以此来问赵州。赵州既不非他,也不肯他,而云:“犹较(差)老僧百步。”法贵流通,执则成滞,此乃赵州善为人处。赵州如大乐师,絃缓则紧之,絃紧则缓之,要使音律谐和。人心亦复如是,人之心絃,又当如何调理?

  (245)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

  “家风”之问,盛于唐宋,赵州语录中,亦多见问。“家风”乃历代祖师的传承,为行之有效的教法。赵州所答,从不与人同,此云:“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原来,这“破活计”即赵州“家风”。

  僧问马祖:“如何得道?”马祖云:“我早不合道。”南泉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一僧出云:“某甲买。”南泉云:“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语,赵州代云:“明年与和尚缝一领布衫。”此赵州之家风,识么?若说这“破活计”,自“水牯牛”生后,唯知“本分草料”,不尊不荣,不富不贵,无人希罕,唯自取去。故慕名而来者,多失望而去。是赵州讽云:“今佛法在南方”也。

  (246)

  问:“请和尚离四句道。”师云:“老僧常在里许。”

  “四句”者,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四法印之“四句偈文”;有“有非空,空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之“四句分别”;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之“四句执”;还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四句成道”。

  这僧之离四句,当为“离四句,绝百非”之“四句分别”。赵州不论这“四句”所指,概言“老僧常在里许”而一坐坐断,一口吞尽。须知万法不离自性,“离”与“不离”又为何物?

  (247)

  问:“扁鹊医王,为什么有病?”师云:“扁鹊医王,不离床枕。”又云:“一滴甘露,普润大千。”

  “医王”者,医中之王也,经中常以之赞佛。如《无量义经》云:“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云:“成等正觉,为大医王。”

  扁鹊者,战国时之良医秦越人也,入秦为秦太医所嫉,使人杀之,后世尊之为医王。

  医王则不应有病,此世人糊涂之见也。如来亦尝以寂灭示众生,以显诸行之无常。赵州云:“扁鹊医王,不离床枕”,此与众生无别。如来住世时,每日亦“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亦与众生无别,以示佛法在世间。虽与众生无别,然“一滴甘露,普润大千”,则唯佛能之,唯医王能之。

  (248)

  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这畜生。”

  宗门中常以“露地白牛”,喻真如自性。若无实证,亦一句名相而已,与真如何涉?后代祖师制“十牛图”,于顿门中又以“圆”而训之,可见成“牛”之难。赵州早年于南泉门下,已识“牛”得“牛”,故数十年来,对“牛”性极熟,何以言之?“这畜生”,真是一言难尽……

  (249)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侧目视之。云:“犹是隔阶趋附在。”师云:“老僧无工夫趋得这闲汉。”

  “大人”者,见道人也;“大人相”者,法身之相也。赵州于那僧之问,“侧目视之”,此“视”,是启云门之“顾”欤?(云门大师有顾鉴咦之宗风),后世宗师,亦多有人以顾视接人者。那僧是作家,知赵州用处,故云:“犹是隔阶趋附在。”法身无相,描也描不成,绘亦绘不就,以目“视”之,亦有滞迹也,故那僧以“隔阶趋附”非之。赵州岂与他周旋,抗声云:“老僧无工夫趋得这闲汉。”将“大人相”发配七千里,这里,何“隔阶趋附”之有?

  (250)

  问:“才有心念,落在人天;直无心念,落在眷属时如何?”师云:“非但老僧,作家亦答你不得。”

  佛有“内、大”二眷属,“内”者,阿难等侍者也,“大”者,迦叶等诸大弟子及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也。密乘亦有“内、大”二眷属之说。凡夫之报,落在“人天”等六道之中。“无心念”喻修行至致而成佛,亦有“内、大”二眷属围绕。该僧之问,可谓“超佛越祖”之问也。赵州若答他,便“落在人天”;不答他,便“落在眷属”。赵州自有为人处:“非但老僧,作家亦答你不得”。两俱不“落”,出入自在,且无痕无迹,不可思议之手段也。

  船子云:“直须藏身之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同安云:“不向如来行处行。”赵州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且道,当落在何处?如何又不落在此处?

  (251)

  问:“凡有施为,尽落糟粕,请师不施为答。”师叱尼云:“将水来,添鼎子沸。”

  赵州门下,往来参学者亦多俊秀。上之诸问,多为行脚万里,广见尊宿,摸著鼻孔者也。故赵州不得不施出格外手段,以降龙伏虎。

  “将水来,添鼎子沸”。火猛水沸,一可釜底抽薪,二可添水止沸。那僧之问话,可谓“鼎沸”之语。赵州置这僧于不顾,可谓“抽薪”;“叱尼”可谓“添水”。双管齐下,是有“施为”,是“无施为”?是“落糟粕”,是不“落糟粕”?一虚一实,端的赵州“好手”。

  (252)

  问:“如何是般若波罗蜜?”师云:“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问虽是平实,却不好答他。若据义而答则触;不据义答,则背。施出格外手段,又当中规中矩。六祖云:“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即是。”那僧既如此来问赵州,岂是为了启蒙?赵州于问话上加“摩诃”二字答之,可谓“答在问处”。是宗门之人,于“般若波罗蜜”亦应“摩诃”之。无“摩诃般若”,安能“波罗蜜”!此电光石火之际,见者自见,不见者自不及见。

  (253)

  问:“如何是狮子咬人?”师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莫咬老僧。”

  丛林中常有“狮子咬人,韩獹(猎犬)趁块”之语,喻利根人如狮子咬人——直入菩提;钝根人如韩獹之犬——寻寻觅觅,曲折往返,不知指归。呈此问端已是韩獹而非狮子也。赵州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莫咬老僧”,已如狮子,将那僧一口咬住。那僧又何曾见过狮子?

  (254)

  问:“离却言句,请师道。”师咳嗽。

  赵州道了也,且是“离却言句”的,此间有何滋味?

  (255)

  问:“如何得不谤古人,不负恩去?”师云:“阇梨作么生?”

  “古人”者,历代祖师也;“恩”者,祖、佛、父母、国土之恩也。祖、佛施无缘慈,同体悲,原无法可说,无众生可度,是欲“报恩”者,“谤古人”也。若不“谤”,则又“负恩”。宗门之中,常以这上下两难、是非难择之语拶人,非大手段,不得透出此罗网。赵州云:“阇梨作么生?”这题目,还是留于学生去作吧,自己得出的,才是自己的。

  (256)

  问:“如何是一句?”师云:“道什么?”

  又是一个直问真如的,然真如“只许作家会,不许作家知”。赵州既不棒,亦不喝,反问他云:“道什么?”这回光返照之际,或可得窥光境。

  (257)

  问:“如何是一句?”师云:“两句。”

  庄子曾云:“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过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庄子已知此理,何况赵州。真如为不可说之“一句”,说真如者非真如,言句而已,故赵州云:“两句”。若再问,则三句四句,至无穷矣。古来论道之语,固无穷矣,然道为一,亦未因之而万,习道者当于此省之。

  (258)

  问:“唯佛一人是善知识如何?”师云:“魔语。”

  “唯佛一人是善知识”,则佛法乃无用之法,佛乃无用之人,众生则无可度化,是知此语为魔语无疑。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为善知识,才有佛之教法,才有般若波罗蜜,此佛之所以为善知识也。

  (259)

  问:“如何是菩提?”师云:“这个是阐提。”

  此“阐提”通烦恼。佛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是菩提烦恼,一体而二相也。二祖见达磨,云:“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未宁”,烦恼也,“安”则菩提矣。是欲知菩提,当先识烦恼,当在自心烦恼处看出光明,看出自在,则知菩提矣。

  (260)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云:“好个儿孙。”

  不知东,则不知西;不见小,则不识大。欲知“大人相”——法身,须先识“儿孙”—小人之烦恼相。法于此中建立,法幢于此中建立。


{返回 冯学成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61-280)
下一篇:《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21-240)
 略说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
 漫谈《信心铭》 第三讲、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漫谈《信心铭》 第六讲、达磨禅法的手段与力量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01-320)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161-180)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501-520)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61-380)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棵摇钱树[栏目:星云法师]
 洞开天堂门 刹那生极乐[栏目:传喜法师]
 羯磨法有几种?[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自己已经受菩萨戒,但是斋日煮午饭给家人吃,自己不能吃,看着他们吃,自己会生闷气,该如何转念?[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八卷[栏目:净界法师]
 皈依的涵意[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净空法师法语精华录-消业篇[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